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里仁”到“内仁”——从《论语》“里仁”诠释变化浅看儒学路径流变

从“里仁”到“内仁”——从《论语》“里仁”诠释变化浅看儒学路径流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5卷第2期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2018年6月 Vol. 5, No. 2 Shaanxi Social Science Review June , 2018

从“里仁”到“内仁”

——从《论语》“里仁”诠释变化浅看儒学路径流变

张迅齐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院 陕西西安 710127)

摘 要:汉学训诂之学和宋学义理之学是古代传统的儒学治学路径,在对《论语》 “里仁”一词在古今注释中变化的梳理中,发现“里仁”一词从古代的释义为名词在而近代转化为动词和介词,通过探究从“里仁”一词释义转变为“内仁”一词的原因,从而分析以近代为节点的诠释变化的内涵,进而探讨儒学向外探求路径和向内探求路径的流变。

关键词:外在;内在;路径;流变

文章编号:ISBN978-7-5369-4434-3(2018)06-023-03

中国古人做学问,大多有两个路径。一钱逊:“里,住所,这里可以借作动词用,个是汉学路径,即以小学为基础,重视字义、意思是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另一解,里训诂的考究,后到清代发展为朴学,都是从即居,人能居于仁道,才是最美的。” [6] “字源”“词源”去注释文本。另一种是宋李炳南“居于仁者所居之里是为美,不择处学路径,即重视义理发挥,注重哲学全新诠仁者之里,随意而居,安得为有智者?古语:释的方法。运用两种路径,通过对《论语》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又如孟母三迁,皆是“里仁”二字释义在古今的梳理,可以看出择仁之意。[7] 儒学的路径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南怀瑾:“里的意义就是自处,里仁的意 思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 [8] 一、《论语》“里仁”古今释义流变 杨润根:“里:内在本质,本字可视为由 “里仁”是《论语》第四篇篇名,总体‘土’和‘田’”构成,‘土’意为滋生万上在清代以前,大家对“里仁”解释较为统物,“田”意为果实,因此,“里”的本意一,但近代以后“里仁”的释义发生转变。为滋生万物,结出果实——天地——人的内近代成为一个很明显的分水岭,让我们先看在本质,这个本质也就是以人为目的的仁。一下历代对“里仁”的解释。 里仁即天地(宇宙)的以人为目的的内在本

汉·郑玄:“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质,这个本质也就是普遍无限的美德。” [9] 是为善也” [1] 毛子水:“里仁,即内仁,内心充满仁。”

宋·朱熹:“里有仁厚之俗为美” [2] [10] 明·张居正:“二十五家为一里,仁是仁综述,近代以前,学者都将“里”解释厚的风俗” [3] 为名词,即住所,强调客观的外在的环境,

杨伯峻:“里——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是由外向内改变的路径。而近代以后,注释住也。” [4] 版本都倾向于将“里”解释为动词,即选择

方骥龄:“本章里字,似当断句,古文中居住场所,强调从人内在去抉择外在的环境,一字兼名词动词者极多,本章里字,犹言人是由内向外改变的路径。到了后期,更是把当选择其所居之里” [5] “里”解释为“内”,解释为介词,强调“仁”

作者简介:张迅齐,(1994—),男,陕西蒲城人,西北大学中国哲学在读硕士。

-23-

第5卷第2期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2018年6月 Vol. 5, No. 2 Shaanxi Social Science Review June , 2018 的内在性,更是强调了“内在”主观对外在环境的影响。可以看出,近代之前,多走的是汉学路径,是严格按照训诂角度讲得:“里,居也,从田从土,凡里之属皆从里,良从切”。近代以后,大多数学者都走的是宋学路径,强调义理的发挥,将“里仁”赋予新的意义。

二、从“里仁”到“内仁”诠释变化的思想背景探究

2.1近代郭店楚简的考古发现的实证支撑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大量楚简,其中有大量先秦儒家作品,尤其是《五行》篇的出土,更是佐证了思孟学派的思想传承。这就为“内仁”之说,提供了依据,子思的《五行》讲:“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行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11]可以看出,仁义礼智五种品德的界定基础,都是以“形于内”作为唯一标准的。只有在“内仁”,即内心有仁的时候,行为才不单单是行为,而是外化为仁德。《五行》篇又说:“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士有志于君子之道谓之志士。” [11]可以看出,在子思评价孔子君子标准的时候,也是拿“形于内而时行之”界定的。按时代来讲,子思是最接近孔子年代的人,所以子思的释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也不难解释近代学者将“里仁”进行义理化的阐释,而诠释为“内仁”,“里仁”在他们眼中已经成为一个内在本质。也是贯通实践,联通内外的关键。

2.2陆九渊与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支持

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都提倡“心即理”,即仁在自己的内心之中,不需要向外探寻,只要发明本心,就能得到天理,得到仁德,是由内到外的功夫。这与朱熹提倡的“格物穷理”截然相对,朱熹更多的是强调对外在客观环境的理解与体悟,最终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理的探究,最终寻觅到最高的“天理”。是由外向内的功夫。这恰好与“里仁”和“内仁”两种解释对应。里解释为名词,更注重

