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究竟什么是教学

究竟什么是教学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究竟什么是教学

究竟什么是教学

——读叶圣陶先生的《读书与受教育》所想到的

小序:本该写《我家乡的那座黄山》。但是因为落笔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我在《家住黄山脚下》那篇里说的一句话。“特别是对那些事关我们命运的关键词,马儿虎之地望文生义尤其要不得。”由此我就联想到这篇文章。“读书”对于所有读书人无疑是关键词,“教学”对于教书人无疑也是关键词,我们平时都没关注。叶圣陶老先生关注了,一关注,文章就出来了。我也因此关注了“教学”,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一 《读书与受教育》写于1981年,是文集《晴窗随笔》打头的一篇。这年叶老八十一岁已经从许多重要岗位上退了下来,然而他依然一往情深地关注着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注着和青少年成长密切关联的教育事业。《晴窗随笔》可以说是老人晚年的教育沉思录,熔铸其中的是他毕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思考。《读书与受教育》放在打头的一篇,我以为

并非是作者随意为之的。

智者之所以是智者,往往就是因为他们能在常人觉得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比如;儿童开始上小学,我们通常读是说去读书。我们谁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在《读书与受教育》里,一开头就告戒我们,对这种说法“不要信以为真,看得太死”,否则不但“学生本身就要吃大亏”,而且“社会,国家也要跟着吃亏。”

把“上学读书”看得太当真了,不但“学生本身就要吃大亏”,而且“社会,国家也要跟着吃亏。”问题提得何其惊人!上学不等于去读书,那么是去干什么呢?老人接着说:

学生上学,随俗地说是去读书,正确地说不是去读书,是去受教育。受

教育是上学的全部意义和整个目的。读书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为什么说

读书是受教育的一种手段,因为除了读书,还有其它手段。

原来如此!

既然学生的读书是他们受教育的一种手段,那么教师的教书自然就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了。再者,既然教书只是对他们实施教育的一种手段,教书之外还有其他手段,那

么,学校除了聘请教师教书,究竟还有哪些教育手段?教书这种教育手段和其他教育手段有哪些不同呢?

由于老人的启发,我想到了这些问题。我以为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教学非常有意义。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教书和教学原本是一个意思。我们是当教师的,干的就是教学,什么是教学总不能不知道。但是,究竟什么是教学?迄今为止,好象还没有谁给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定义。许多教学论著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又有的说教学是把“学”(学问,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些说法都只能算是一种解释,甚至连解释都谈不上,望文生义而已,根本没有揭示出教学的本质,称不上是科学定义。由于我们对教学的本质没有认识,所以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的提法和做法就往往陷于误区而不能自拔。读了叶圣陶这段话,我的眼前忽然一亮。我觉得叶圣陶这段话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给教学下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提供了全部条件。

一般地说,定义=属+种差,“属”是被定义事物的高一个层次的类别,教学的“属”当然是教育。种差是被定义事物与它同属的其他事物的差别。要考察教学的种差,就要知道学校里除了教学这种教育手段,还有哪些手段。于是我们想到校园布置,想到学校管理,想到唱歌跳舞做游戏,想到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所有这些,统统都应该看作是教育的手段,把这些和教学这种手段一比较,同为教学手段的教学区别于的

其他手段的种差就极其明显了。什么是教学?现在我们可以说教学就是以传授学科知识为手段对学生实施的教育。由此看来,说教学是传授知识固然肤浅,说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能力也还是有失片面。从根本上说,教学的本质是教育。

或许有人会说:教学仅仅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的教育吗?它同时还应该以培养能力为手段吧?且慢,让我们还是先把老人的文章读下去吧。

学生上学,“正确的说法不是去读书,是去受教育”,“读书是受教的一种手段”,那么这样的读书和一般的读书,应该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叶老接着告诉我们:

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合格的成员,做国家够格的公民。想到

“做”字,就可以悟出光记住些什么是永远不够的。必须把某些精要的东西

化为自身的血肉,养成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

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 ——〈读书与受教育〉

老人告诉我们,把读书看成受教育的手段,就不能以记住些什么为满足,还“必须把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

成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惟其如此,才能体现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否则,读书再多也对于没读。这是从读的方面说的。从教的方面说呢?如果我们不能通过教学生读书,把书中精要的东西化成他们的血肉,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那也就等于没教。

化成血肉是养成习惯的形象说法,终身以之,永远实践是养成习惯的必然表现。这里的关键词是养成习惯。我们知道习惯说是老人教育思想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这方面,他说过许多话,有人统计仅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两本书中,提及习惯的就有100多处。例如:

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

从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如果我当老师》

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习惯成自然》

依我想,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

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学习方面的好习惯。 ————《答李业文》

习惯是某种操作规则、方法、模式、程序在实践过程中经过无数次重复而形成的一种不需要理性支配的自动化行为。这就是说,习惯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既然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的教育,而教育又是养成好习惯,那么教学的重点显然应当在过程。科学的教学理念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敏锐地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环节有意识地重复某些行为规则直至养成习惯。只有这样做了,才算是真正的教学。

除了“对自己或对别人有害”的习惯,和“不养成习惯的习惯”,老人认为,习惯养成得愈多愈好。言而有信的习惯,说到做到的习惯,有始有终的习惯,有条有理的习惯,今日事今日了的习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习惯,勇于质疑的习惯,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爱护弱小的习惯,……说不尽的好习惯只要我们是有心人,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到处都存在着养成好习惯的契机。

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的教育。这个定义没有提及能力,是不是有失全面呢?

