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1 / 6
第一节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德令哈市第二中学
刘 晖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2 /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活动式、讨论式、探究式、归纳式教学法
【教学仪器】
音叉,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抽气机,玻璃罩,闹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听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声音,让学引入新课 生猜是什么物体发声,把学生引入声音的世 听声音,猜发声体 界。 一、声音的产生 学生根据已有 让学生猜1.展示幻灯片,通过学生自主想办法让生活经验,找出这几想声音产生的新课教学 纸张、尺子、自己发出声音,找出他们发声个物体发声的共同原因。 的共同特征。 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音叉发声实验,声 学生通过实验、究。 (板书: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 6
让学生明带发声探究活动,以及乐器如何发声的探活动、讨论交流,分白声音是由物析声音产生的原因。 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二、声音的传播 学生观察实验通过交流
1.通过观看演示实验《真空铃实验》,后回答问题,闹钟响讨论后让学生让学生讨论后明确声音的传播是有条件时,铃声是通过什么明确声音可以的,;
(板书:二、声音的传播 )
新课教学
5.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比较不同温度的空气中的声速。教师强调声音在15℃的
4 / 6
传入你们的耳朵在空气中传播,的?假如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你们也能听到铃声吗?
通过观察演示体能传声吗?
学生完成敲桌
通过交流明确液体能传声。
通过交流明确固体能传声。
通过教师后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液、气体都能充当介质;
让学生知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机》,让学生知道液体能够传声;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手实验后回答问题,液讨论后让学生
3.通过土电话活动,让学生明确固体也子活动,探究固体能讨论后让学生能传声。并给学生介绍土电话的传声原理。 传声吗?
(板书:1.介质:固、液、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4.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
(板书:3.声速。)
学生结合生活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比较声音度。
经验,思考声音传播引导,学生讨论
在不同介质中的速道一般情况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空气中的速度。 6.教师介绍回声的形成,让学生知道人耳区别原声和回声的时间差为0.1s. 学生比较声音让学生知在不同温度的空气道声速的大小中的速度。记住声音跟介质的种类在15℃的空气中的和温度有关。 速度为340m/s. 阅读课本,了解 让学生知原因;了解回声的利用。 回声的形成和利用。 道回声形成的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堂练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振动 。. 空中 不能传播. 3.1标准大气压下,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340m/s_. 4.铁路工人为了尽快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因为 铁轨是固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 课后作业: 课本P31习题:2、4、5题。
【板书设计】
学生畅谈收获 学生思考后回 学生课后完成。 小结本课所学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让学生把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巩固练习 2、声音必须靠 介质 传播,它在 真答问题? 课堂小结及作业 5 / 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固、液、气体; 2.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学生接触物理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本节课中还存在很多缺点,如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我认为课改就是需要不断地改才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及时地改正自己的缺点,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适宜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