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诊断要点
(一)发病季节——春季 (二)临床特点
1、起病急,初起为气分或营分的里热证。部分患者因新感引动里热,初起可兼见表证。 2、病情重、病程长、变化多。病程中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 3、后期易致肾阴耗损,虚风动。
四、辨证论治 (一)治疗通则 (二)分型论治
l、郁发气分证治 (1)热郁胆腑:
[证候] 身热,口苦而渴,胸胁满闷,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
胆腑热郁:口苦、胁满、脉弦数等 热郁津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 [病机] 胆腑热郁,津液耗伤。
[治疗及方药] 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温热逢源》。
(2) 热郁胸膈
[证侯] 身热不甚,心烦懊恼,胸闷,苔微黄。 [辨证要点]
胸膈热郁,气失宣展:心烦懊恼
热郁不甚,伤津不显:身热不甚,舌苔微黄 [病机] 热郁胸膈,气失宣展。
[治法及方药] 清宣郁热 栀子豉汤(《伤寒论》)
2、郁发营分证治
[证侯] 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时有谵语,夜寐不安,口干反不甚渴,斑疹隐隐,舌质红绛,无苔或有少许薄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营热蒸腾,扰及心神:舌红绛,心烦,甚或时有谵语,口干反不甚渴饮等。 营阴耗伤:身热夜甚,咽干,脉细数等。 营热窜络:斑疹隐隐。
[病机] 热郁营分,营热阴伤。
[治疗及方药] 清营泄热,透热转气 清营汤(《温病条辨》)。
3、气营(血)两燔
[证候] 高热烦渴,目赤头痛,呕吐,夜寐不安,斑疹隐隐,或狂躁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外现,苔焦黄起刺,舌红绛或紫绛。 [病机] 气营(血)两燔。 [辨证要点]
气分阳明热炽:壮热、口渴、苔黄等。
- .总结资料
- - --
营(血)分证:烦躁、斑疹、吐血、衄血、舌绛等。 [治疗及方药] 气营(血)两清。
一般用加减玉女煎(《温病条辨》);斑疹显露而色深红者用化斑汤(《温病条辨》);气血两燔而病情严重者用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4、热入血分:
[1] 热盛迫血:
[证候] 身体灼热,心烦堞扰,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斑疹外现,舌质深绛。 [辨证要点]
血分热毒炽盛导致的急性多部位出血:如吐衄、便血及斑疹成片成块等 脉络瘀滞征象:如斑疹紫黑,舌深绛等
血热扰心的神志异常:躁扰不安,昏狂谵妄。 [病机] 血热瘀阻,耗血动血。
[治疗及方药] 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犀角地黄汤(《温病条辨》)。
5、热盛动风
[证候] 壮热,口渴,眩晕,头胀痛,目直,抽搐,颈强,角弓反,舌质红,苔黄而干,或舌质绛,脉弦数。 [辨证要点]
热陷手足厥阴,木火相扇:抽搐,昏谵 热盛:身灼热不已,或壮热,舌质红或绛。 [病机] 热陷手足厥阴,热盛动风。 [治疗及方药] 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6、热灼真阴证治 [1] 阴虚火炽:
[证候] 身热,肌肤枯燥,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要点]
肾阴亏损:肌肤枯燥,咽干,脉细数
邪热犹炽: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等 [病机] 真阴亏损,壮火犹炽。
[治疗及方药] 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温病条辨》)。 风温 诊断要点
(一)发病季节——冬春 (二)临床特点
l、初起有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数等肺卫表证。
少数病例出现逆传心包,即初起有短暂的恶寒发热的肺卫表证,旋即出现神昏肢厥。
2、继则出现肺、胃、大肠的气分证候,如痰热喘急的肺热壅盛、阳明热盛、肺热移肠的肠热下利等。
3、后期多呈现肺胃阴伤之候,如低热,干咳,口渴等。
- .总结资料
- - --
四、辨证论治
(一)治疗通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通则:
1、初起邪在肺卫:宜辛散凉泄,透邪外达;
2、邪气顺传气分:若阳明热盛,宜辛寒清气,达热外出;邪热壅肺,宜清热宣肺平喘;肠腑热结者,宜泻热通腑,使邪热随苦寒攻下而外解。
