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

《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心理学探新2013,Vo1.33,No.2,99—104 PSYCH0L0GICAL EXPL0RAT10N 《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 黄雨田 汪凤炎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摘要:《周易》具有极为深刻的积极人格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素养的概括及 其形成途径的探讨。在《周易》中,君子的人格素养主要有10项:仁爱、正义、知礼、知几、自强、谨 慎、谦虚、诚信、持之以恒、勇敢。君子人格素养的形成途径以“感应万物”为前提,以“反身修己”为 根本。具体的培养方法有5种:进行心性修养、坚持知识学习、加强情绪管理、磨砺坚强意志、养成 良好习惯。《周易》强调“自我决定”的重要性与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它将君子人格的形 成置于“天人合一”框架之下的主张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对本土的积极人格教育有一定的启 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君子人格;积极人格;人格素养;《周易》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099—0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为人格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一种 新趋向,即关注积极人格(positive personality)的研 究。Hillson和Marie(1998)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 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 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 子”有10次,意为古代贵族或士的专称的“君子”有 10次。《易传》里“君子”一词共出现104次,均指 道德高尚之人。在《文言传》开篇中就有一段对“君 子”素养的高度概括:“元者善之长人,亨者嘉之会 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行此四 德,故日‘元亨利贞’。”(周振甫,1991)表明在《周 性的利已特征(positive individualism,PI);(2)与他 人的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PR)。 前者包括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 易》看来“仁、义、礼、智”是君子的基本素养。通常 认为,《易传》的作者是孔子及其门生。把本指“贵 族”的“君子”理解为“有德之士”与孔子所持的“君 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 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在这些正性的利己特征中,受到 较多关注的是乐观;后者是指当自己需要时能获得 子一小人”二分人格类型的观点(汪凤炎,郑红, 2008)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这种对君子的阐释方 式亦不排除儒家弟子借助《易经》确立自己的地位, 改变了“君子”本义。只不过追求美德也成为后世 君子必备的人格精神,所以也少有人追究二者的差 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时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 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自己与他人现有的人际 关系感到满意(Medvedova,1998)。用上述眼光进 行观照,中国传统文化对这种积极人格的探讨由来 别了。之所以说《周易》所讲的君子人格即是现代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人格,理由至少有二:(1) 已久,追本溯源可至被尊为“六经之首”、“三玄之 ”的《周易》, 其中蕴含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积极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是达致幸福生活的重要前 提,而《周易》认为君子具备了这些优良素质后方可 获得“利”与“吉”的结果;(2)积极心理学家彼特森 和赛里格曼(Peterson&Seligman,2001)指出,美德 是积极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人格力量则是美 人格心理学思想,这就是《周易》对君子人格的探 讨,它主要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素养的描述和形成途 径的探讨两方面。 1 君子十德:《周易》眼中积极人格宜具备的素养 “君子”在《易经》和《易传》中所指代的对象是 有差别的。《易经》中“君子”一词共出现20次(吕 绍纲,2005),其中意为具备或追求高尚道德的“君 德的心理因素(任俊,2006)。关于这方面的内容, 在《周易》里有大量探讨。下面就按照《周易・文言 传》中所提四项,以及书中所珍视的另外六项素养 逐一进行解析。本文之所以用“素养”一词,是为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度重大项目(12JJD880012)。 通讯作者:汪凤炎,E—mail:fywangjx8069@yahoo.tom.cn。 100 理学探新 2013往 与传统人格心理学中的“特质”加以区分,意指美德 和能力。 (1)仁爱。“仁爱”是《周易》首推的君子素养。 《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能够生 发一切生命,君子的“德”也应像大地一样厚实来滋 养各种天性,将天性转化成德性。“安土敦乎仁,故能 爱”,虽然“仁”字没有在经文中出现,但在传文中出 现了10次。“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 中“道德”的本质体现,“仁”的内涵正是发源于《易 经》的坤卦。君子何以用“仁”?《易传》认为君子应 做到“显诸仁,藏诸用”,“仁”是“有为”的前提。 (2)正义。“立人之道日仁与义。”表明“仁义” 是立人的根本,因此“正义”就是《周易》紧随“仁 爱”之后所推崇的君子素养。《周易》中的“正义”有 两层内涵,一为坚守心中的信仰,如《周易・明夷 卦》中指出当君子处在黑暗的世道中可以坚持多天 不吃不喝,“义不食也”,是道义使他不吃嗟来之食; 其二是要体现出“适宜、恰当的行为”,如“和顺于道 德而理于义”,“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日义。”这种内 涵后来被《中庸》继承和发扬:“义者,宜也,尊贤为 大。”(《四书章句集注・中庸》) (3)知礼。在《易传》中含有礼义之意的“礼” 字出现了7次,《系辞传上》说“知崇礼卑,崇效天, 卑法地。”把“礼”和“知”看成是天地一样,对应不可 或缺。《乾卦・文言传》说“嘉会足以合礼”,《大壮 卦・象传》:“君子以礼弗履”,《序卦传》说“物畜然 后有礼。”等等,无不把礼看成君子为人的准则。 “礼”作为“遵从一种等级制度”的含义,带有一定的 封建思想的色彩,但其真正的内涵却是与仁、义紧密 相连,仁义是礼的内容,礼是仁义的外在表现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君子应当懂得“知晓礼节”。 (4)知几。“知几”是《易传》中所强调的比君 子拥有更高境界的“圣人”的一项素养。在汉字史 上,先有知,后有智,知与智在中国古代可以通用 (汪凤炎,2009)。古文中“知”有“智慧”和“知识” 两种含义。《中庸》中将“智”同“仁”、“勇”视为天 下之达德,可见“智”与“德”的密切关系。智慧是才 华和品德的合金,而“知几”正是智慧之中的洞察力 的体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 几面作,不俟终日。”这种洞察力的含义有两层:一 是能从事物各种细微的表面看到问题实质;二是根 据所观察到的征兆随时调整自己的行动,做到相机 而行,知难而变。具有“知几”素养的君子是“知存 亡进退而不失其正者”,“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的 人,可以到达“精义人神”、“利用安身”和“穷神知 化”的境界。 (5)自强。“自强”是紧随仁、义、礼、智之后《周 易》最为强调的君子素养。《周易》主张:“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的“自强不息”是对运行不 止的天的效法,君子将这种刚健有为内化成自己积 极进取的行为,体现了一种勤奋不懈、不言弃的精 神。“自强”一面是对《周易》“生生不息”义理的人 格化阐释,具备这种素养的君子无论在顺境还是逆 境,都能坚持到底获得成功;另一面也强调独立人格 的保持,正如《蛊卦》上九爻辞日:“不事王侯,高尚 其事。” (6)谨慎。《周易》认为“谨慎”是由“自强”生 发出来的一种素养,因为“自强不息”不仅要求君子 时时进取,还要求君子时时谨慎。“莫见乎隐,莫显 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最微小的事情能显示人的灵 魂,故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坚持不干坏事。《周易》对 君子谨慎的强调体现在行为和言语中(“慎于言”), 用刑中(“君子以明慎用刑”)以及择偶中(“君子以永 终知敝”)。尤其强调在分辨事物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未济卦・象传》:“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7)谦虚。“谦虚”是和“谨慎”紧密相关的一一 种素养,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谨慎”更多地体现在 行为中,而“谦虚”则体现在君子的人格特征方面。 《周易》对君子谦虚的素养十分赞赏,专设《谦卦》探 讨谦虚的好处。《谦卦》是六十四卦中唯一没有凶、 吝、悔、恶的卦,因为这种素养是符合天道、地道和人 道,“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 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所以“谦谦君子,用涉大 川”。君子在谦虚时需要注意程度和表现形式上的 区分:程度方面,君子要谦而又谦,永不自满;表现形 式上要注意有声望而谦、勤劳而谦和发奋而谦。 (8)诚信。“诚信”是“谦虚”的保证,“谦,尊而 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周易》认为“谦虚” 需要以心中的诚意为前提,否则就成了一种形式。 “诚信”也是《周易》极为看重的一种素养,在《易 经》中“孚”即为“诚信”的意思,前后出现有36次之 多。《说文》中,“孚”源自“卵”(臧克和,王平, 2002),意为“做人根本”。《中孚卦》中有“中孚,豚 鱼吉,利涉大川,利贞。”表明“诚信”是目标达成的 有力保障,拥有它的君子往往无往而不利。诚信也 能够使君子在准备不足时获得好的结果,如《升卦》 第33卷第2期 黄雨田等《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 101 提到的“孚”是在祭祀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认为当有 “孚”在心中时,即使贡品很少,神灵也会感动的。 (9)持之以恒。对人“诚信”,对己要“恒”,“诚 信”与“持之以恒”是以“诚”为核心对人、对己态度 两方面的体现。《家人卦・象传》有言:“君子以言 有物而行有恒”,讲的是君子要有诚信和持之以恒 的素养。