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大学城规划浅谈

中国大学城规划浅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大学城规划浅谈

作者:刘健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15期

摘 要:随着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时代更新的快速化,城市特征的复杂化,新时代的大学城的融城特色会更加鲜明,未来的大学城将不会再是特立独行的功能区,而将是回归城市的一份子。

关键词:中国;大学城;规划 1 前言

大学城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升起是我国高教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对人才求贤若渴,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得到满足,寻求新的教育合作培养方式是必然的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大学城模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从起初的北京八大校聚合,到第一座大学城—东方大学城拔地而起,再至后来近几十年全国大学城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中国大学城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火热状态。在校区建设上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扩展了教育空间,实现了资源共享,而且还促进了高等教育在管理机制、投资模式、经营理念上的变革,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空间布局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大学城发展进入瓶颈期好像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样:教育质量提升,学生静心学习,师生交流便捷,学科融合交叉。在这种快速发展下的大学城也产生了好多共性的问题,大学城怎样发展,怎样融合城市,给师生提供怎样的教学、生活、交流体验,是急需从规划角度上探讨的问题。 2 我国大学城的共性问题 2.1 远离市区

我国大学城在选址之时基于易于建设,易于集中,腹地广阔,带动地区发展的原则,均选择城市边缘或城市远郊地区。比如上海松江大学城距市区35公里;重庆大学城距市区25公里;北京沙河高教园距市区30公里。与城市距离较远,交通基础设施跟进缓慢,造成交通不便。教师居住在市区,工作在郊区,往返时间较长。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生活还是要依托城市,出行困难造成与城市及社会交往脱节。 2.2 功能单一

我国大学城是以学习为主导进行功能设置的,强调院校的聚合度,形成学习的集中营。而以教学为核心的功能布局 ,失去城市空间复合度和城市弹性。由于大学城占地规模较大,且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功能单一,切断了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城内人群虽以年轻人为主,但年龄恒定,流动性高。呆板的城市空间,很难给年轻人归属感,单一的城市功能也很难让年轻人落地生根。 2.3 缺乏共享

我国大学城规划比较好的是强调共享与开放的,但是这种共享与开放度只是基于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学交流之间的单一维度。比如广州大学城的共享资源分为城市级、组团级、校区级三个层次。城市级集中设置商业服务业设施、文化设施、科研设施等。组团级设置图书馆、学术交流中心、会议中心等。校区级设置由学校、科研机构自己建设的、可在校区之间共享的资源如专业实验室、教学基地等。在规划之初单纯以教学为出发点,没有考虑好学校与城市共享关系,使大学城失去活力。 2.4 没有生活

大学最令人向往的不仅是求知的快感还有与志同道合朋友们的交往生活。我国大学城建设基本为迁出新建的模式。新建大学城裸搬聚合,即减弱老城文化及生活色彩,又使新城学生丧失了课后闲余时间和伙伴们去认知社会,去城市探寻体会的可能。 3 大学城发展探索

新时代下的大学城应摒弃以教学为核心出发点的传统思考方式,将目光转向对人的关注。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学校发展的核心就是学生。怎样让大学城服务大学生其实是我们最为应该讨论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学的延展,学与城,学与产的关系。 3.1 学的延展

“学”不单指的是教学,是对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多维度、长时间的培养集合。对于学生来说包括知识、实践、就业、社交、生活等各方面能力摄取,对于城市来说应将院校之学转化到城市创新上,打破学校行政界线,学校功能和城市功能充分重组融合,利用学校人才资源优势带动城市发展建设。大学城营建伊始就应该对这些方面的内容做好最充分的研究论证,将重点关注到城上,而不是大学上,使其成为“创新驱动”的新城而不是“教学聚集”的学城。 3.2 学城融合

关注学城关系,强调城市和学校两个层面的共享与开放。学校面向城市开放,院校与城市空间融合布局,避免功能单一的“大学城”模式。强调职工、学生的归属感;打造特色学镇,促进创新创业、金融支撑、公共文化等各类设施的开放共享;充分考虑与周边生产、生活组团间的协调与联系,聚集人气、促进职住平衡。学校与学校之间实现校园公共功能互用,学生学分互修,学术资源共享的全开放新型教育模式。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生活学习、就业创业、休闲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的需求和行为特点,营造宜学、宜研、宜游、宜业富有活力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空间。通过引导日常生活行为,营造交流创新氛围。依托城市大型开放空间、生态基底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运动、科研、文化带,为不同院校师生和城市人群提供文化联系纽带。充分考虑未来教职工及各就业人群的年龄与家庭结构特点,针对子女教育、父母医养需求,高标准设置各类社会服务设施,形成配套完备的全年龄结构社区体系。解除后顾之忧,吸引人才落户,构建二十四小时充满活力的城市。 3.3 学产融合

关注学产关系,学校学科研究方向与产业方向无缝对接,同步升级。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对接区域产业布局,构筑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平台。设置科研创新中心和应用实训基地,结合院校专业特色,面向企业需求,同时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考虑大学城创业人群高于其他地区比例需求的客观现实,设置创客空间,满足新生代人才就业创业特征,为城市提供永续动力。

总之,大学城在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新鲜事物”,每个城市都会营建不止一个的大学城,但都是从大学城自身为出发点进行规划思考的,随着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时代更新的快速化,城市特征的复杂化,新时代的大学城的融城特色会更加鲜明,未来的大学城将不会再是特立独行的功能区,而将是回归城市的一份子。 参考文献:

[1] 陈芳.我国大学城建设的规划思考[J].四川建筑,2010(3). [2] 张婉嫕,周波.大学城概念及其规划探索[J].四川建筑,2008(5).

[3] 高芳,宋铁成.“城里”的大学与“城外”的大学城[J].林业科技情报,2007(1). [4] 李峻峰.大学城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