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电磁兼容设计规范
——————————————————————————————
正文内容:
1. 术语
1.1 PCB(Print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
1.2 原理图:电路原理图,用原理图设计工具绘制的、表达硬件电路中各种器件之间的连接
关系的图。
1.3 网络表:由原理图设计工具自动生成的、表达元器件电气连接关系的文本文件,一般包
含元器件封装、网络列表和属性定义等组成部分。
1.4 布局:PCB设计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把元器件放置到板上的过程。
1. 5 仿真:利用EDA设计工具(Cadence Allegro SPB)对PCB的布局、布线效果进行仿真分析,从而在单板的物理实现之前发现设计中存在的EMC问题、时序问题和信号完整性问题,并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2. 目的
2.1. 本规范归定了我司PCB设计的流程和设计原则,主要目的是为PCB设计者提供必须遵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23
循的规则和约定。
2.2. 提高PCB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 提高PCB的可生产性、可测试、可维护性。
2.3. 提高PCB的EMC测试通过率。
3.设计过程规范
3.1. 创建网络表
3.1.1网络表是原理图与PCB的接口文件,PCB设计人员应根据所用的原理图和PCB设计工
具的特性,选用正确的网络表格式,创建符合要求的网络表。
3.1.2创建网络表的过程中,应根据原理图设计工具的特性,积极协助原理图设计者排除错
误。保证网络表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3.2. 确定器件的封装(PCB FOOTPRINT).
3.3. 创建PCB板
根据单板结构图或对应的标准板框, 创建PCB设计文件;
注意正确选定单板坐标原点的位置,原点的设置原则:
A. 单板左边和下边的延长线交汇点。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2/23
B. 单板左下角的第一个焊盘。
板框四周倒圆角,倒角半径5mm。特殊情况参考结构设计要求。
3.4. 布局
3.4.1. 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结构要素布置安装孔、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并给
这些器件赋予不可移动属性。 按工艺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尺寸标注。
3.4.2. 根据结构图和生产加工时所须的夹持边设置印制板的禁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域。根
据某些元件的特殊要求,设置禁止布线区。
3.4.3. 综合考虑PCB性能和加工的效率选择加工流程。
加工工艺的优选顺序为:元件面单面贴装——元件面贴、插混装(元件面插装焊接面贴
装一次波峰成型)——双面贴装——元件面贴插混装、焊接面贴装。
3.4.4. 布局操作的基本原则
A. 遵照“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布置原则,即重要的单元电路、核心元器件应当优
先布局.
B. 布局中应参考原理框图,根据单板的主信号流向规律安排主要元器件.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3/23
C. 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高电压、大电流信号与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号完全分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开;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分开;高频元器件的间隔要充分.
D. 相同结构电路部分,尽可能采用“对称式”标准布局;
E. 按照均匀分布、重心平衡、版面美观的标准优化布局;
F. 器件布局栅格的设置,一般IC器件布局时,栅格应为50--100 mil,小型表面安装器件,如表面贴装元件布局时,栅格设置应不少于25mil。
G. 如有特殊布局要求,需要和主管沟通后确定。
3.4.5. 同类型插装元器件在X或Y方向上应朝一个方向放置。同一种类型的有极性分立元件也
要力争在X或Y方向上保持一致,便于生产和检验。
3.4.6. 发热元件要一般应均匀分布,以利于单板和整机的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以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量大的元器件。
3.4.7. 元器件的排列要便于调试和维修,亦即小元件周围不能放置大元件、需调试的元、器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间。