《周易》中设《恒卦》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 君子有恒的重要性:君子若能持之以恒,就会亨通顺 利,即“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如果不能保 持恒久性、或在坚持的过程中有所动摇,就会遭遇凶 险、蒙受耻辱,即使做的正确,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即“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浚恒,贞凶,无攸 利”、“振恒,凶”。要求“君子以立不易方”,即君子 要坚定不移,树立不可改变的原则。 (1O)勇敢。拥有“勇敢”的素养,君子才能坚守 心中的信念,在困难的时候渡过难关,《周易》中有 两卦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这一素养。《困卦・象传》 中提到:“君子以致命遂志”,讲的是君子虽遭遇险 境,但意志坚强,为了目标的实现、愿望的达成不惜 牺牲生命。《明夷卦・彖传》中所举的文王和箕子 就是这样两位坚毅勇敢的君子,在蒙受大难时能够 机智勇敢地在浑世中坚持自己、保全自己。 比照Hillson和Marie所区分的积极人格特征两 个独立的维度,《周易》中所述的知几、自强、谦虚持 之以恒、勇敢这5项素养均可归为“正性的利己特 征”一类;仁爱、正义、知礼、谨慎、诚信这5项素养 可归为“与他人维持积极关系的特征”一类,可见 《周易》对君子积极人格素养的描述同积极人格研 究的发现是相互印证的。同时,这十项积极人格的 素养与彼特森和赛里格曼制定的《人格力量与美德 分类手册》中列举的六项美德(任俊,2006)也有一 定的从属关系:“知几”从属于智慧;“仁爱”从属于 仁爱;“勇敢”、“诚信”、“正义”从属于勇气和公正; “谦虚”、“谨慎”、“知礼”从属于节制。虽然“自 强”、“持之以恒”并没有被标示在24种人格力量 中,但可从其内涵的联系上将其从属于“卓越”的美 德(是一种信念和投入,致力于创造卓越的生活), 这也表明后两种特征更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征的 积极人格品质。 2反身修己:君子人格素养的形成途径 “君子以自昭明德。”《周易》所提倡的君子人格 的主要形成途径就是“反身修己”,这种启发来自于 “天道”。“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 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在《周易》作者看来,既然天 是自然之天,则天则、天道当是自然法则、规律,人只 有效法天道,遵循天则,与天地同忧,乐天知命,方可 幸福无忧(罗炽,萧汉明,2003)。所以,《周易・乾 卦》明确提出“天人合德”说:“夫‘大人’者,与天地 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如何做到“与天地合德”? 《周易》给出的答案是:个体要向内求,而不是向外 求,而“内求”的关键在“修己”。“君子以成德为行, 日可见之行也。”《周易》主张君子修德应表现在日 常行为之中,通过多个方面美德的践履来达到“修 己”的目的。同时还要做到修养德行和成就事业的 统一,才能为人类社会谋福祉。可见《周易》所推崇 的积极人格的形成途径是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实 践探索。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君子在心性、知、行、 情、意五个方面的自我教育。 2.1进行心性修养 , 《周易》认为君子修己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 一步就是“持久地进行心性修养”。《系辞传》有言 “子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 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这句话表达了 古人做人做事“尽善尽美”的追求。要想实现此目 标,首先要做的是“安身”,安身是养心的前提。这 与《大学》中“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 观点是相通的。《周易》认为“安身”以“养”为主, 《颐卦》主张“凡养贵静”,养身的过程也是养心的过 程。除“静”之外,修养心性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 一,乐于助人。《益卦》的卦辞说:“益,利有攸往,利 涉大川。”提供帮助是于人于己都有帮助的事情,但 对他人的相亲相助不可强求,应以自己宽容仁义的 心对待别人,就像天子狩猎,网开一面(“王用三驱, 失前禽”),因而助人的过程也是感化他人、升华自 己的过程。第二,去同取和。《睽卦》重点讲的就是 有所差异的两种人交往时,“不同”并不是一件坏 事,反而是一件好事,应做到“去同取和”。所谓 “和”就是各种异质东西的和谐统一之义(徐复观, 1987)。《坤卦・文言传》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 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 也。”认为将内在的中和表现于形体,发扬为事业, 是最美不过的。“君子以正位凝命”,君子只有心正 心理学探新 才可肩负使命、行使职责。 2.2坚持知识学习 “易其心而后语”,君子心性稍定之后,学习是 持危机意识,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做到处惊不乱。如 果是能够进行良好情绪管理的君主,在突发事件降 临之时就能在众人面前镇定从容,就起到安抚民心 重要的一步。《周易》十分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认 为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是君子获得美德、养成 的效果。合理的情绪控制能够使君子做到“知礼”, 时时保持谦虚的心态,也有助于持之以恒品格的形 成。“小不忍则乱大谋”(《四书章句集注・论 语》),一个成熟的人会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长久的计 划,控制好情绪是使计划按时完成的保证。 2.4磨砺坚强意志 “知几”能力的重要途径。