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一、生字 箪( ) 蹴( ) 羹( ) 死亦我所恶( ) .... 二、重点词解释
4、思考、 1、本心: 2、患: 3、辟: 4、箪: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 ,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5、蹴: 6、得: 7、乡: 8、何加:
指 。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批评的是怎样的人:
9、恶: 10、辩: 11、义: 12、勿丧:
(2)人的本心是什么?
13万钟: 14、贤者: 15、苟得: 16. 呼尔: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三、重点句子翻译
《鱼我所欲也》同步练习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四、思
考题
1、本文出自《 》,作者 , 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
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
“四书”:《 》《 》《 》《 》)
2、归纳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3、理解及背诵: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 (2) 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问题,请写出原句: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 、 ;由此我们可联想到
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 , ,
。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7)在孟子看来,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句子是什么?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
好处是什么?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5、拓展延伸 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 诗句:(1) (2)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
正确选择的人。例如: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5)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
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
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
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11.写出通假字所通的字并加以解释:(2分)
(1)“曾”通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 (2)“拂”通__________,意为__________ (3)“衡”..通__________,意为__ _______ 12.选出“于”字在句式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3分)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管夷吾举于士 C、征于色,发于声 D、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1分 ) A曾益其所不能 B困于心,衡于虑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114.与“舜发于畎亩之中”的“于”字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1分) A.战于长勺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然后知生于忧患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 。
1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请你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事例,古今人物均可,每个事例限一句话表述。
答:① ②
《鱼我所欲也》答案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5)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
不择手段。16.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舍生取义、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9)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道义,丧失道义。 (2)向善之心
(3)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5)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11.(1)增,增加 (2)弼,辅助 12.B 13、D 114、B 15、承上启下 16、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