3、肺卫之邪逆传心包,则以清心开窍为急务,庶免闭外脱而濒于死亡。 4、后期热退而肺胃阴伤者,宜甘寒滋养肺胃之阴。
(二)分型论治 1、邪袭肺卫
[症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卫气受郁——发热, 微恶风寒,口微渴,肺气失宣——咳嗽 [病机] 风热犯肺,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治疗及方药] 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选银翘散或桑菊饮。
(1)若风热犯肺,以卫气受郁,开合失司为主,证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等,用银翘散
(2)若风热病邪侵袭肺卫,以肺气失宣为主,证见咳嗽为主,选桑菊饮
2、邪热壅肺
[证候] 身热,汗出,咳喘,胸闷胸痛,烦渴,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
气分里热炽盛——身热、汗出、烦渴、苔黄、脉数 肺气闭郁——咳喘以及胸闷胸痛等 [病机] 邪入气分,肺热壅盛
[治疗及方药] 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
3、痰热结胸
[证候] 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苔黄滑,脉洪滑。 [辨证要点]
痰热结胸脘——胸脘痞闷,按之疼痛 气分热盛—身热、渴饮、苔黄滑、脉洪滑 [病机] 胸膈痰热互结
[治疗及方药] 清热化痰开结,小陷胸加枳实汤 4、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证候] 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辨证要点]
痰热阻肺,肺失肃降:痰涎壅滞,喘促不宁(痰喘) 阳明腑实热结:潮热便秘
[病机]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治法及方药]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
- .总结资料
- - --
如吴鞠通所说:“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 5、肺热发疹
[证候] 身热,咳嗽,胸闷,肌肤发疹,疹点红润,苔薄白,舌质红,脉数。 [辨证要点]
肺热证候:身热、咳嗽、胸闷等。 肺热波及营血:肌肤红疹
[病机] 肺经气分邪热,波及营分,窜扰血络。
[治疗及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方
6、肺热移肠
[证候] 身热、下利,大便稀溏臭秽,色黄如糜,舌苔黄,脉数。 [辨证要点]
肺胃邪热下迫肠道:下利热臭,肛门灼热 肺胃郁热:身热,咳嗽等。
[病机] 肺胃邪热下迫大肠之肠热下利。
[治法及方药] 苦寒坚阴,清热止利 根黄芩黄连汤
7、阳明热盛
[证候] 高热汗多,面赤心烦,渴喜凉饮,苔黄而燥,脉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
胃经气分热炽:壮热、汗出、脉洪大。 胃阴耗伤:口渴,苔黄燥等。 [病机] 胃经热盛,津液耗伤。
[治法及方药] 辛寒清气,甘寒救阴 白虎汤 吴鞠通说:“白虎本为达热出表”“非虎啸风生,金飚退热,而又能保津者不可。”“白虎剽悍,邪重非其力不举,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
8、阳明热结证治
[证候] 日哺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便下稀水,腹满硬痛,舌苔黄燥或焦黄、灰黄而燥,脉沉实。
[辨证要点] 肠道热结,传导失职:便秘、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硬痛等 [病机] 肠腑热结。
[治疗及方药] 软坚攻下泄热 调胃承气汤 闭与外脱鉴别表?
11、余热未净,肺胃阴伤证治
[证候]低热不退或不发热,口干舌燥,身倦乏力,或干咳,或干呕食少,舌苔薄而干,脉细数。
[辨证要点]
余邪未净:身热不甚,咳少量粘痰等,肺阴伤—多干咳,或痰少而粘肺胃阴伤:胃阴伤——多口渴,但欲饮不欲食 舌红少苔
- .总结资料
- - --
[病机] 风温恢复期,肺胃阴伤,余邪未尽或余热已退。
[治疗及方药] 清解余热,滋养肺胃 沙参麦冬汤
甘寒滋养肺胃一一沙参、麦冬、玉竹、花粉 甘淡实脾和胃一一扁豆、甘草 余邪未净一一轻清余邪一一冬桑叶 署温
暑温的临床特点 1、起病急 2、首发阳明
3、伤津耗气,甚则津气欲脱 4、易闭窍、动风,甚至动血 5、病程中易夹湿邪
6、部分患者可有痴呆、耳聋、瘫痪、肢体强直、手足拘挛、言语不利或失语失明等后遗症 7、有明显的季节性
(一)发病季节:夏季 (二)临床特点:
1、发病急骤,初发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
2、病情变化快,既可直中心包,又可从气分迅速传入营血分,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闭窍症,抽搐挛急的动风症,急性多部位出血的血分证。 (三)分型论治 1、暑入阳明
[辨证要点] 阳明里热炽盛:阴津耗伤: [基本病机]暑入阳明,里热蒸迫 [治则及处方]清暑泄热 白虎汤
2、暑伤津气
[辨证要点]暑热盛:津气两伤 [基本病机]暑郁气分,津气两伤
[治则及处方]清气涤暑,益气生津 王氏清暑益气汤
3、津气欲脱 [辨证要点]
元气大伤,津液外泄:
津液耗伤太过,肺之化源欲绝: 阴津失于守,阳气失于固敛而欲脱: [基本病机]暑伤津气,津气欲脱
[治则及处方]益气敛津,生脉固脱 生脉散
8、暑伤肺络
- .总结资料
- - --
[辨证要点]暑伤肺络: 暑热盛,暑热蒸迫: [基本病机]暑热伤肺,迫血妄行
[治则及处方]凉血解毒,清络宣肺 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9、暑入心营
[辨证要点]暑热闭心包:营热炽盛: [基本病机]暑入心营,闭塞机窍 暑厥
[治则及处方]凉营泄热,清心开窍 1)暑热由气分陷心营者:
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2)暑热直中心包,引起暑厥者: 用行军散,亦可用“三宝”
10、暑热动风
[辨证要点]暑热炽盛:暑热陷厥阴,闭塞机窍,引动肝风: [基本病机]暑入厥阴,闭塞机窍,木火相扇,引动肝风 [治则及处方]清泄暑热,息风定痉,羚角钩藤汤
11、暑入血分 [辨证要点]
血热炽盛,迫血妄行,阴津耗伤: 热陷心包,化痰生风:
[基本病机]暑热火毒燔灼血分,闭窍动风动血 [治则及处方]
凉血解毒,清心开窍,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12、暑伤心肾
[辨证要点]心——心热烦躁 肾——消渴不已 肝——麻痹
[基本病机]心火亢甚,肾阴消灼,肝失所养 [治则及处方]
清心火,滋肾水 连梅汤 心火亢盛——清泄心火 暑伤心肾(苦寒泻火):黄连
肾阴消灼 滋肾养肝(酸甘化阴) 肝失所养 麦冬、生地、阿胶、乌梅 湿温
1、初起以邪(湿为主)遏卫气为主要病理表现: 2、湿热流连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3、湿邪燥化 4、后期
- .总结资料
- - --
诊断要点
(一)发病季节:多发于夏末秋初。 (二)临床特点
1、起病较缓,初起以邪(湿)遏卫气为主要表现。
(三)分型论治 1、湿重于热证治 (1)邪遏卫气
[证候]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胸闷不饥,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要点]
卫分湿郁:恶寒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等 湿遏气机:胸闷,脘痞,舌苔垢腻等 湿重热轻:身热不扬,舌苔白腻,脉缓
[病机] 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重热轻。 [治法] 芳香辛散,表里之湿。 表湿较甚,方选藿朴夏苓汤;
湿中蕴热,里湿较甚,方选三仁汤。
2、湿热并重证治 (1)湿热蕴毒
[证候] 发热口渴,胸闷腹胀,肢酸倦怠,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邪热偏盛:发热、口渴、苔黄
湿邪偏盛:胸痞、腹胀、肢酸,苔腻 热毒见症:咽喉肿痛
[病机] 湿热交蒸,酿成热毒,充斥气分。 [治法] 清热化湿解毒 甘露消毒丹
(2)湿热中阻
[证候]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
脾胃升降失司: 湿热俱盛:
[病机] 湿热交蒸,郁阻脾胃,升降失司。 [治法] 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王氏连朴饮
- .总结资料
- - --
3、热重于湿证治
[证候] 壮热,汗出,面赤恶热,气粗息促,肢体酸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呕恶,舌红赤,苔黄腻,脉洪大。 [辨证要点] 阳明热炽(主):壮热,烦渴,舌红 太阴湿阻(次):脘痞,身重,苔腻 [治法] 辛寒清气,辅以化湿 白虎加苍术汤
4、化燥入血证治
[证候] 身灼热,心烦躁扰,甚或神昏谵语,斑疹显现,或上下出血,或便下鲜血, 舌红绛或干绛。 [辨证要点] [病机]
[治法] 清营凉血解毒 犀角地黄汤加减;
若神昏谵语者,送服安宫牛黄丸。
2、传变较慢,病程较长,中期以湿热流连气分及困阻脾胃为主要表现。
- .总结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