《大畜卦・象传》说“君子 以多识前言往行”,提出了学问与人格素养的关系 问题。人格素养由学而至,由学而大,多多学习前贤 的言行,美德会由此而养成。美德来自学问,学问须 落实到美德上。具体而言,《乾卦・文言传》中提及 获“知”的方法有“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 除了管理情绪,《周易》认为“磨砺坚强意志”也 是君子形成良好人格素养的必要条件。“困,德之 辨也”,困难正是可以辨别一个人品德的好机会,正 仁以行之”,也就是通过学习积累知识,通过询问来 辨别知识,以胸怀宽广来包容知识,以存心仁厚来实 践知识。如果不学习,后果就是“童观”——看问题 如孔子所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困境可以 磨砺人坚强的意志,“困,穷而通”。正如孟子所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当心志、筋骨、 片面简单,这对于小人而言“无咎”,但对于君子而 言就是“吝”。学习知识也能使君子获得“知几”的 能力,做到“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把握事物之间内 在的规律,从而达到“知而获智”(汪凤炎,2009)。 这一点后来被儒家学说继承和推崇,如苟子所言 肚肠、身体等方面都受到磨难,行事也不顺的时候, 这才能触动灵魂、坚韧意志、增长才干。身处困境时 君子应向尺蠖和龙蛇学习,“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一方面要保存实力,耐心等 待,另一方面要寻找契机使自己能够实现“飞龙在 天”的梦想。当生命与信仰不能兼得的时候,君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苟 子校释・劝学》),《中庸》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都是讲智慧的根基在于学问, 可见君子优良素养的形成和知识学习有密切联系。 2.3加强情绪管理 要做到“致命遂志”,豁出性命,实现夙愿。因此,困 境中的磨砺有助于勇气和正义等品质的形成。这种 磨砺不仅体现在逆境中,也应在顺境坚守。《易经》 倡导在顺境中的君子应做到居安思危。《乾卦》和 《坤卦》都有这方面的提醒。“君子终日乾乾,夕惕 若厉,无咎”,要求终日谨慎、朝夕戒惕;“履霜,坚冰 至”提醒防微杜渐,务必使自己保持在顺乾而行的 在学习前人经验和知识的同时,君子要学会控 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惩忿窒欲”是君子的重要修 养。《节卦》和《损卦》为人们阐述了这个道理。 “节”即节制、控制,《节卦》提醒人们做事情要控制 自己的行为,使其有一定的限度,不宜过分。君子要 做到“安节”和“甘节”,方能获得美满人生。《损 卦》中提到君子要适当控制自己过激的情绪或者贪 坤柔状态。《周易》所指的“居安思危”包括两个方 面的含义:一是,感官享受的愉悦不能长久,“盱豫, 悔”;二是,自我克制才是使和乐局面保持下去的关 婪的欲望。苏轼《留侯论》中说的“匹夫见辱,拔剑 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 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唐宋散文选评 ・键,因而“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认为唯有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 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种居安思危的状态有助于 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等品质的养成,具有忧患意识 的君子才能使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国家长治久安。 留侯论》)正是“惩忿”的意思。儒家向来主张人 应当控制私欲,而不是消除一切欲望,因为“好底 欲”是正当的,可以拥有的。正如《朱子语类》卷十 三所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食,人欲也。”(黎 2.5养成良好习惯 靖德,1986)如何加强情绪管理呢?《震卦》认为情 君子在心性、知、情、意四方面都具备后,养成良 绪的控制需要历经一个过程,起初可能“震来靛 好的行为习惯最重要。《周易》认为培育积极人格 必须要养成良好习惯,付诸行动的努力,具体应做到 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多为善事,不为恶事;发现错 误,及时改正。“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 髋”,之后是“笑言哑哑”,而有了经验之后就可以做 到“震惊百里却不丧匕鬯”。在这个过程中君子的 做法就是“以恐惧修省”,平日里在头脑中要时刻保 第33卷第2期 黄雨田等《周易》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 恶为无上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 解。”《周易》认为常为善事抑或常为恶事是君子和 小人的重要区别,若想成为君子需要牢记“善不积 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因此“君子以顺 德,积小以高大”。在出现过错的时候,小人往往执 迷不悟,君子却能及时改正。“频复,厉,无咎”,通 过改正能最终避过灾祸。君子对过错还有一种“能 担当”的责任感,即使不是自己犯下的错误,只要不 利,就会及时处理。《蛊卦》中的一个细节就是父王 一代的问题被继位的儿子发现了,及时弥补,最终排 除隐患。“复,德之本也”,知错就改是修养道德的 根本,也是君子面对过错的积极态度。第二,行动前 考虑周密。“君子以非礼弗履”,君子没有正当的理 由、成熟的考虑就不要贸然行动。《需卦》讲述的就 是这个道理,“需”在此有“等待”之意,“停留在野 外,有利于久处,无害”表明当时机未成熟时需要养 精蓄锐,慢慢积蓄力量。第三,采取行动时要果断坚 决。《蹇卦》描述的就是一个在国君处在困境之时, 冒着生命危险解救国君的君子最终获得了好的命 运,正如《蒙卦・象辞》中所言“君子以果行育德”。 