-24-

客观外在,通过探究自身外部居住环境的仁,最后熏陶自身的仁德。而里解释为动词、介词,更注重内心选择性,作为主动选择的个体,去积极选择仁的环境,去让内心充满仁。在明朝中后期,朱熹作为官方哲学就受到了王学的挑战和冲击,王学在民间广泛传播,明末清初,部分大儒流亡日本,阳明心学在日本广泛传播,并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提供了巨大思想动力。晚清甲午战争前后,中国青年纷纷向日本学习,留洋日本,探求救国图存之道。阳明心学又开始回流,产生巨大影响。谭嗣同、章太炎、蒋介石等人极力推崇阳明心学,为辛亥革命以后思想界造成了极大影响。可以说近代阳明心学开始回暖,又重新得到文化界、学术界的认可。“里仁”诠释发生心学意味的理解,也就不难解释。 2.3时代剧烈变革后的思想转变

近代是中国史上剧烈变革的时代,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9年新文化运动,又用西方的精神彻底的打破了中国的传统封建礼制,差序化格局逐渐开始松动。从社会上来讲,传统意义上的“里仁为美”的形势被破话,方圆邻里都是“德先生”和“赛先生”,传统的外在封建道德已被一扫而尽,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自由民主精神。再加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传播,“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实践,更是把固有的传统伦理环境打破。因此,“仁”则更趋与内化,通过内部而向外转化,而不再是一味地强调有“仁”的外在环境,从外向内改变了。故此,“里仁”逐渐从义理上转向“内仁”,通过内在的超越,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通过内在的选择,去发明自身的道德。此外,近代的主要哲学家也多有阳明心学背景,梁漱溟思想渊源来自陆王心学的泰州学派,熊十力则跟佛儒密切相关,强调以“心”理解本体。是近代的巨变时代,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细微的转变,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在向外探求,而是转回了内向。

三、从“里仁”到“内仁”诠释变化浅看儒学路径流变

对内对外探求的孰先孰后问题,走外部路径还是内部路径,一直是儒学探讨的核心

第5卷第2期 陕西社会科学论丛 2018年6月 Vol. 5, No. 2 Shaanxi Social Science Review June , 2018 话题。从孔子之后,曾子和子思就开始出现分歧,曾子强调外部探求,如“日三省吾身”,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去达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而子思强调内部发扬,强调“仁形于内”,强调内心至诚去沟通天人。在后期,荀子强调礼治,是做外部约束,而孟子强调四心,是从本心出发大而化之。两种不同的修习路径成为孔门的争论点。而到了汉代,儒学成为官方哲学,从释义“里仁”为名词看出,他们强调的还是外部路径,即通过外在环境而改变自身。董仲舒将阴阳学杂糅,创造“天人感应”学说,本质上还是透过外部的客观环境思考探究以达到明化自身行为内心的作用,始终是由外向内。伴随着不断地完善外部约束,到了晋代就成了繁琐的名教,士大夫纷纷投身玄学清谈试图打破“名教”的外在束缚,儒学开始衰微。到了唐代,韩愈重提道统,开始振兴儒学的地位,宋代二程、朱熹创建理学,又重新构建外部探求的体系,强调格物穷理的工夫,通过穷尽外部世界的理,最终达到知晓天命的境界。然而,陆九渊开始提出不同意见,率先提出“发明本心”,强调内部探求。然而,从释义来看,“里仁”依然被当做名词,是客观外部环境。可以看出,当时陆学的影响并没有产生极大的效果。到了明朝,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致良知”,自内而外的路径又重新被提出,然后通过释义来看,张居正所注释的“里仁”仍说明明代的官方哲学还是朱学。清初,由于清代“文字狱”的政治高压,知识分子纷纷从义理学转向朴学训诂学,另外,知识分子将明朝灭亡的原因归咎于阳明心学的泛滥。故此,清人并未更改前人的看法,依旧是从外部探寻的路径去传播儒学。从清末曾国藩的日记可以看出,他走的就是曾子、朱熹的路径,透过格物穷理,外部约束。最终实现自身的道德,这也可以反射出当时儒学的主流。清末政治腐朽,思想界急

需阳明学来打破传统礼教的束缚,梁启超等

留学日本,广泛推崇心学。伴随阳明心学的回流,思想界迅速得到认可,伴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关于“里仁”的解释,开始出现变化,文人开始更多的强调内在的主动性。儒学开始出现路径的转变,思孟陆王的方法开始从新被抬高,成为解放新思想的关键。到现代,从“里仁”二字诠释更进一步解释为介词时,侧面反映了儒学也更多地开始走向由内向外的路径,更多的重视义理的阐发与解释。即由“六经注我”转变为“我注六经”。传统的儒学治学路径开始出现转移,传统的汉学训诂路径纷纷转向宋学义理路径,这给儒学更加增添了自身的阐发诠释,强调由内向外的解释成为当下儒学思想的一个路径体现。从“里仁”到“内仁”的诠释变化,也就成为近当代儒学路径转变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皇侃本:《论语集解义疏卷二》[M],广文书局,1991年。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年。 [3]张居正:《论语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年。 [5]方骥龄:《论语新诠》[M],岳麓书社,2015年。 [6]钱逊:《论语浅解》[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

[7]南怀瑾:《论语别裁》[M],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年。

[8]李炳南:《论语讲要》[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

[9]杨润根:《发现论语》[M],华夏出版社,2003年。 [10]毛子水:《论语注释》[M],重庆出版集团,2008年。

[11]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 第一章》[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