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如图是1887年上海《点石斋画报》刊出的社会新闻绘画。对图中事物,时人或以“今则乘气球者,非从前所谓腾云乎?”加以评议,或以《庄子》的“列子御风而行”抒发观感,甚至以《山海经》中的“奇肱国飞车”想象未来的空中飞行物。此类评论在当时较为多见,表明当时
A.图文并茂的报道推动科学常识的普及 B.以文学想象描述新知形成普遍的风气 C.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对近代科技的认知 D.对西学的了解始终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3.据统计,1902—1904年中国共译西方书籍533种,英文、德文、法文书共约占40%,日文书约占60%。其中,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327种,约占总数的61%;自然科学112种,应用科学56种,分别约占总数的21%、11%。据此可知,在此期间
A.知识分子被动了解西学 C.西学观念已成社会共识
B.西学知识开始广泛传人中国 D.社会科学书籍译书比重加大
4.维新派主张“断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万国同风”,便于操作机器和武器、讲究卫生等。1905年,端方等出洋考查宪政的“五大臣”也发出“断发”的声音,“奏请官员剪发之折,两宫深滋不悦”。武昌起义后,清政府不得不下达谕旨,准许人们自由剪辫,被迫承认“断发”的合法性。以上变化主要说明了 A.政府主导社会生活 B.断发触动清朝国体 C.断发体现革命色彩 D.政治时局影响习俗
5.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6.民国成立后改用阳历,但民间仍习惯使用阴历。1915年元旦,民国政府为推行阳历,削弱农历春节的影响,在全国各大城市人为制造新年气氛,但民众反应冷淡。到了农历春节,政府下令不准放假,但各机关默许办事员轮流告假。当年大年三十,各家各户燃放爆竹彻夜不绝,比阳历新年热闹百倍。改历之事最终不了了之。民国改历失败表明 A.西方近代事物在中国遭到抵制 B.传统文化不利于近代社会发展 C.平等自由的观念得到广泛传播 D.应该继承和尊重民族传统文化
7.1917年7月,教育部下令凡是缠足的女学生,必须得放脚,未缠足的一律禁止缠足……在江苏、浙江、广东、山西较为开化的地方,凡是到省外学习并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学生,
回到家乡更不愿娶缠足女子为妻。这一现象说明 A.禁止缠足成为国人共识 C.北洋政府致力移风易俗
B.新文化运动推动放足运动 D.开化地区学生已完全西化
8.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 A.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C.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
9.近代上海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轻松心情:“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这反映出 A.上海地区成为近代商贸的中心 B.轮船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C.崇尚富贵的婚姻观念日益盛行 D.人们认识到新式交通工具的便捷
10.近代以前,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是连接首都的交通线。在各地区,通往行政中心所在城市的道路是区域内最重要的道路。到了近代,中国的新式交通,无论轮船、主要公路还是航空,大多或以港口城市为起点,或与通往港口城市的道路相连接。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解体 B.中西贸易发展 C.经济结构变迁 D.社会动荡加剧
11.下面老照片反映的服装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③②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2.据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某学生的日记记载:1934年春,她经人介绍前往一平民学校教课,为其办理手续者系一男子,这使她“心中鹿鹿不已”,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但她又想到,前来授课是“为国家幸福计,己身前途计,不得不尔。余侪处事光明磊落,何分性别,何惧他人窃议哉?”这则日记反映出当时 A.女子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 C.知识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
B.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 D.成都地区涌现了一代新女性
13.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一《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14.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花布衣衫或花布袄,这是那时中青年女性的代表衣装,但到了60年代,女孩子转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这一变化反映出 A.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生活 C.中国加入苏联的阵营
B.生活物资供应的充足 D.国际政治形势的缓和
1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创办,70年代以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的设立,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开设的上海电光公司创立……1908年吴淞与崇明两地使用无线电通报。
——《上海档案》
材料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风尚转变过程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阅报风气的形成报纸比书籍在传播知识方面具有更大的时效性,……同一时期,上海居民生活日趋西化,住洋楼,着洋服,吃洋菜,乘洋轿,点洋灯,“莫不以洋为尚”,西洋话剧、电影、歌舞乃至赛马场、夜总会、舞厅等等进入城市日常生活。
——《近代文明演变轨迹》
(1)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早期上海城市近代化历程开始的原因。 (2)如何看待早期上海的近代化历程?