3.4.8. 需用波峰焊工艺生产的单板,其紧固件安装孔和定位孔都应为非金属化孔。当安装孔
需要接地时, 应采用分布接地小孔的方式与地平面连接。
3.4.9. 焊接面的贴装元件采用波峰焊接生产工艺时,阻、容件轴向要与波峰焊传送方向垂直,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4/23
阻排及SOP(PIN间距大于等于1.27mm)元器件轴向与传送方向平行;PIN间距小于1.27mm(50mil)的IC、SOJ、PLCC、QFP等有源元件避免用波峰焊焊接。
3.4.10. BGA与相邻元件的距离>5mm。其它贴片元件相互间的距离>0.7mm;贴装元件焊盘的
外侧与相邻插装元件的外侧距离大于2mm;有压接件的PCB,压接的接插件周围5mm
内不能有插装元、器件,在焊接面其周围5mm内也不能有贴装元、器件。
3.4.11. IC去偶电容的布局要尽量靠近IC的电源管脚,并使之与电源和地之间形成的回路最
短。
3.4.12. 元件布局时,应适当考虑使用同一种电源的器件尽量放在一起, 以便于将来的电源分
隔。
3.4.13. 用于阻抗匹配目的阻容器件的布局,要根据其属性合理布置。 串联匹配电阻的布局要靠近该信号的驱动端,距离一般不超过500mil。 匹配电阻、电容的布局一定要分清信号的源端与终端,对于多负载的终端匹配一定要在信号的最远端匹配。
3.4.14. 布局完成后打印出装配图供原理图设计者检查器件封装的正确性,并且确认单板、背
板和接插件的信号对应关系,经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布线。
3.5. 布线设计规则
3.5.1信号层数确定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5/23
布局基本确定后,应用PCB设计工具的统计功能,报告网络数量,网络密度,平均管脚
密度等基本参数,以便确定所需要的信号布线层数。
信号层数的确定可参考以下经验数据:
注:PIN密度的定义为: 板面积(平方英寸)/(板上管脚总数/14)
布线层数的具体确定还要考虑单板的可靠性要求,信号的工作速度,制造成本和交货期
等因素。
3.5.2布线层规则
在高速数字电路设计中,电源与地层应尽量靠在一起,中间不安排布线。所有布线层都
尽量靠近一平面层,优选地平面为走线隔离层。
为了减少层间信号的电磁干扰,相邻布线层的信号线走向应取垂直方向。 可以根据需要设计1--2个阻抗控制层,如果需要更多的阻抗控制层需要与PCB产家协商。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6/23
3.5.3. 线宽和线间距的设置
线宽和线间距的设置要考虑的因素
A. 单板的密度。板的密度越高,倾向于使用更细的线宽和更窄的间隙。
B. 信号的电流强度。当信号的平均电流较大时,应考虑布线宽度所能承载的的电流。
C. 电路工作电压:线间距的设置应考虑其介电强度。
输入150V-300V电源最小空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
输入300V-600V电源最小空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7/23
D. 可靠性要求。可靠性要求高时,倾向于使用较宽的布线和较大的间距。
3.5.4孔的设置
A.过线孔:制成板的最小孔径定义取决于板厚度,板厚孔径比应小于 5--8。
孔径优选系列如下:
B.孔径: 24mil 20mil 16mil 12mil 8mil
焊盘直径: 40mil 35mil 28mil 25mil 20mil
内层热焊盘尺寸: 50mil 45mil 40mil 35mil 30mil
C.板厚度与最小孔径的关系:
板厚: 3.0mm 2.5mm 2.0mm 1.6mm 1.0mm
最小孔径: 24mil 20mil 16mil 12mil 8mil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8/23
D.盲孔和埋孔
盲孔是连接表层和内层而不贯通整板的导通孔,埋孔是连接内层之间而在成
品板表层不可见的导通孔,这两类过孔尺寸设置可参考过线孔。
应用盲孔和埋孔设计时应对PCB加工流程有充分的认识,避免给PCB加工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必要时要与PCB供应商协商。
E.测试孔
测试孔是指用于ICT测试目的的过孔,可以兼做导通孔,原则上孔径不限,焊盘直径应
不小于25mil,测试孔之间中心距不小于50mil。
禁止使用元件焊接孔作为测试孔。
3.5.5. 特殊布线区间的设定
特殊布线区间是指单板上某些特殊区域需要用到不同于一般设置的布线参数,如某些高
密度器件需要用到较细的线宽、较小的间距和较小的过孔等,或某些网络的布线参数的
调整等,需要在布线前加以确认和设置。
3.5.6. 定义和分割平面层
A. 平面层一般用于电路的电源和地层(参考层),由于电路中可能用到不同的电源和地层,需要对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9/23
电源层和地层进行分隔,其分隔宽度要考虑不同电源之间的电位差,电位差大于12V时,分隔宽度为50mil,反之,可选20--25mil 。
B. 平面分隔要考虑高速信号回流路径的完整性。
C. 当由于高速信号的回流路径遭到破坏时,应当在其他布线层给予补尝。例如可用接地的铜箔将该信号网络包围,以提供信号的地回路。
3.5.7. 布线
A. 布线优先次序
关键信号线优先:电源、摸拟小信号、高速信号、时钟信号和同步信号等关键信号优先布线 。