请看老人一下的话:

无论哪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有了那种能力。

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人的能力越强。我们作人作事,需要种种

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习惯成自然》

上面老人说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而这里老人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能力就是习惯,而且还必须是习惯。如果“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的教育”这个说法可以成立,那么我们就也可以把教学演绎为以传授知识为手段养成学生各种好习惯的过程。由此可知,定义已经把 “培养能力” 包含其中了。 说道德是习惯,是按照一定的行为准则行事而成为习惯的行为,我们容易接受。因为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不是道德哲学,不是道德理论,而是道德行为。记得老人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有意为忠不为至忠,有意为善不为至善。刻意做出来道德行为只能被看作是做秀。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事而成为习惯的行为。

可是叶圣陶说能力也必须是习惯。能力怎么是习惯呢?叶圣

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以学自行车为例说:刚开始学的时候,总要记住骑车的某些要领,等到会骑了,那些要领也就用不着记了,剩下的就是习惯在起作用。

骑自行车是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比如学生做几何证明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它要我们证明什么?给了我们哪些条件?为什么给我们这些条件?这些条件暗示了那些定理和公式?其中哪些和我们正要证明的问题有关系?凡是能够顺利解题的,大概都是按找这样的程序一步步想下来的,但是没有人在完成这到题的时候,心里在想着第一步如何如何,第二步如何如何。为什么?因为这已经成了习惯。有的学生缺乏这种习惯,做题目就比较困难。这里看起来是操作程序,而在这后面的却是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分析综合的认识方法,系统化的认识方法,由此我们可以说能力是按照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操作程序解决问题而成为习惯的行为。 这里提到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上面的例子说明,我们的行为习惯乃是我们我们的认识习惯,思维习惯的外显。这里我忽然想起卓越的苏联时代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一句话:“智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脑力劳动的兴趣。”把这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智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子。动脑子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方法的过程,也是不断改善思维方法并趋于科学的过程,是逐步按照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而成为习惯的过程,因此也就是思维能力愈来愈强因而

也就是愈来愈聪明的过程。叶老一生提倡启发式教育目的也就是为了养成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手段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这些习惯,有些关乎道德,属于德育。有些关乎健康,属于体育;有些关乎能力,属于智育;而更多的则是既关乎德育,又关乎体育和智育。比如写字,叶圣陶不要求写得美观,但一定要写清楚,也就是说一定要养成把字写清楚的习惯。这似乎属于智育。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一定要写清楚,是为了看的人方便,事关心目中有没有他人,肯不肯为他人着想的问题,岂不也是德育?写字时坐姿要端正,这与字的好歹有关系,是智育;但是坐姿和健康也有关系,就是体育。现在小学生的书包很大,不问是否当天需要不需要,所有的书籍文具玩具全塞在里面,简直就是垃圾袋。我们应该不应该要求他们每晚就寝之前清理清理?这从智育方面讲,是做事条理化的能力;从德育方面讲,至少也算是不懒惰不懈迨的习惯吧?学生做练习题遇到困难,不轻易问别人,坚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刻苦钻研,这属于智育呢?还是德育?由此,我想到德育智育体育可能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果然,叶圣陶就是这样说的。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德、智、体三育》。文章一开头就给“智育第一”这个提法平了反。

“智育第一”是含有贬义的,“第一”二字表达“偏重”的意思。

仔细想想,只要教师按照教育的道理教,学生按照教育的道理学,

非但没有偏重的毛病,而且还能收到一箭双雕的实效。一箭双雕

是比喻,指教学活动中同时发展了两育或者三育。

————《德、智、体三育》

话已经说得够直率够明白的了:“智育第一”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当。关键在于教和学是不是按照了“教育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教育的道理”,我以为就是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不管我们是教政治的,教语文的,教历史的,教数、理、化的,还是教音、体、美的,只要我们在各自的教学中,帮助学生努力养成好习惯了,那么落到实处的,就不仅是智育,还有德育、体育乃至美育。

一讲到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就以为要增加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就以为要在上课的时候,扯出一些与教材关系不大或根本没有关系的历史故事与道德说教,就以为要多参观几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淘

冶他们情感当然不是没有意义。但是如果认为德育就是这些,或主要就是这些,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道德终究要体现为行为并且是形成习惯的行为。怎样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所有的老师,都能真正按教学规律教学,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目标一致地致力于形成学生的好习惯。 四

应试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不问过程,只看结果。而结果又只限于能不能考上大学。只要能考取大学,什么方法都可以使用,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说猜题押题是变相的盗窃国家机密,大概没有什么不当。当某些名师名校把这当作应试策略来研究的时候,还谈什么读书是为了受教育?还谈什么教师要通过教学生读书养成各种好习惯?

二十多年前高校录取率不到10%,那时候只要上了大学,就不愁找不到职业。现在的录取率已经大大提高,但是就业率却大大下降。北大,清华的就业率高,但北大,清华的容量究竟就那么一点;于是由学士而硕士而博士,博士总不可能找不到职业,可是总不可能人人都博士。随着大学教育日益大众化,现在有些家长已经明白养成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有了这些好习惯,即便不能学士,硕士,博士,也一定能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能幸福,或许能大有作为。退一万不说,终究不至成为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大事干不了,小事不肯干的现代孔一己,更不至于成为罪犯。反之,即便上了大学,

也未必能立足,未必能幸福,试看,这几年因为贪污受贿而被毙掉的高官有几个没有本科学历?

读书是为了受教育,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叶老先生这些见解总有一天能为社会普遍认同。这是好无意义的。但是做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要等到全社会普遍认同之后才认同,才据此思考自己的教学,那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上的一般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