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2

王丹,罗润东

1

(1.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2.南开大学 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071)

摘要:本文从经济类学术论文的发表和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两方面分析,得出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遇冷”,其作为主流经济学意识形态功能与话语权弱化的结论。从四方面分析其原因,分别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所处的国际背景的改变、国内制度环境的改变、西方经济学的替代效应和政治经济学本身范式的缺陷。最后我们对政治经济学发展进行展望,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也是难得的创新机会。只要坚持理论创新,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将会实现一个新跨越。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对我国早期市场化改革实践发挥了积极影响。但随着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主流经济学意识形态功能与话语权却出现弱化,而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开始凸现, 并且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可从下述两方面体现出来:

1. 在学术论文的发表发面,自90年代后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论文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近些年来更是锐减。与此相对照,采用西方经济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的论著发表呈增加趋势, 尤其是权威刊物更提倡实证方法和数学的应用。《经济研究》一直是我国经济学界

的龙头刊物,在各个历史阶段,它对我国经济理论的研究方向都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以其为例,50年代至60年代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12.9%,70年代末至90

年代初为9.0%,90年代以后至2000之前为1.1%。

2.在高校经济类学科中, 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的课程不断压缩。政治经济学从最初分为三部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 讲授, 到后来归并成为一个学期讲完的概论。《资本论》从经济类专业必修课改为选修课, 最后不少学校干脆从课程中将其去掉了。

下面比较一下目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中这两门课程的课时安排:

本文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批号:05JJD790085)阶段成果。

①②

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贺〈经济研究〉创刊四十周年》,《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夏业良、王欣:《中国理论经济学50年发展轨迹的缩影——对〈经济研究〉刊载文章的统计分析与简略评论》,《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③

罗卫东、许彬:《近20 年来中国经济学思潮的变迁及其反思》,《财经论丛》,2002年第4期。

1

76543210大学大学大学人民北京南开复旦大学周学时《政治经济学》周学时《资本论》周学时中国大学

四所大学中,《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周学时最多为6,最少是4;而《〈资本论〉选读》最多是4,最少才是2。而这四所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经济学教育阵地,他们的课程设置足据代表性。

在上述四所大学中,南开大学居于“平均水平”位置,以其为例,从1985年到2005年本科经济学系经济学专业学生中的《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选读》的周学时变化如下:

《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选读》的周学时181614121086420年份19851992199319941996199719981999200220032004周学时《政治经济学》周学时《〈资本论〉选读》周学时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学时从每周最高时的16学时下降到如今的4学时,《〈资本论〉选读》课程也从每周最高时的8学时下降到如今的4学时。而目前高校教师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评价又如何呢?下表显示出,在被调查的18门课程中,政治经济学被选比例小于50%,仅居于第11位。

教师对本类专业本科生课程重要性的评价9080706050403020100经经济济学发学说展史计经济量学西经济方学经济学货财政人币银学力行资学市源管场理国营销际学经国济学际国金融际贸保易险管学理会学计企财务学业管管战略理理管信理息系统选择百分比(%)政治

2

资料来源:《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作为主流经济学的地位被削弱。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遇冷”已成事实。 二、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遇冷”原因分析

(一)国际背景的改变

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现今的“衰落”与建国初期的“繁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我们在分析目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遇冷的原因时,首先可以从当初它是如何走向“繁荣”的过程中找到根据。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早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就开始在中国零星传播。李大钊是最早向国内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家。 1930年之前,先后有不少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和译著出版,也有不少关于《资本论》专题的介绍。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此后,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指导中国实践。这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例如,20 世纪30 年代,陈翰笙、钱俊瑞、孙冶方、薛暮桥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中国农村》为阵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现状,论证了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半封建性质。又如,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运用《资本论》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和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原理和规律来展开说明,被认为是“中国式”的《资本论》,成为20世纪40年代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典范。

二战胜利后,苏联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它强有力的帮助下,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纷纷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执政党的指导理论,也就成为我国的指导理论、主流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占据了我国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至改革开放以前,经济学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普及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二是从经典作家的著作中寻找支持现行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根据,并对后者加以诠释,增强其在理论上的合法性。由此可见,国际社会主义国家力量的强大,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高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形成了建国后的繁荣之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历史的全盘否定,造成了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混乱。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实践成果失败,马克思主义思潮几乎跌到谷底。中国人开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出现。在经济学领域,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大量涌入,政治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就逐渐受到削弱。又加之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繁荣时所处的国际背景的大逆转,早期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基础已不复存在。

(二)国内制度环境的改变

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与按劳分配等主要内容。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垄断地位开始接受市场的考验并出现明显的动摇。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制度环境的改变,即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我国的政治经济学虽然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但与根植于数百年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相比,其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解释还不健全和完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

3

提高。现代西方经济学是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几百年经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的结果。发达的市场经济实践和长期的理论争鸣使其形成了逻辑一贯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包含的市场经济运行普遍适用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许多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理论观点,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与之相比, 中国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研究和

理论探索还处于初步阶段, 远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政府的角度来看,要推行市场化改革必然要求关于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理论知识能在公众中广为传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