B密度优先原则:从单板上连接关系最复杂的器件着手布线。从单板上连线最密集的区域开始布线。
C 自动布线
在什么条件下,都禁止自动布线。
D. 尽量为时钟信号、高频信号、敏感信号等关键信号提供专门的布线层,并保证其最小
的回路面积。必要时应采取手工优先布线、屏蔽和加大安全间距等方法。保证信号质量。
E. 电源层和地层之间的EMC环境较差,应避免布置对干扰敏感的信号。
F. 有阻抗控制要求的网络应布置在阻抗控制层上。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0/23
G. 为了提高通过EMC测试,PCB设计时应该遵循的规则
1) 地线回路规则:
环路最小规则,即信号线与其回路构成的环面积要尽可能小,环面积越小,对外的辐射
越少,接收外界的干扰也越小。针对这一规则,在地平面分割时,要考虑到地平面与重
要信号走线的分布,防止由于地平面开槽等带来的问题;在双层板设计中,在为电源留
下足够空间的情况下,应该将留下的部分用参考地填充,且增加一些必要的孔,将双面
地信号有效连接起来,对一些关键信号尽量采用地线隔离,对一些频率较高的设计,需
特别考虑其地平面信号回路问题,建议采用多层板为宜。
2) 窜扰控制
串扰(CrossTalk)是指PCB上不同网络之间因较长的平行布线引起的相互干扰,主要是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1/23
由于平行线间的分布电容和分布电感的作用。克服串扰的主要措施是:
加大平行布线的间距,遵循3W规则。
在平行线间插入接地的隔离线。
减小布线层与地平面的距离。
3) 屏蔽保护
对应地线回路规则,实际上也是为了尽量减小信号的回路面积,多见于一些比较重要的
信号,如时钟信号,同步信号;对一些特别重要,频率特别高的信号,应该考虑采用铜
轴电缆屏蔽结构设计,即将所布的线上下左右用地线隔离,而且还要考虑好如何有效的
让屏蔽地与实际地平面有效结合。
4) 走线的方向控制规则: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2/23
即相邻层的走线方向成正交结构。避免将不同的信号线在相邻层走成同一方向,以减少
不必要的层间窜扰;当由于板结构限制(如某些背板)难以避免出现该情况,特别是信
号速率较高时,应考虑用地平面隔离各布线层,用地信号线隔离各信号线。
5) 走线的开环检查规则:
一般不允许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Dangling Line),
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天线效应\",减少不必要的干扰辐射和接受,否则可能带来不可预
知的结果。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3/23
6) 阻抗匹配检查规则:
同一网络的布线宽度应保持一致,线宽的变化会造成线路特性阻抗的不均匀,当传输的
速度较高时会产生反射,在设计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某些条件下,如接插件引
出线,BGA封装的引出线类似的结构时,可能无法避免线宽的变化,应该尽量减少中
间不一致部分的有效长度。
7) 走线终结网络规则:
在高速数字电路中,当PCB布线的延迟时间大于信号上升时间(或下降时间)的1/4时,该布线即可以看成传输线,为了保证信号的输入和输出阻抗与传输线的阻抗正确匹配,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匹配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4/23
方法,所选择的匹配方法与网络的连接方式和布线的拓朴结构有关。
I)对于点对点(一个输出对应一个输入)连接,可以选择始端串联匹配或终端并联匹配。前者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延迟较大。后者匹配效果好,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
II). 对于点对多点(一个输出对应多个输出)连接,当网络的拓朴结构为菊花链时,应选择终端并联匹配。
当网络为星型结构时,可以参考点对点结构。 星形和菊花链为两种基本的拓扑结构, 其他结构可看成基本结构的变形, 可采取一些灵活措施进行匹配。在实际操作中要兼顾成本、功耗和性能等因素,一般不追求完全匹配,只要将失配引起的反射等干扰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即可。
8) 走线闭环检查规则:
防止信号线在不同层间形成自环。在多层板设计中容易发生此类问题,自环将引起辐射
干扰。
9) 走线的分枝长度控制规则: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5/23
尽量控制分枝的长度,一般的要求是Tdelay<=Trise/20。
10) 走线的谐振规则:
主要针对高频信号设计而言,即布线长度不得与其波长成整数倍关系,以免产生谐振现
象。
11) 走线长度控制规则:
即短线规则,在设计时应该尽量让布线长度尽量短,以减少由于走线过长带来的干扰问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6/23
题,特别是一些重要信号线,如时钟线,务必将其振荡器放在离器件很近的地方。对驱
动多个器件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网络拓扑结构。
