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宇宙的物质形态和特点。
(2) 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结构,了解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3) 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正确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
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太阳系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
的运动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八大行星基本数据的对比、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 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
.宇宙处于有序状态之中,是有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系统的层次。 .地球的特殊性和普通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分析
学生分析
本章是学习整个高中地理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础,而本节不单是高中地理学 习的导入课还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课。学生只有对本节内容有了整体的认识后, 才能对自然环境中诸多自然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地球整体概貌有一个清晰的科学 的了解。
学习基础:尽管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地球和宇宙的相关知识,也能够从各种媒体上对宇宙和地球有一些或多或少了解,但了解不透彻,认识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
现实程度: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习惯、认知水平、自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合作与探究水平仍然较低,且由于尚未系统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这会给本节学习带来困难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章,是自然地理知识的开端。本节是这章的第
一节,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本节的重点是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难点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本节课的德育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并且培育学生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 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教学媒体与资源的的选择与应用
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在网上寻找的八大行星概况等视频录像,电子白板,投影仪
教学实施过程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课件图片导入
先放一张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照片,配文字,何为圣人?(老师问) 上晓天文,下识地理,中通人情(老师指着提示答案让学生回答)
再放映幻灯片,三张星空照,配文字:我门探索苍穹的奥秘
接着放映一张人文景点幻灯片,金字塔照片,配文字:我门思索人生的奥 秘
最后放一张动态的幻灯片,山之巅,有一人遥望星空,并给人配以动态飞 翔的双翅,配文字:晴朗的夜空下,我门仰望星空,展翅翱翔,由此导入课本我门今天要学的课本内容,并板书在黑板上:地球的宇宙环境
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课本第 8 页探究材料,并同时把课文投影在电脑白板上,阅读完后,老师引导:我门看到这似真似幻的星空,不免让我们遐想万千, 宇宙苍穹之博大,我门一同赋一首,白居易的《七夕》,观察银河,找到牛郎星和织女星,领会诗人描绘的的意境。
再追问:我门看到的银河是银河系的全貌吗? 学生答:不是,
老师转承:对,今天我门一同来真正了解宇宙,并板书:一,人们的宇宙的认识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
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 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 16 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18 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一词。到了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齐读课本第 9 页《探索宇宙》,老师投影课本,阅读完后,老师问:在现代, 人类对宇宙了解认识的途径有哪些?
同学举手回答: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还有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老师对天眼加以强调,增强同学们的自豪感和对宇宙探索的向往。老师接着问: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同学答:无限的
老师总结: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一边说一边将这句话板书在右边黑白上)意思就是说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天文学家把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已知宇宙,其半径约为 137 亿光年。
请同学翻到第 10 页的活动
【活动】根据活动,思考、计算并回答: 何为光年?一光年约为多少千米? 计算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千米? 面对上题的数字,你有什么感慨?
【总结】光年为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一光年约为 94608 亿千米。 可见宇宙的半径=94608 亿千米×140 亿≈1.32×10千米。由此可见,宇宙的 范围是极其宽广的,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索宇宙的物质和运动形式。并板书: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恒星、星云、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天体。并用幻灯片课件放出各类天体的照片,给学生形象的认识,并记住天体的名称,最后,稍加整理总结,天体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接着转入天体系统。
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有不同级别,并通过动画课件,形象反映天体系统层次。
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并板书。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
太阳是一颗恒星,属于银河系,与太阳最近的恒星是谁?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什么天体组成? 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哪两类?
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多少个?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的关系如何?
23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了什么天体系统?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对照幻灯片让总结)
【教师总结】银河系和河外星系主要由恒星组成,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 4.2 光年。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由恒星和星云两类,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已超过 1250 亿个,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的所有天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刚才我们知道了,和银河系并列的是河外星系,那银河系内恒星众多,我们来了解,太阳系和地月系,并板书。
.太阳系和地月系
【教师提问】请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回答:
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中心天体什么?为何说它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太阳系中的行星可分哪几两类?与太阳比其质量和体积有何特点?能否自 身发光?
组成地月系的天体有哪两个?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太阳的质量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约 99.86%,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包括了八大行星和成千上万颗的小行星两大类,质量和体积比太阳要小得多,本身不发光。而地月系则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是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
【小组活动】根据阅读材料,并放一段讲解太阳系的短视频,思考、讨论并回答: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哪八颗?请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排序。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请正确描述小行星带的位置
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有多少颗?说明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学生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师总结】八大行星是绕日运行的主要天体,按照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它们绕日公转具有共面、同向和近圆性的特点。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目前已观测到的彗星约有 1600 多颗,彗星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扁长轨道,有
些是扁长的椭圆轨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哈雷彗星,绕日公转周期约为 76 年。
课本内容结束后,询问学生,地球在宇宙空间是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吗?带 着疑惑,给同学们放映一段课外拓展视频,较真实的反映了地球真实的运动轨迹是螺旋运动,可以更打开同学们的思维,并激发同学们探索宇宙的欲望。
【课外活动】观察月相一个月。
第二课时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讲解】从地球的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并把相关类容板书。
【学生阅读】阅读材料,明确在地球之外,高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极大。 【小组活动】课堂活动,全班分四个小组,分别思考、讨论并回答下列四个问题:(同时投影八大行星的基本数据表格,提醒学生一定要利用表格信息,分析讨论)
1,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及其体积、质量的大小等方面,分析地球具有这些有利条件的原因。
,2,假如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或者太阳突然消失了,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并对此答案作出解释。
,3,请从八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 ,4,除地球外,太阳系其他八大行星中可能存在生命的是哪个?并简述理由。每个小组找代表回答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对照表格数据信息分析讲解) 【教师总结】日地距离适中,且自转公转周期适当,使其温度介于 0~100 之间,水呈液态状态;地球大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大气。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八大行星绕日运行具有共面、同向性,彼此间不会发生碰撞,故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安全稳定。因火星与地球在距日距离、公转周期等方面与地球相似,故火星上可能会存在生命物质。
本节知识小结
学生自由夯实巩固
习题演练
【学生课外活动】
选择一种你最为擅长的方式,向家人、朋友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交流。
板书第一课时
宇宙中的地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二.多层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太阳系和地月系
第二课时
三.普通而特殊的星球--地球
地 球 的 普 通 性 ( 1 , 体 积 质 量 没 有 特 殊 性2,运动和其他七颗大行星同样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系内唯一有生命体的行星) 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传公转周期适当) 2,液态水的存在(因为有了适宜的温度) 3,大气的存在(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次教学内容上下来,学生反响很好,认为对宇宙有了一个比较形象且科学的认识。自己也觉得上好一节课,除了备好课本上的内容,还应该像这样准备一些课本以外的素材,吸引学生且自然延伸了一些课外有用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梳理主干知识,让学生明确知道一节课学了哪些重点知识。课堂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具有主动探究意识,并在一次次探究中学到了如何用材料解决的方法。
同时也在想,以后的教学中,是否可以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后, 自己总结出自己的思路,同学给同学改进,最后梳理一下,觉得这样同学能更好地吃透教材,更有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