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机构何去何从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机构何去何从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CAIXUN财讯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金融机构何去何从 □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吴佳芮 / 文 当下个性消费、多样消费方式渐成主导,金融机构应该注重品质安全、强调创新,运用合理的激励政策,激发消费者潜力,让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更好发挥基础作用。把握产业动向、善于创新投融资方式并能合理管控资金投向,是未来金融机构立身的根本。 新常态 金融机构 转型 中国已告别由高增长、高投资、高出口、高污染与高能耗为代表的“旧常态”,当前,中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GDP增长降速、保质高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 “新常态”简述 出口和低成本优势以前是推动我国GDP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全球总需求持续低迷,低成本优势空间被大大压缩,需引进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使出口继续支撑经济发展。GDP增速下滑,以高杠杆和泡沫化的各种风险逐渐显露,应加强风险调控机制,化解风险并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传统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去产能”和优化产业结构亟待解决。“人口红利”正在减少,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减弱,GDP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创新必将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新常态”在金融领域更强烈复杂,这使金融业涌现大量新问题,作为经济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机构怎样适应经济新常态,便成为关注焦点。 “新常态”下金融机构面临的挑战 处于中国经济“三期叠加、调结构促转型”的大环境中,同实体经济生生相息的金融行业,如今正经历利率市场化、同业监管趋紧、互联网金融等冲击,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激增、存款分流、净利润增速下滑等问题纷至沓来。 (1)息差收窄,盈利拐点隐现,传统业务盈利能力降低 世界上多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银行盈利能力回落,且行业集中度加强。此时传统银行业须快速转型,深耕存量市场。2015年我国银行业净息差跌至2.67%,缩窄趋势十分明显,近几年国内上市银行年利润增长一路下跌。未来金融脱媒局势将持续,银行存款被分流现象难以好转,高资本消耗的-54- 增长模式很难继续。 (2)信贷资产质量走低,金融风险威胁犹在 近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GDP同比增速不断下滑。制造业工业形势严峻,房地产市场依旧疲软,采矿、制造和电力三大部门全面下滑,出口增速大幅下降。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大,部分行业信贷资产质量走低。特别是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钢铁、电解铝以及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合理管控这些行业信贷资产质量的压力上升,局部区域性金融风险持续发酵。 (3)负债走势继续强硬,传统盈利模式被动摇 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宏观经济呈现明显的加杠杆趋势。2014年,我国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为1.93,比9年前增加54%,中国宏观经济整体债务总额与实体部门的债务规模,占GDP比重不断攀升。这说明中国宏观金融效率偏低。机构盈利收入增长乏力,负债走势继续强硬,都致使融资需求下跌明显,企业必须加大去杠杆,则间接融资吸引力减少。在融资方面,出现净融资增速缓慢,企业中长期贷款减少。微观角度,金融机构可投资高收益长期限资产减少,金融机构传统盈利模式动摇。 (4)互联网金融冲击不断,竞争格局重构 中国互联网金融主要由3大领域组成——网络支付、网络贷款和网络理财业务。至2014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已至8.08万亿元,同比增长超50%;P2P借贷交易规模2.5千亿元,同比增长157.8%。而P2P借贷市场影子银行资金量可能是P2P借贷市场的26.9倍。互联网理财的用户渗透率是全部网络金融细分行业中最强的,数量巨大的网民和移动网民数量决定了网络理财规模增长迅猛且市场潜力巨大。 “新常态”下金融机构的应对 在“三期叠加”的宏观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机构盈利模式需转型赢利关键点,重视股权融资,创新出一条龙金融服务,并建立起综合性金融服务业态。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已濒临淘汰,未来将重视效率和自身优势,突破分业经营的壁垒。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金融业也发生着积极变化,金融市场体系分布均衡,往多层次属性增强。金融机构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创新——正成为推动金融和经济向前的动力。同时,金融企业强调“调结构、稳增长、控风险”,合理利用民间资本,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发展普惠金融。 (1)银行业的改革思路 许多发达国家,均在银行风险监测指标里加入贷存比这一指标。存贷比对银行自身资产和信贷水平提出较高要求。解决银行融资难题,需以资本充足率为切入点,而非简单放开存贷比指标。将来,银行业会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创新机制、业务模式,并加快建立有效监管,真正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思路 经济新常态下,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小金融机构较之于大型金融机构,应保持更敏锐的市场嗅觉。非银行大型金融机构规模优势已渐淡去,关系网导向转为产品和实力导向。大型金融机构偏向于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而中小微金融机构偏重于提供某一领域的针对性金融服务,开拓全新的利润空间。同时,不能忽略互联网的巨大潜能,近年来掀起的互联网金融热潮,已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初尝创新红利。非银行金融机构需重点推进公司治理,完善职能管理架构并强化风险管理。例如:建立创新型股权激励约束机制,可通过配股限制、分红延迟等方式,将个人绩效与公司价值捆绑,起到较好的激励约束作用。 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应积极合作、优势互补。在各领域进行多样化合作,以促进金融业资源整合及高效利用。经济新常态必然出现,中国步入新常态阶段,各金融机构应该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正确理念,积极适应金融新常态,积极创新思维方式和经营方式,严控风险点,各取其长、差异化发展,在多领域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 黄鹤.经济新常态下的湖北荆州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研究[D].长江大学,2016. [2] 焦少飞.新常态下的金融风险与风险防控[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02). [3] 张承惠.新常态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新挑战[J].金融研究,2015(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