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简答题
1、唐王勃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的韵脚字为“秦”、“津”、“人”、“邻”、“巾”。其中,“秦”、“人”、“邻”现在读起来为阳平声,而“津”、“巾”读起来为阴平声。试说明一下原因。
答:这首诗的韵脚字阴平声和阳平字通押的原因是,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声,都是由中古时代的平声分化而来的。中古平声字的分化是依据声母的清浊而分化的,其规律是:清声母字变为阴平字,浊声母字变为阳平字。近体诗押韵依据的是中古时代的语音,那时平声调并没有分化,所以可以通押。
2、古书注解中常见注明“某通某”的情况,例如:
《论贵粟书》:“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政”通“徵”。
《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
《荀子·天论》:“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错”通“措”。
请说明上述各组字可以相互通假的原因。
答:所列例句中“政”通“徵”、“惠”通“慧”、“错”通“措”等通假字例,也叫做古音通假。这种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用字的人只考虑了语音关系,而没有考虑形义的搭配,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所以某字和某字可以相通假的前提,是借字与本字的读音必须是相同或相近。
3、连绵词“匍匐”在古书中见到多种写法,例如:
《战国策·秦策》:“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史记·苏泰列传》:“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
《诗经·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左传·昭公十三年》:“司铎射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请说明这些连绵词书写用字比较自由的原因。
答:除了“匍匐”以外,其他连绵词同样也有用字比较自由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连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两个音节合起来记录的只是一个词素,表示一个意义,不能拆开解释。单个的字对连绵词只起标音的作用,因此,记录连绵词的用字一般都比较自由,所以在古书中可以见到多种写法。
4、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
(1)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2)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併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平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仄平平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平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仄平平仄仄平平)
(6)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仄平平平仄仄) 渚清沙白鸟飞回。(仄平平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仄平平平仄仄) 百年多病独登台。(仄平平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平仄仄平平仄) 潦倒新停浊酒杯。(平仄平平仄仄平)
(7)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大,(仄平平仄仄平平) 夕贬潮阳路八千。(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为圣明除弊事,(仄仄仄平平仄仄) 肯将衰朽惜残年。(仄平平仄仄平平)
云横秦岭家何在?(平平平仄平平仄) 雪拥蓝关马不前。(仄平平平仄仄平)
知汝远来应有意,(平仄仄平平仄仄) 好收吾骨瘴江边。(仄平平仄仄平平)
(8)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仄平仄仄仄平仄) 但见群鸥日日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花径不曾缘客扫,(平仄仄平平仄仄) 蓬门今始为君开。(平平平仄仄平平)
盘飧市远无兼味,(平平仄仄平平仄) 樽酒家贫只旧醅。(平仄平平仄仄平)
肯与邻翁相对饮,(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篱呼取尽餘杯。(仄平平仄仄平平)
5、给下面各首诗标上平仄,并指出其中的拗救。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本应为“平平平仄仄”,但“无为在歧路”实际为“平平仄平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
(2)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首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本应为“平平平仄仄”,但“凉风起天末”实际为“平平仄平仄”,第三字拗,第四字救。又,颔联出句的平仄格式应为“仄仄平平仄”,现在第三字“几” 当用平声处用了仄声,而在对句第三字用平声“秋”来救。
(3)苏轼《新城道中》 东风知我欲山行,(平平平仄仄平平) 吹断檐间积雨声。(平仄平平仄仄平)
岭上晴云披絮帽,(仄仄平平平仄仄) 树头初日挂铜钲。(仄平平仄仄平平)
野桃含笑竹篱短,(仄平平仄仄平仄) 溪柳自摇沙水清。(平仄仄平平仄平)
西崦人家应最乐,(平仄平平平仄仄) 煮葵烧笋饷春耕。(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首诗颈联出句的平从格式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现在“野桃含笑竹篱短”“(仄平平仄仄平仄)”第五字“竹”当用平声处用了仄声,而在对句第五字用平声“沙”来救。另外,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本当为“仄仄平平仄仄平”,而“溪柳自摇沙水清”第三字“自”为仄声,为避免犯“孤平”,也把本句的第五字改为平声,即用“沙”来救。所以,“沙”为平声同时两救。
(4)杜甫《咏怀古迹》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平平仄仄仄平平) 生长明妃尚有村。(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去紫台连朔漠,(仄仄仄平平仄仄) 独留青冢向黄昏。(仄平平仄仄平平)
画图省识春风面,(仄平仄仄平平仄) 环佩空归月夜魂。(平仄平平仄仄平)
千载琵琶作胡语,(平仄平平仄平仄) 分明怨恨曲中论。(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首诗尾联出句的平仄格式本应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但“千载琵琶作胡语”实际为“平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字当用平声处用了仄声为拗,第六字本应为仄声处现在用平声“胡”救。
6、标出下列各诗的平仄,并分析它们的粘对情况。
(1)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平平平仄仄,平仄天平平)
这首诗首联的对句头二字“属国”为“仄仄”,颔联出句的平仄也应该如此,但是“征蓬”二字却是“平平”。这属于失粘。
(2)杜甫《咏怀古迹》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平仄平平仄仄平) 风流儒雅亦吾师。(平平仄仄仄平平)
怅望千秋一洒泪,(仄仄平平仄仄仄) 萧条异代不同时。(平平仄仄仄平平)
江山故宅空文藻,(平平仄认平平仄) 云雨荒台岂梦思?(平仄平平仄仄平)
最是楚宫俱泯灭,(仄仄仄平仄仄仄) 舟人指点到今疑。(平平仄仄仄平平)
7、简要说明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并说说词用韵的韵书是什么。
答: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词牌是词调的名称。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词人作词,用韵一如平水韵。通常使用的韵书是清戈载编纂的《词林正韵》。
8、上古的韵部是根据什么材料归纳出来的?是怎样归纳的?
