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红线相关知识
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国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守住这条红线,关键要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为实现全国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一号文件要求落实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流域、省、市、县四级取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同时提出了三个“严格”: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
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为守住这条红线,一号文件提出要尽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文件要求强化节水监督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为提高用水效率,文件要求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全面加强
企业节水管理。
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控排污总量。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为实现这个目标,文件提出按照水功能区目标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强化水功能区达标监督管理,特别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文件要求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
第一条红线就是要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千亿立方米以内;
第二个红线是加强用水效率的控制红线,要使用水效率达到或者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条红线是加强水功能限制纳污的红线管理,使主要污染物的入河湖的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要提高到95%以上。
水资源三条红线是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基本原则: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二是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目标:针对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确立的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主要是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考虑到2030年是我国用水高峰,按照保障合理用水需求、强化节水、适度从紧控制的原则,《意见》将国务院批复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2030)》提出的2030年水资源管理目标作为“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即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水资源管理现状(原因):谈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的初衷,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认为,无论是我国的水情和国情,还是水资源管理改革的现实需求,都要求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具体来说,水资源总量的约束日趋突出,我国年用水总量已经突破6000亿立方米,大约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的74%。胡四一同时指出,我国水资源水质的约束也更加突出,直接威胁到城乡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形成了制约。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达到了750亿吨,河流水质的不达标率接近40%,其中丧失了利用价值的劣五类水占了20%。城市水源的污染日益严重,在第一水源地由于污染而无奈舍弃之时,第二水源地同样面临污染威胁。有水利和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并非单一地区和城市的特有现实,从全国来看,供水体
系单一、水资源污染严重已成为普遍问题。
四项制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用水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大量新增用水的需求。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用水需求又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只有守住“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才能够压缩和限制现有的水资源荷载。具体到数量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而在用水效率控制方面,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就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即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除了这“三条红线”之外,还需要实施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等“四项制度”。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制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
意义:“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核心是要严守“三条红线”。(国情: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目前年用水总量已突破600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的74%,但全国缺水量仍达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问题。农业生产方面,全国每年农业缺水约300亿立方米,近1亿亩灌溉面积因缺水不能得到有效灌溉;水质方面,一些地区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水体,导致全国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同样不容乐观。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不难预见,随着各地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用水需求仍会持续增长。)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严格管理水资源势在必行。近几年,我国在水资源管理工作上取得了很多突破,但水资源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究其原因,最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管理上的硬约束和硬手段,水资源管理的措施没能够以考核等手段予以体现。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出台,用“三条红线”的形式规定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让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更加清晰。为强化红线的约束作用,《意见》还明确了取水许可和入河湖排污口限批、地下水禁采限采、节水强制性标准等一系列刚性要求,对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惩治违规取水用水排水行为等作出了很多禁止性规定,通过这些严格的措施,以提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