12) 倒角规则:
PCB设计中应避免产生锐角和直角, 产生不必要的辐射,同时工艺性能也不好。
13) 器件去藕规则:
I). 在印制版上增加必要的去藕电容,滤除电源上的干扰信号,使电源信号稳定。
在多层板中,对去藕电容的位置一般要求不太高,但对双层板,去藕电容的布局及
电源的布线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时甚至关系到设计的成败。
II). 在双层板设计中,一般应该使电流先经过滤波电容滤波再供器件使用,同时还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7/23
要充分考虑到由于器件产生的电源噪声对下游的器件的影响,一般来说,采用总线
结构设计比较好,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由于传输距离过长而带来的电压跌落给器
件造成的影响,必要时增加一些电源滤波环路,避免产生电位差。
III). 在高速电路设计中,能否正确地使用去藕电容,关系到整个板的稳定性。
14) 器件布局分区/分层规则:
I). 主要是为了防止不同工作频率的模块之间的互相干扰,同时尽量缩短高频部分
的布线长度。通常将高频的部分布设在接口部分以减少布线长度,当然,这样的布局仍
然要考虑到低频信号可能受到的干扰。同时还要考虑到高/低频部分地平面的分割问题,
通常采用将二者的地分割,再在接口处单点相接。
II). 对混合电路,也有将模拟与数字电路分别布置在印制板的两面,分别使用不同
的层布线,中间用地层隔离的方式。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8/23
15) 孤立铜区控制规则:
孤立铜区的出现,将带来一些不可预知的问题,因此将孤立铜区与别的信号相接,有助
于改善信号质量,
通常是将孤立铜区接地或删除。在实际的制作中,PCB厂家将一些板的空置部分增加了
一些铜箔,这主要是为了方便印制板加工,同时对防止印制板翘曲也有一定的作用。
16) 电源与地线层的完整性规则:
对于导通孔密集的区域,要注意避免孔在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形成对平面
层的分割,从而破坏平面层的完整性,并进而导致信号线在地层的回路面积增大。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19/23
17) 重叠电源与地线层规则:
不同电源层在空间上要避免重叠。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同电源之间的干扰,特别是一些电
压相差很大的电源之间,电源平面的重叠问题一定要设法避免,难以避免时可考虑中间
隔地层。
18) 3W规则:
为了减少线间串扰,应保证线间距足够大,当线中心间距不少于3倍线宽时,则可保持70%的电场不互相干扰,称为3W规则。如要达到98%的电场不互相干扰,可使用10W的间距。
19) 20H规则: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20/23
由于电源层与地层之间的电场是变化的,在板的边缘会向外辐射电磁干扰。称为边沿效
应。
解决的办法是将电源层内缩,使得电场只在接地层的范围内传导。以一个H(电源和地
之间的介质厚度)为单位,若内缩20H则可以将70%的电场限制在接地层边沿内;内缩
100H则可以将98%的电场限制在内。
20) 五---五规则:
印制板层数选择规则,即时钟频率到5MHz或脉冲上升时间小于5ns,则PCB板须采用多
层板,这是一般的规则,有的时候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采用双层板结构时,这种情况下,最好将印制板的一面做为一个完整的地平面层。
21)电源设计规则:
必须加磁环设计,隔离高频脉冲干扰。参考设计图如下: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21/23
其中D1,D2是双向TVS管,保护器件,过ESD,雷击必须的保护期间。
3.5.8丝印
1)所有器件的参数属性设置隐藏,保留位号信息,并且位号信息排列整齐,大小统一。
2)必须使用公司库文件的丝印说明格式,进行填写说明。
3)PCB必须包含以下设计信息:
公司LOGO,产品名称和版本。
3.6. EMC仿真
使用Cadence Allegro SPB软件进行EMC访真, 内容包括:信号完整性,脉冲群,电压跌落/暂时中断,雷击浪涌。仿真通过后,方可以发布审核和加工。
4.奖罚措施
处罚:
违法此规定的其中一条,按每次扣除2分绩效考核分。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22/23
奖励:
每月做一次PCB板,符合上面要求,加10分绩效考核分。
此奖励和处罚只针对PCB制作人员。3月后正式实施奖罚措施!
附录A:传输线有关参数的计算公式
1.1带状线(Stripline)
1.2经验数据
对FR-4材料(εr在4.5~5之间):75Ω微带线,w≈h;50Ω微带线,w≈2h;25Ω微带
线,w≈3.5h。75Ω带状线,w=h/8;50Ω带状线,w=h/3。
支持文件:《编号规则》
分发范围:开发部全体成员
会审确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叶剑峰日期:2011/03/28 审核: 日期: 批准: 日期: 23/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