答: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方法是系联法。
9、以“含,胡南切”为例,说明反切的意义。
答: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以“含,胡南切”来说,取反切上宇“胡”的声母“h”,取反切下字“南”的韵母和声调“án”,一者相拼,就得出了被切字“含”的音“hán”。
10、今体诗格律中所谓“黏”、“对”指的是什么?
答:所谓“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也就是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平黏平,仄黏仄,把两联黏联起来。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型。也就是在对句中,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11、从中古时期《广韵》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发生了一些变化。请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zh ch sh”和“j q x”的来源
答: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zh ch sh”,是从中古时期《广韵》中的“知彻澄”、“庄初
崇生”、“章昌船书禅”三组音合流变化而来。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j q x”,是从中古时期《广韵》有的“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二组音中分化出来的。
六、名词解释
1、阴声韵:音韵学术语。凡韵母没有韵尾,或有韵尾而韵尾是元音的韵部,叫阴声韵。如: 侯部和歌部。
2、阳声韵:音韵学术语。凡韵母以鼻辅音 -m、-n、ŋ收尾的韵部,叫做阳声韵。如: 东部和元部。
3、入声韵:音韵学术语。凡韵母以塞音 -b、-d、-g收尾的韵部,叫做入声韵。如:屋部和月部。
4、轻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唇齿音”,发音时气流在唇齿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是“非敷奉微”。
5、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6、舌头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舌尖中音”中的塞音和鼻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音是“端透定泥”。
7、舌上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舌面前音”中的塞音和鼻音。三十六字母中的舌上音是“知彻澄娘”。
8、《广韵》:中国现存的一部重要韵书。全名《大宋重修广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由于《广韵》继承了《切韵》、《唐韵》的音系和反切,《切韵》、《唐韵》又已亡佚,《广韵》就成为研究汉语古音的重要材料。
9、《平水韵》: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因刻书地点有平水而得名。有两种:一是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广韵》中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为一韵,成了一○七韵。二是金人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著《平水韵略》,根据同样的原则将《广韵》合并为一○六韵,此后出现的各种诗韵,分韵都是一○六韵,简称“平水韵”。平水韵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它是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今天作旧体诗词的,仍旧遵用。另一方面清代编纂的许多工具书,都是按平水韵顺序排列的。
10、平仄:音韵书术语。也作“平侧”。平声和仄声的合称。平指汉语古四声中的平声,仄指汉语古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旧诗赋及骈文中所用的字音,往往要求平声与仄声互相调节,以求声音谐和。
11、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12、韵摄:音韵书术语。简称“摄”。音韵学家把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相类的转合并在一起,称为“韵摄”,“摄”是总括、总摄之意。如《四声等子》和《切韵指南》把《韵镜》43转并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16个摄,称为“十六摄”。
13、律诗: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八句。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分别简称“五律”、“七律”。
14、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15、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
16、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17、词谱:辑录各种词调的格式供填词的人应用的书,如:王奕清的《钦定词谱》。
18、反切:反切是古代的字典辞书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注音方法,也是在拼音字母发明之前一种相当科学的注音方法。“反切”又叫“反”、“切”,其含义都是“拼音”。反切是一种双拼法,它以两个汉字合在一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是以声、韵原则来拼音的,不同于以音素为原则的现代拼音方案。
19、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20、如字:训诂学术语。指的是某个字按照它常见的读音来读。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
21、韵书:音韵学术语。跟“字书”、“义书”相对。按声、韵、调的关系分配、编排汉字的字典,因着重于划分韵部,故称。
22、韵图:音韵学术语。也叫“等韵图”、“等韵表”,“等韵图表”。一种把声、韵、调排列在一起的拼音图表。
23、对转:音韵学术语。古代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对转有“阴阳对转”、“阴阳入对转”、“阳入对转”、“阴入对转”之分。
24、旁转:音韵学术语。古代主元音相同或相近的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
25、“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26、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27、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