第四,言而有信。《系辞上传》提到“言行,君子之枢 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 地也,可不慎乎?”,认为言语行动是作为君子的关 键,将影响到君子或荣或辱的名声,因此必须要谨慎 对待。《乾卦・文言传》关于九二爻辞“见龙在田, 利见大人”是这样说的:“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 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表示“言信行 谨”是君子存其诚的重要修养。 3《周易》君子人格观对当代中国积极人格教育的 启示 长久以来,中国教育的关注点有二:知识技能的 教育与道德教育。从德育实践看,目前普遍存在的 问题是学生缺乏道德自修的动力,教育者苦口婆心, 学生却不感兴趣,教师的价值引导无法转化为学生 的道德自主构建。如何促使学生进行道德的自主构 建?从道德发生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 到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 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 教育的实存性,因此“培养积极人格”不失为一条可 以探索的路,也就是说,道德教育可以从积极人格教 育开始。《周易》中丰富的君子人格观点为积极人 格教育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之处,具体而言主要有 三点启示。 3.1 关注真、善、美辨识能力的培养 《周易》认为“天地铟组,生生不已”,只有对天 道和地道加以适度把握方可获得“生”的真谛,因此 对天地万物规律的体察能力是形成积极人格的重要 前提。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在《周易》看来关键在 于“感”、“应”二字,所谓“感”即“类天下万物之 情”;所谓“应”即异类排斥,同类相从,去除自身与 天相异者,设法与天同声同体(叶岗,2004)。实质 上这种“感”、“应”能力即是对真、善、美的辨识能 力。“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 不惩”,而“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 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可见真、善、美辨识能 力是“君子”、“小人”重要的差异所在,也可以说是 对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区分的重要标准。这就提示 我们在积极人格的教育中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体 验生活,通过学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的增加,提高其 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达到以自然之生养 积极之心的目的。 3.2重视内在动机的作用 《周易》认为积极人格素养形成的根本途径是 “反身修己”。许多杰出的仁人志士正是通过这种 方式提高自我素养,如曾国藩立“课程十二条”,以 早起、静坐、读书、谨言等为恪守之道H日坚持。这 一点与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积 极心理学强调,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个体主动建构 的过程,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和培养个体自尊是积 极人格形成的最主要途径(张文新,高峰强,司继 伟,2006)。因此应在培养青少年积极人格的过程 中,重视内在动机的作用,充分调动青少年塑造积极 人格的主体意识,从心性修养起步——适应现有环 境、乐于向他人提供帮助、求和而存不同,到“知、 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通过健康的日常修为增强 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尊水平。 3.3持有积极人格的整体养成观 《周易》在论述积极人格培养途径时有两个显 著的“整体观”:一是没有出现偏废一方(单独强调 某种品质的培养)的现象,而是兼顾整体;二是强调 与环境相一致的人格体现。这与全书体现出的“天 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强调 个体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同时要保持心理受 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即在接受着客观条件的影响 的同时也在改造客观条件(燕国材,2004)。具体到 对青少年积极人格的形成,要注意对其仁、义、礼、 104 心理学探新 2013正 智、勇、自强、谨慎、谦虚、诚信、持之以恒等多方面的 培养,重视与社会环境相容性的方面,综合培养出善 于交往、乐于合作的性格。同时,积极人格的教育离 不开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双 管齐下才有助于积极人格的养成。因而在更高的层 面上,应坚持知识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将两者共 同整合进积极人格的教育中。 汪凤炎.(2009).“知而获智”观:一种经典的中式智慧观.南 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皈),4,104—110. 汪风炎,郑红.(2008).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 的十三条标准.道德与文明,4,46—51. 万丽华,蓝旭.(2007).孟子(P.28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社. 苟况(战国).(20O5).苟子校释(PP.17—18).