17.辫子的剪与留
材料一: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1898年呈光绪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洲之形状,举此累赘恶浊烦恼之物,一朝而除去之,而后彼之政治乃可得而尽革也。
——张枬:《论辫发原由》(原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材料三:有军士数十人手持并州快剪,见脑后有垂豚尾者辄行剪去,一时被剪愚民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有乡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
——《申报》(1912年2月3日 )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提出“断发”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三,时人对“剪辫”出现了哪两种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反差,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你如何看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剪辫运动?
18.时代与报刊
材料一 “报馆之利益约有数事:一、士大夫可通中外之故,识见广,人才日练,是曰广人才;二、公卿耳目渐广,兵事敌情渐熟,办事立约,不至大误,是曰保疆土;三、变法当顺人心,人人以为然,则令若流水,是曰助变法;四、士夫终日从公,余则酬酢,绝无暇日读书,有报则每日一张,各学皆有,日日增长,是曰增学问;五、吏史上闻,不敢作奸,是曰除舞弊;六、小民疾苦,纤总皆知,是曰达民隐。有此六利,急应举行。”
——1895年梁启超《报馆考略》
材料二 “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抑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其去实行也近。”
——1905年孙中山《民报》创刊词
材料三 “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1915年陈独秀《新青年》创刊词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述梁启超认为报馆“有此六利,急应举行”的原因并列举其实践事例一则。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述孙中山、陈独秀创办报刊上的异同。 (3)根据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时代和报刊的关系。
1.B 2.C 3.D 4.D 5.B 6.D 7.B 8.A 9.D 10.C 11.D 12.B 13.B 14.A 15.D
16.(1)原因: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外资、洋务、民资企业相继在上海设立,工业(经济)基础较好。报刊的发行和阅报风气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近代企业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产生和发展。上海人思想观念变化,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 (2)西方的经济侵略有双重性,近代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17.(1)机器时代的累赘、战争中的拖累、藏污纳垢不卫生、国弱的象征。
(2)自愿、主动剪辫和不愿、被动剪辫。原因:政治信仰不同;对时局认知不同;革命社会基础薄弱;文化观点不同等。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观点参考:
纵向:剪辫运动同辛亥革命一样,受到世界变革潮流与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横向:对剪辫的不同态度,也反映出中国社会新旧并存、革命的进步性与简单粗暴性并存、不同阶层政治和文化信仰的差异等的立体画面。
综合及提升:剪辫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其所具有的新时代的革命意义,成为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在身体领域的反映;也是当时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阵痛的缩影。 18.(1)晚清时期/19世纪末期,中国社会面临人才缺乏、边疆危机/中日甲午战争、思想封闭、吏治腐败、百姓困苦等问题。创办《时务报》
(2)同:时代相同、根本目的,报刊作用;异:办报刊理念、指导思想、动机目的等。 (3)分)本题采用分项评分法,评分要素是:观点与论证、材料与史实、叙事与逻辑。 评分项(观点与论证)。
水平1:观点缺失,缺乏论证;水平2:观点鲜明、论证合理;水平3:观点鲜明、论证合理。
评分项(材料与史实)。
水平1:没有使用材料信息或所学知识;水平2:能提取材料信息或使用所学知识;水平3:能在所学知识由于材料信息间建立联系,史实充分。 评分项(叙事与逻辑)。
水平1:仅仅罗列史实;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叙述结构完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