说,政府鼓励传播西方经济理论也是一个客观选择。

(三)西方经济学的替代效应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引入、传播、研究、应用进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西方经济学大规模引进并且逐步占据主流话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

1. 采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引用西方经济学文献的学术论文增加。 (1)经济学研究越来越要求采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以1979-2004年《经济研究》刊载的论文为例,数量分析的论文大幅增加。1979—1991年,计量论文的数目极少,偶尔出现1篇;1992—1999年,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的数目明显上升,增速加快;从2000年到2004年,《经济研究》中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的比重快速增加。这四年发表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数目高达187 篇,超过1999 以前20年的总和,占到了这26年间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的67%。而2003 年和2004 年属于广义数量经济学论文(不包括以《资本论》为基础的公式推导)的比重都超过了85%;属于严格的应用

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数目也逐年增加,只不过增长趋势相对平缓。

(2)在改革开放以后到80 年代中期以前, 经济学论文的引文来源以马列经典著作、前苏联东欧经济学家的著作为主;80 年代中期以后在引文中, 西方经济学文献的比重加大。

目前在学术性文章的引文中,大多数引文都是欧美主流经济学的著名人物的论著。

2.高校的经济学课程设置越来越突出西方经济学的内容。西方经济学类的课程份量不断加重, 从80年代一个学期讲完的“西方经济学概论”, 到90年代后分为“西方经济学(宏观)”和“西方经济学(微观)”两个部分, 两学期讲授。有些学校本科专业还开设了中级

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 加上计量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准西方经济学课程, 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全面转向西方经济学。这种情况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和专业中程度有所差异,但是趋势非常明显。

3.西方经济学研究组织和出版物的增加。为了大规模地介绍和研究西方经济学, 1979年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陈岱孙先生发起成立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现改名为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并出版了一批普及性读物和教程。如张培刚、厉以宁合著《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1980) , 刘涤源与谭崇台合著《当代西方经济学说》(1982) , 胡代光和厉以宁《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主要流派》(1982) , 樊弘的《凯恩斯有效需求原则和就业倍数学说批判》(1982) ,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方经济思潮评论——评萨缪尔逊的经济学》(1984)。稍晚些,宋承先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册, 1988) , 高鸿业、吴易风合著《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下册, 1988) , 罗志如、范家骧、厉以宁、胡代光合著《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下

册, 1989 年) 以及吴奎罡等主编的《新编西方经济学》(1990) 等先后面世。从80 年代 ①②③

胡金林:《对政治经济学地位与作用的几点思考》,《经济评论》,1999年第4期。

程恩富、张建伟:《范式危机、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轨迹——对〈经济研究〉1979—2004年刊载论文的统计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④

罗卫东、许彬:《近20年来中国经济学思潮的变迁及其反思》,《财经论丛》,200年第4期。 ②

如北京大学(http://www.pku.edu.cn/)、中国人民大学(http://www.ruc.edu.cn/) ③

黄范章:《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二)——兼论中国经济科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成果中发展》,《经济纵横》,1999年第8期。

4

开始, 一些非官办的民间研究机构, 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海南)发展研究院、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 等相继建立。它们聚集了一批学成回国的经济学者, 研究国内重大经济问题,开展国际交流。在海外,中国学者还成立了留美经济学会、留英经济学会等影响逐渐扩大的学术团体。

(四)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范式的缺陷

受我国传统学术研究模式的影响,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引经据典式的哲学思辨,而且这种情况一度占据经济研究的阵地数十年。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以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不能遵循这一根本原则、而只是教条式的引经据典,那毫无疑问将是没有生命力

的。而且,采用逻辑演绎的“三段论”法,即由大前提、小前提得出结论,其大、小前提分别是经典著作的结论和中国的现实问题,尽管表面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但这样的方法不利于新的理论知识信息量的增加,不利于理论的创新。因此,过分拘泥于经典作家的现成公式和现成提法,而没有创新与发展,从而使理论僵化,不能反映变化了的现实。

具体说来,可从“苏联范式”和“中国范式”两方面来分析。

1.“苏联范式”。中国(政治)经济学在1979年之前的主流范式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即50年代初在斯大林主持下写成的苏联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那个范式。这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范式是有区别的。樊纲将其称之为“苏联社会主义政治

经济学范式”,简称为“苏联范式”。

“苏联范式”存在严重的缺陷,对经济发展的现实不能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和理论解释。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苏联范式”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被定义为“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它排斥了生产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排斥了交换。这导致它不能解决现实中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问题,也无法论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商品交换或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二,“苏联范式”中的所有制理论并不被用来解释社会主义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公有制被视为一个前提,不可改变。而这与理论上承认的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起决定性作用是相违背的。这个前提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经济理论的发展,也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第三,“苏联范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它的教条主义和封闭性,即认为经济理论完成于马克思。它忽视和排斥其他现代经济理论发展的优秀成果,不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最终导致与现实经济问题的脱节。可以说,“苏联范式”不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不具有开放性,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范式。

