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魏征最著名的谏书原文译文解读

魏征最著名的谏书原文译文解读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魏征最著名的谏书原文译文解读

谏太宗十思疏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量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古代)所有的君主,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则放纵自己的情感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如果真的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来(加强)自我修养;害怕会骄傲

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容纳千百条河流;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一起任用,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天下就能治理好。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解读:

在封建社会里,大多数臣子对皇帝都是奉承的态度,甚少会对皇帝直谏,因为这样可能不但会影响自己的仕途,还可能会被斩首。因为明君太少了。

而太宗毕竟还是一比较英明的皇帝,而魏征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所以他也就经常勇敢地指出皇帝的错处,甚至有时不留情面。而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贞观十一年,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

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征对此甚为不满,并且四上奏折,劝告皇上,而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其实在一个好皇帝的身边臣子既要有直谏的忠臣指出自己的短处,作为自己的一面明而镜,也需要一些所谓的“拍马屁”的臣子,来缓和自己贵为天子和接受批评的矛盾心情。毕竟是“忠言逆耳”,尽管魏征的直谏是为了国家,为了皇上的统治,但贵为一国之君,就算是多么仁慈和虚心的皇帝,心里都不会舒服,也是人之常情.而 正是这人性的特点,造就了“拍马屁”的大臣的出现。

魏征的胆量实在让我们佩服,这也是依仗他对自己,对皇上,对国家负责.而皇上是知道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他更需要尊严,更需要威严,而这也正是封建时代封建帝制的一大弊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