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红楼梦6-15回人物评论500字

红楼梦6-15回人物评论500字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一、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及,似乎也是一种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作弄,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凄”则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在、内涵、艺术”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

外在之凄美

初见黛玉,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来描绘她的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林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而在宝玉的眼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之凄美”。

内在之凄美

林黛玉是敏感而善良的,她寄人篱下的处境让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为人处事,“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态;另一方面,一个兰心慧质的女孩儿的小心眼儿更可以为她增添些“灵慧与可爱”之处,从而使林黛玉这个角色的塑造变得更加生动、有血有肉、感人至深。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在较大部分的一些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们往往对正面的角色作太多的褒扬而使主人公几达神化的程度,这就导致人物的塑造脱离了现实生活变得空泛无趣、了无动人之情了。

在黛玉的善良方面,我们又可以从她与宝钗相处的文字里边看得出来,尽管两人在平日里为情所累而有些磨擦,而至后来待宝钗“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还把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是宝钗对她的体贴。再者我们还可以从她教香菱作诗“诲人不倦”以及她的葬花之举等事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善良。事实证明,越到后来“大得下人之心”的不是常“施下人以小恩”的宝钗,而“以诚相待,啥也不瞒人”的黛玉,其出自本性的善良与坦诚也由此可见一斑。

本是天外飞仙,何故凄凉如是?曹翁笔墨之神,亦在于此,一方面让黛玉“美丽”到极至,一方面又让她“凄凉”而至身死!于是乎,一个跨越无数时空的、恒久的悲剧性人物——“凄美的林黛玉”至此“雕塑”而成,“活生生”站在你的.面前,让人为她尽情的感痛伤心,耿耿而不能忘怀。

二、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证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三、薛宝钗

薛宝钗是一个美丽端庄的女子,她有才有识,见多识广,通情达理,绝顶聪明。但是,她的灵魂充满了封建道德的信条,一切言行绝不违背正统的礼教规范,她本身分明是有才识、有能力的女子,但却时时信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她分明极有心计,有主见,但却“守拙藏愚”“一问摇头三不知”。她善于处理一切大事小事,原则是,无论做什么,都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第三十七回)她遵循着“长者为讳”(即为长辈遮掩,护短)的原则,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第三十二回中写她对金钏之死

的态度)

薛宝钗做为一个少女,对“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的贾宝玉有爱慕之情,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贾府的认可,从而赢得婚姻,这是她的人生信条与行为的自然结果。

然而她同样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她的悲剧有两方面:一是压抑着她的聪明才智;一是她虽然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立即成为一个被遗弃的“弃妇”。

相关情节:杨妃戏彩蝶讽和螃蟹咏兰言解疑癖时宝钗小惠全大体

薛宝钗是一位披着典雅大度、随分从时、品格端方的外衣,实则是虚伪做作、工于心计、散发封建主义腐朽道德与铜臭的典型。

第一,她是以侍选“才人赞善”的身份来京住进荣国府的。

第四回中说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其父“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带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她进京的目的,一是“近因今上”降旨,“除选聘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是薛家京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为“再计新支”﹔三是到贾家“望亲”。

第二,表面的“会做人”和实质的虚伪做作,展示了一个封建伦理道德培育下的女性品格。

宝钗到荣府不久,便得到下人的好感。第五回中说她“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

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宝钗还善施小恩小惠,收买人心。如那次由湘云做东的螃蟹宴就是宝钗从自家的铺子中拿来的大螃蟹,不但使湘云心存感激,连贾母也称赞她“凡事想的妥当”。她还送燕窝给黛玉,使黛玉大为感动,实际上她更多是给黛玉精神上的压力,因为她向黛玉讲了这样的意思:你“又不老又不小”,如果向荣府要养身的东西,人家会认为你太张狂了吧?她还把薛蟠从南方带回的小物件送给贾环,使专与众人作对的赵姨娘竟然也对此由衷地称赞:“怨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由赵姨娘口中说出的“会做人”,道出了宝钗这一系列行为的本质——虚伪和做作。尤其她在“尊老敬上”方面的成功,更使她在荣府如鱼得水。她为了迎合贾府最讲享受的“老祖宗”贾母的心理,贾母给她做生日时,她深知贾母年老,“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这当然使“老祖宗”对她“更加喜欢”。

第三,表面上的“会做人”,实质上是损人利己与残酷无情。

“宝钗扑蝶”情节中,她听到小红与坠儿的私房话,心中马上计算起来:“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于是她将脏水泼给了黛玉,向说私房话的小红与坠儿故意说:“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结果是小红和坠儿以为黛玉偷听到她们的讲话,小红说:“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宝钗的会做人更表现在她对待金钏投井自尽这事上。她听说这事后,马上跑到王夫人处去表现自己。她见王夫人流泪,便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说一番表面上的安慰、体贴,实际上是冷酷无情的话来。她说金钏是失了脚掉下去的。如果是赌气投井,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不为可惜。让王夫人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王夫人说要赏两套新衣服,说黛玉生日时给做了两套,怕黛玉忌讳,要叫人现缝。宝钗则说可以用她的衣服,她“从不计较这些”。这展现出:一是深得王夫人的欣赏,认为她贤惠,懂事理;二是对死者的无情,丫鬟死就死了,不足为惜;三是与其哥哥一样,令仆人打死冯渊用几个臭然了事;四是与黛玉对比,黛玉忌讳,自然不贤,自己则不同。

第四,她的封建主义说教,展示出道学家的嘴脸。

宝钗因黛玉行酒令时,用了《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句子,对黛玉进行说教:“咱们女孩子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并非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害处。——你我只该作些针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那什么书是她心中的正经书呢?第五十六回,她拿出朱熹的理论教训探春,朱熹是被清代统治者捧得甚高的人物,正是他注疏孔孟之书,推出“三纲五常”。便教训探春:“朱子都有虚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事,

就利欲熏心,把朱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事,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她竟上纲上线,何等严肃。在她心中,孔孟之道、朱子之言便是经典。宝钗更多次把这些儒家的大道理,拿来劝宝玉,宝玉就因此才和她生分了。

第五,关于宝二奶奶的悲剧。

宝钗对宝玉的感情复杂。她绝对不满宝玉那些对封建主义的叛逆言行,却心中喜欢宝玉。她也非常清楚宝玉只爱黛玉,并不喜欢她。但婚姻大事,是家长做主,黛玉就自然无竞争力。只要宝玉能成为继承人,她就有把握掌管这份家业,她相信宝玉婚后即使没什么作为,只要有这份家业,她就算赢得了胜利。而宝玉以出走的方式离开了这个已经衰败的家庭,与宝钗自然也是一刀两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