2.“中国范式”。相对于经济学研究的“苏联范式”而言,“中国范式”是一个进步,这是因为它更加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但实用主义、功利性却充斥了中国的经济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在摆脱了“主义”教条之后,却又走向了对“现实”崇拜的教条,即过分突出实践对理论的证明力,导致理论整体被分割和剪裁。因此,中国的经济学者一方面在矫正“苏联范式”缺陷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带入了中国经济学范式的局限。究其深层原因,我们认为,中国的文化环境造成了学者们对“科学精神”与西方有着不同的

理解,这可能是引起长期以来一些分歧的关键。科学研究作为精神产品,其价值与优劣完全由一次或一段改革实践结果评价也并非完美。在一些情况下,“求真”与“务实”标准并不重合一致,什么是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是科研的第一问题。这些在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值得深思。

三、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展望 ④①

罗润东、王璐、万宇艳:《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南开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樊纲:《“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年第10期。 ②

例如,从理论研究的哲学基础看,中国哲学一直未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论,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哲学体系。在中国的哲学著作中,没有关于知识的性质、形式、作用的经典的、系统的论述。从而对于作为舶来品的经济学,我们缺乏与之相对接的科学研究方法。

5

有学者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研究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当中国经济在新世纪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强经济的时候,世界经济学研究中心也很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来。实际上,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学界的重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甚至断言,谁能成功地解释中国经

济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因此,虽然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现状令人担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比如说,当政治经济学脱去了其“说教”功能的意识形态外衣,还其科学研究的本来面目,虽然失去的是“繁荣”的光环,它得到的却是真理的“沙金”。我们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研究对象上的创新。纵观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演变,其基本事实是:研究对象或者研究材料必定是从当时所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出发,这样才有利于揭示特定的社会经

济运动规律。政治经济学创新的关键在于研究对象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创新。实践证明,如果政治经济学依然拘泥于计划经济下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把研究重点放在对理想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描述和论证上,那它必然没有发展前途。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应该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制度条件下,由计划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个基本事实,在这个事实中必然有很多新的东西等待认识。政治经济学应该把人们之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纳入到特定的生产方式之中进行研究,充分体现经济学应有的伦理性。需要明确的是,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并不排斥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历史中一切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对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共性规律的研究成果应该加以吸收,这样才符合政治经济学在发展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传统。

其次,方法论上的创新。传统政治经济学在利益矛盾分析,揭示事物本质关系和长期演进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从现代经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还缺乏公理化的程式,规范化的学术结构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有必要从相临学科研究方法中寻找借鉴,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法、数学的逻辑演绎方法、史学的归纳法、现代科学哲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中的有关方法等,各种方法应交互使用,有机结合,使政治经济学不仅具有哲学的灵魂、科学的理论结构,

而且具有解释现实经济问题的穿透力和精确性。

虽然中国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指导理论”的光环不在因而主流地位受到影响,但它可以脱离意识形态的束缚,增加其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独立性,更有利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实事求是的结合。只要我国的政治经济学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相信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将会实现一个新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J]:贺经济研究创刊四十周年.经济研究,1995,(10). [2]樊纲. “苏联范式”批判[J].经济研究,1995,(10).

[3]林毅夫,胡书东.中国经济学的百年回顾[J].中国招标,2005,(42).

[4]罗润东,王璐,万宇艳.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南开经济研究,2004,(3).

[5]夏业良,王欣.中国理论经济学50年发展轨迹的缩影——对〈经济研究〉刊载文章的统计分析与简略评论[J].经济研究,2005,(5).

[6]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轨迹——对〈经济研究〉1979 —2004 年刊载论文的统计分析[J].经济研究,2005,(4).

[7]黄范章,1999:《西方经济学在中国(二)——兼论中国经济科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成果中发展》,《经济纵横》第8期。

③④

林毅夫、胡书东:《中国经济学的百年回顾》,《中国招标》,2005年第42期。

杨慧玲:《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到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当代经济研究》,2005 年第2期。 ①

程恩富、张建伟:《范式危机、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河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6

[8]胡金林.对政治经济学地位与作用的几点思考[J].经济评论,1999,(4).

[9]罗卫东,许彬.近20 年来中国经济学思潮的变迁及其反思[J].财经论丛,2002,(4). [10]杨慧玲.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到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J].当代经济研究,2005(2). [11]程恩富,张建伟.范式危机、问题意识与政治经济学革新[J].河南社会科学,1999,(1)

A Study on Present Condi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Researching Theory

WANG Dan1, LUO Run-dong2

(1.Nankai Institute of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300071;2.Nankai Research Center of Political

Economic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researching from two points of view—the publishing of the scientific papers on Economics and the setup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s on Economics ,and educes the conclusion that its present condition is worse than before and its ideology function as mainstream Economics and words power weaken. Then it analyses four reasons—the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changing of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researching ,the changing of the domestic system environment, the substitute effect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its own shortcomings. At last we believe for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developing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has a good chance in spite of the bad condition. So long as keep the theory innovation, it will develop to a new height.

Key Words: Political Economics; Researching Theory; Economics

收稿日期:2006-6-30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