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中,观察到Cu片逐渐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蓝绿色,由此甲同学得到Fe3+具有较 强氧化性的结论。
乙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Fe(NO3)3溶液具有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也能氧 化Cu”,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已知:
水解反应 Fe3+ + 3H2O Fe2+ + 2H2O Cu2+ + 2H2O 请回答:
(1)稀硝酸和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请利用所提供的试剂,帮助乙同学完成实验方案设计。
试剂:0.5mol/L Fe(NO3)3溶液、Cu片、精密pH试纸(0.5~5.0)、稀硝酸
方案: 。 (3)丙同学分别实施了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用pH计监测溶液pH
的变化,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内容 甲同学的实验方案 乙同学的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溶液逐渐变成蓝绿色, pH略有上升 无明显现象,pH没有明显变化。 Fe(OH)3 + 3H+ Fe(OH)2 + 2H+ Cu(OH)2 + 2H+ 平衡常数(K) 7.9 × 10-4 3.2 × 10-10 3.2 × 10-7 ①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导致实验过程中溶液pH略有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 (4)请你设计更简便可行的实验方案,帮助甲同学达到实验目的: ..... 。 2.(10分) NaHC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实验室里可通过下列两个步骤得到:
过量NH3 过量CO2 饱和食盐水 甲溶液 白色沉淀 Ⅰ Ⅱ 已知一些物质在20℃、30℃时溶解度数据: 溶解度(g) 温度(℃) 20 30 请回答:
(1)步骤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 若将NH3和CO2两种气体通入顺序互换后没有沉淀,原因是 。 (3)步骤Ⅱ所得白色沉淀中一定有NaHCO3,原因是 。 (4)步骤Ⅱ生成NaHCO3的离子方程式是 。 (5)根据气体物质溶解性及上列溶解度数据,简述上述两过程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时效果更
好的原因 。
3.(16海淀期末)(12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探究SO2与FeCl3溶液的反应,所用装置如下
图所示。
NH4Cl 28.7 41.1 NH4HCO3 21.7 27.0 NaHCO3 9.6 11.1 NaCl 31.5 36.3 Na2CO3 21.5 39.7 (NH4)2CO3 100 >100
A B
(1)该小组同学预测SO2与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成浅绿色,然后开始
实验。
步骤① 配制1 mol·L-1 FeCl3溶液(未用盐酸酸化),测其pH约为1,取少量装入试管B中,加热A。 式: 。 (2)当SO2通入到FeCl3溶液至饱和时,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棕黄色变成红棕色,
没有观察到丁达尔现象。将混合液放置12小时,溶液才变成浅绿色。
【查阅资料】 Fe(HSO3)2+离子为红棕色,它可以将Fe3+还原为Fe2+。生成Fe(HSO3)2+离子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解释SO2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Fe(HSO3)2+离子的原因: 。
写出溶液中Fe(HSO3)2+离子与Fe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3)为了探究如何缩短红棕色变为浅绿色的时间,该小组同学进行了步骤③的实验。 步骤② 步骤③ 往5 mL 1 mol·L-1 FeCl3溶液中通入SO2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微热3 min,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往5 mL重新配制的1 mol·L-1 FeCl3溶液(用浓盐酸酸化)中通入SO2气体,溶液立即变为红棕色。几分钟后,发现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步骤②和步骤③所得溶液中的Fe2+,其现象为 。
(4)综合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获得的实验结论:
I.SO2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红棕色中间产物Fe(HSO3)2+离子; II.红棕色中间产物转变成浅绿色溶液是一个较慢的过程; III. 。 4. (14朝阳期末)(11分)
甲、乙两同学研究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 步骤 操作 向2 mL 1 mol·L-1Fe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2SO3溶液 现象 溶液由棕黄色变为红褐色, 并有少量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 I (1)常温下,FeCl3溶液的pH_______7(填“<”、“>”或“=”)。 (2)分析红褐色产生的原因。
① 甲同学认为步骤I中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________。
②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完成并配平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3+ + SO32- + == F e2+ + + 乙同学查阅资料得知:
1.Fe2+与SO32-反应生成墨绿色的絮状沉淀FeSO3; 2.墨绿色的FeSO3与黄色的FeCl3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红褐色。 (3)甲同学为了确认溶液呈红褐色的原因是生成了Fe(OH)3,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II 操作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中的红褐色溶液 现象 出现“丁达尔效应” 甲同学因此得出结论:溶液呈红褐色是因为生成了Fe(OH)3。而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结论的证据仍然不足,乙同学的理由是________。 ..
