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戏剧史》期末作业

《中国戏剧史》期末作业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国戏曲史2010年上期末作业

汤显祖《牡丹亭》创作突破浅议

“两情相悦、私定终身——棒打鸳鸯、被迫分离——金榜题名、终成眷属”的才子佳人模式,在中国传统戏曲作品中是最常见的,却也最受平民受众的欢迎。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动。

杜丽娘之于柳梦梅,并不是由情至欲的习惯写法,而是由欲至情。她并不是先对柳梦梅一见钟情、继而冲破“男女之大防”。首先是因为内心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而孕生了生死不忘之情。花园的美唤醒了杜丽娘青春意识,而春香的无心之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更让她幽怨横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惋惜的不是残春,而是生存的荒芜和空虚。面对外界春光与内心孤寂,面对如花美眷的转瞬即逝,“颜色如花,命如一叶”,这种对生命短促的伤感促使她格外珍惜这梦中的片晌欢娱,“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也因此在梦醒之后只觉“美满幽香不可言”,只希望身死后能葬于梅树旁:“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份对生命冲动的汹涌之情在诸多作品中并不常见。由此也可看出汤显祖的“主情”之“情”不只是我们一般所认识的情感,其首先是包括性爱之欲在内的人生欲求,不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克己,不是“存天理、灭人欲”,恰恰是对人性的呼唤,在并作品中并对这种应该得到合理满足的生命冲动加以美丽的创造和描绘。显然,汤显祖所说的“情”应是指生命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与真实状态。

其次,在作品的人物形象上,也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作为习惯反方

中国戏曲史2010年上期末作业

势力的代言,在《牡丹亭》中家长的反对只出现在将要结束的时候。这固然和情节进程有关,但却也实实符合了作者张扬人性之爱的愿望。自然,在作品中女主人公所面对的不是封建家长制的粗暴蛮横,但却有一张看不见的罗网——社会上生活中潜意识里多数认同的封建意识。于是她被束缚在朱门深宅之中,被满怀“贤淑女子”期望的父母的疼爱包围着——因无聊而昼眠,父亲要把她叫出来教训一通;去了一趟花园,绣了一对花、一双鸟,母亲也要惊慌失措„„作品中的杜宝夫妇绝不是坏人。他们一个是国家栋梁,为官清正,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他们对女儿充满真爱。这样的形象在今天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不也处处皆是吗?即便是为读者所讥笑的“腐儒”陈最良,他也不过是仕途的失败者,人生的迷失者。他也不过是把自己从社会常规教给他的再教给杜丽娘。你可以嘲笑他迂腐,可以为他的人生境遇感到可悲,但他同样不是坏人。于是我们发现,作者要塑造和批判的,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他们背后所隐藏的根深蒂固的正统封建意识和正统封建势力。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和现象——“理”。恶对善的毁灭令人愤慨,善对善的扼杀令人悲哀。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王艮说:“知得身是天下国家之本”。汤显祖自己也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陈确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冯梦龙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样的话与鲁迅等知识分子精英们在五四时期的言论竟是如此相似。而这部《牡丹亭》中不正是在说着这些?

再次,当作者的目光不再局限于满足人们心底对团圆美满的虚幻满足的时候,作品进一步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要求变易的时代心声——虽然这

中国戏曲史2010年上期末作业

种心声最后被抹杀。杜丽娘是为柳生还魂的,但也不只是,她更是为自己对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追求而还魂的,在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的背后,所呈现出来的,是当时社会对一种新的思想时代能够到来的自由期盼和浪漫憧憬。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作为离官后首部作品,《牡丹亭》实是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以情爱之本性向“理”发出的挑战,亦是“尊情、抑礼、尚奇”主张的体现,与一般的同题材作品,有着较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目录:

章培恒/骆玉明. 中国文学(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46-3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