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总之,《周易》中蕴含有丰富的积极人格心理学 思想,其所概括的君子素养为塑造积极人格提供了 规范和向导,其所提出的君子人格“反身修己”的形 成途径体现了古人“与天地合其德”、类物以情的创 造性思维成果和积极主动的个体意识,其所倡导的 文化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 徐复观.(1987).中国艺术精神(P.15).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燕国材.(axe4).一£、理学思想史(中国卷,P.34).长沙:湖南教育 出版社. 叶岗.(2004).《周易》的君子观及其衍说.同济大学学报f社 会科学版 ,15(4),81—87. 杨义.(2006).唐宋散文选 (陈铁民,陈才智译评,P.219). 长沙:岳麓书社. 推进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今天,《周易》中的积 极人格心理学思想对塑造积极人格、追求有意义的 生活不无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黎靖德(南宋).(1986).朱子语类(P.224).北京:中华书局. 罗炽,萧汉明.(2003).易学与人文(P.84).北京:中国书店 出版社. 臧克和,王平.(2002). 文解字新订(P.898).北京:中华书 局出版社. 张文新,高峰强,司继伟.(2006).心理学与教育(P.155).济 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周振甫.(1991).周易译注(PP.3—29,60—93,114—131,165 —298).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朱熹(南宋).(2011).四书章句集注(PP.5,30,32,156).北 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Medvedova,L.(1998).Personality dimensions:“Little Fiv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ping strategies in early adoles— 吕缀纲.02005 .《周易》的哲学精神——8绍纲易学文选 (P.6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任俊.(2006).积极心理学(P.207).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cence.Studia Psychology,40(4),261—265. 任俊,叶浩生.(2005).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 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f社会科学版),44(4),120—125. “Jun Zi"Personality:Traits and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Presented by Zhou Yi Huang Yutian Wang Fengya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Abstract:There are two aspects of profound though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Zhou Yi:he tdescription of the traits of Jun Zi(gentle・ man)and he tpath to cultivate them.The traits of Jun Zi presented in Zhou Yi can be concluded as ten items:benevolence,righteous— ness,courtesy,wisdom,self—strengthening,prudent,condescension,honesty and credit,perseverance,bravery.“Experiencing Nature’’is the premise of effective cultivation.and“Self—cultivation”iS the fundament1.Zhou Yia alSO contmned f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Jun Zi”personality:holding regular inwardness reflection,insisting on knowledge study,taking good control of emotions,annealing will pow- er in hell,acquiing favorable habirts.The core thoughts of“Self—decide”happened to have the salne view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but obtaining special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framework of’’Tian Ren He Yi”.The conception of“Jun Zi”personality in Zhou Yi had certain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to native positive person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Jun Zi personality;positive personality;personal traits;Zhou Yi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