(4)为进一步确认Na2S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情况,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步骤 III IV 操作 向1 mol•L-1的FeCl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SO2 用激光笔照射步骤III中的红褐色溶液 现象 溶液由黄色变为红褐色 没有出现“丁达尔效应” ① 经检验步骤III中红褐色溶液含有Fe2+,检验Fe2+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填字母)。
a.K3[Fe(CN)6] 溶液 b.KSCN溶液 c.KMnO4溶液
② 已知H2SO3是弱酸,请结合电离方程式说明步骤III中出现红褐色的原因: 。 (5)结论:由上述实验得知,甲、乙两同学所持观点均正确。
5(13海淀期末).(共9分)资料显示:镁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白色不溶物。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验证产物、探究反应原理。 (1)提出假设
实验I:用砂纸擦去镁条表面氧化膜,将其放入盛有适量滴有酚酞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试管中,迅速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和白色不溶物,溶液由浅红变红。
该同学对反应中产生的白色不溶物做出如下猜测: 猜测1:白色不溶物可能为 。 猜测2:白色不溶物可能为MgCO3。
猜测3:白色不溶物可能是碱式碳酸镁[xMgCO3·yMg(OH)2]。 (2)设计定性实验确定产物并验证猜测: 实验序号 实验Ⅱ 实验Ⅲ 实验Ⅳ 实验 将实验I中收集到的气体点燃 取实验I中的白色不溶物,洗涤, 加入足量 取实验I中的澄清液,向其中加 入少量CaCl2稀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现象 结论 白色不溶物可能含有MgCO3 溶液中存在 ④ 离子 能安静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气体成分为___ (3)为进一步确定实验I的产物,设计定量实验方案,如图所示:
称取实验Ⅰ中所得干燥、纯净的白色不溶物22.6 g,充分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并使分解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装置A和B中。实验前后装置A增重1.8 g,装置B增重8.8 g,试确定白色不溶物的化学式 。 (4)请结合化学用语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Mg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_________。
1.(10分)
(1)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 (2分)
(2)测定硝酸铁溶液的pH,再配制相同pH的硝酸,将铜片加入硝酸中,观察二者是否反应(2分)
(3)Cu + 2Fe3+ == Cu2+ + 2Fe2+ (2分)
Fe3+ 变为Cu2+和Fe2+,水解能力下降(2分) (4)将铜片放入氯化铁溶液中(2分) 2. (10分) (1)NH3+H2O
NH3·H2O (2分)
-
(2)NH3极易溶于水,可与Ⅱ通入的足量的CO2反应产生大量的HCO3,从而得到NaHCO3
沉淀。反之由于CO2溶解度小,不能与NH3充分反应,不能得到大量的HCO3,故无沉淀。 (2分) (3)相同条件下,NaHCO3的溶解度最小 (2分) (4)Na+NH3·H2O+CO2=NaHCO3↓+NH4
+
+
-
(2分)
(5)因为NH3在H2O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NaHC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
减小 (2分)
3.(10分,未标分数的空,每空1分) (1)Fe3+ + 3H2O Fe(OH)3 + 3H+
Cu + 2H2SO4(浓) CuSO4 + SO2↑ + 2H2O (2分)
-+
(2)H2O + SO2 H2SO3 H2SO3 H+HSO3 (1分)
-
Fe3+ + HSO3Fe(HSO3)2+(1分) (共2分)
-
Fe3+ + H2O + Fe(HSO3)2+ === 2Fe2+ + SO42 + 3H+ (2分) (3)生成蓝色沉淀
(4)加热、提高FeCl3溶液的酸性会缩短浅绿色出现的时间 4. (11分) (1)<(1分) (2) ① Fe3++3H2O
Fe(OH)3+3H+,加入Na2SO3后,c(H+)下降,平衡正向移动,生成Fe(OH)3
② 2Fe3+ + SO32- +H2O ==2Fe2+ +SO42-+2H+ (3)FeSO3和FeCl3的混合溶液也可能出现“丁达尔效应” (4)① a
② H2SO3
H++HSO3; HSO3
—
—
H++SO32,SO32与被还原生成的Fe2+结合为
—
—
FeSO3,与剩余的FeCl3溶液混合而呈现红褐色
5. (共9分)(1)猜测1:Mg(OH)2 (1分) (2)①氢气 ②稀盐酸(合理均可) ③ 产生气泡,沉淀全部溶解 ④CO32-(各1分)(3) 2MgCO3·Mg(OH)2 或 Mg(OH)2·2MgCO3 或 Mg3(OH)2(CO3)2
(4)NaHCO3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CO3-H+ +CO32-、H2OH++OH-;Mg和H+
反应生成H2和Mg2+,Mg2+跟OH-、CO32-生成难溶物Mg(OH)2·2MgCO3,则H+、OH-、CO32-的浓度均降低,促使上述两平衡均向右移动。故Mg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气体H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