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14%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_工具性和人文性_,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_课外学习_资源。
3、《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认识汉字_3500_个左右,其中小学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_3000_个,其中_2500_个左右会写。
4、《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并在阶段目标中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_5__万字;第二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_40__万字;第三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_100__万字。
5、新课程评价要改变过分强调_评价的赠别和选拔的功能,倡导发挥评价__诊断,_激励_,_调节的发展_的功能。 二、简答题。(20%)
1、《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语文素养”指的是什么?
情感态度,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这样的内涵体工具性和人文现了语文的性的本质属性和三维目标(10分)
2、《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是从哪三个维度设计的?“阶段目标”又是从哪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的?(10分)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 三、论述题。20%
1、《语文课程标准》有哪四条基本理念?请选择其中的一条加以简要论述。(10分)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请你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教学评价?(10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语文教材教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 】
A.纯应用学科 B.理论学科 C.应用理论学科 D.纯知识学科 2.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 】 A.启发式提问 B.疏导式提问 C.质疑式提问 D.探究式提问 3.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子思 4.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 】 A.信息传递的过程 B.人格构建的过程
C.特殊的认识过程 D.美感体验的过程
5.把各种感知对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是【 】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6.有目的有计划主动感知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称之为【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7.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 】 A.快速读书法 B.提纲挈领法 C.联想求异法 D.SQ3R学习法 8.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 A.阅读法 B.讲授法 C.议论法 D.练习法
9.优秀的散文总是在描绘客观事物之中融注作者的【 】,从而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 A.主观想象 B.综合评估 C.主观情感 D.客观分析 l0.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 】
A.随时测试 B.综合测试 C.阶段测试 D.选拔测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
1、人的素质结构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是 、 、身体素质。
2、语文教学的基础能力是由 、说、 、写 四个要素构成的。
3、语文教育理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 、 和 。
4、1903年颁行的《 》使语文最终从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教育中分化出来,而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1963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教学大纲》重新认定了语文课的特性,纠正了 和 的错误倾向。
6、语文能力即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以 为核心的。
7、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的三个构成要素是 、 、 。
8、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力求做到 、好懂、有用。
9、作文指导应从 、 、立意、 四个方面入手。
10、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主要有 、 、敏捷性、适应性、灵活性和通俗性。
11、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常用文体指的是 、说明文、 。
12、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入境:
2、一体两翼: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2、语文学科的属性有哪些?
3、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如何抓住文章的思路教学记叙文?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5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
简迷离 发表于 2010-10-21 23:06 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C 2. B 3. A 4. A 5. C 6. D 7. C 8. A 9. C l0. 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5个空,每空1分,共25分)
1、品德素质、才智素质 2、听、读、 3、超前性、人文性、综合性。
4、《奏定学堂章程》 5、重道轻文、文道分离 6、思维能力
7、语文训练、智力发展、情思审美教育。 8、精要 9、审题、开源、谋篇
10、制约性、瞬逝性、 11、记叙文、论说文。 12、人物、情节、环境。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
2、一体两翼:是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的主要表现主张。一体指的是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体,两翼分别指语文学习环境和语文课外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我们必须从多方面体察时代的需求,优化自己的语文教育观念:
① 要根据时代需要,正确对待语文教育观念。凡是对语文教育现代化有用的,就要继承发扬,反之,必须否定、摒弃。
② 要根据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现代语文教育观念,从当前语文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更替与完善。
③展望未来,勾画语文教育的走向,构建超前规范性的语文教育观念。
2、语文学科的属性有哪些?
①基础工具性 ②思想教育性 ③社会实践性 ④文学性 ⑤知识性
3、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说明语文科的性质和地位。②规定语文教学的目标。③说明教学内容。
④提示教学应当重视的问题 ⑤规定了基本篇目
4、如何抓住文章的思路教学记叙文?
①研究结构 ②把握线索 ③概括主题 ④语言训练 ⑤读写结合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
1、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而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感染熏陶。
2、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就是让学生体品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布局谋篇,以便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3、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
4、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5、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从作品中借鉴美、模仿美、表现美、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 页: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