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南省湘潭市两校联考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湖南省湘潭市两校联考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卷(含答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湖南省湘潭市两校联考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

题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湘潭市两校联考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家国精神】

1.(8分)宣传部的小东同学拟写了一段寄语,请你参与对寄语的修改讨论。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没有他们至死不xiè ( )的抗争,就不会有民族的解放( )的奉献,就不会有国家的富ráo ( )( )育着我们成长,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①清明将至,一杯酒,一束花。②继承先烈遗志,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知识。

(1)小东:语段中有几个字我一下子想不起来怎么写了,你能帮我把这些字依次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吗?

(2)小易:我觉得寄语中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感觉读起来不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把 修改成 。

(3)下面是小易同学对①、②处画线句子中词语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学习”“建设”是动词。 B.“将”“更加”是副词。 C.“至”“把”是介词。

D.“一杯酒”中的“一”是数词,“杯”是量词。

2.(2分)小易找到了**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关于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些句子,但在编辑过程中出了问题。请你帮他重新排序,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 ①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②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④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

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3.(2分)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小易为丰富展板内容,还搜索到了以下内容( )

A.《黄河颂》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贾平凹《土地的誓言》让我们感受作者为了土地而奋斗的爱国之情;《木兰诗》更是塑造了一个勇敢刚毅、爱国爱乡的女英雄形象。

B.《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此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C.《谁是最可爱的人》属于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

D.闻一多既是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又是伟大的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4.(8分)经典古诗文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板报编写组拟专设一个“古诗文 家国”的栏目,请你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人们也身体力行着这一点。岑参远赴塞外,“(1) , ”(《逢入京使》)嘱咐返京使者给家人捎口信,这是忠孝难两全的无奈,不远万里奔赴疆场,一句“(2) , ”,彰显一片爱国赤诚;杜牧用“(3), ”(《泊秦淮》)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李商隐用“(4), ”(《贾生》)借古讽今,揭示统治者求仙访道,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刘禹锡“(5) , ”(《陋室铭》)一句将简陋居室与自身品德作对比,这是对自我品质的肯定与骄傲。确实,让我们做好自己,爱国爱家。

5.(6分)天天想在班级组织的“从时代看家国”爱国故事会上分享《骆驼祥子》一书,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他解决。

(1)根据小说内容,天天写了一段介绍文字,阅读文段 A.作者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在本书中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的风景。

B.小说的主人公是祥子,曾经老实健壮的他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

C.除祥子外,小说还刻画了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心地善良的虎妞、泼辣又有心计的小福子、乐于助人的高妈。 D.读了《骆驼祥子》一书后,我了解了旧社会北京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

(2)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请从下列三幅画中选择一幅合适的画,作为《骆驼祥子》的封面

二、【家国情怀】

6.(8分)校学生会组织部开展“爱国 爱家”主题班会评比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围绕本次活动,七年级(一)班将开展三项小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活动一:爱国名言展示会 活动二: 活动三:

(2)七年级(二)班的同学打算书写一副对联,悬挂在班级门口。上联已经写好,但是下联同学们尚拿不定主意,请你帮助他们选择。

A.贯古今正气浩然 B.争光爱国健儿志 C.广招志士共兴华 D.兴邦壮志赛风雷

(3)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七年级(三)班对全校同学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如图是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4)七年级(四)班有两位同学要在这次班会活动上作主题发言,请你帮助主持人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张雨 2 《国是最大的家》 赵月

三、【家国历史】

7.(15分)学习了《孙权劝学》以后,小东结合课文制作了集录,探究吕蒙的成长史 《孙权劝学》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吕蒙生平

(一)吕蒙,字子明(178年),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①。蒙年十五六,窃②随当击贼。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③之,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数岁,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后拜偏将军,领浔阳令。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劝学。

(二)约建安十五年(210),鲁肃往诣蒙,三将死,子弟幼弱④以兵并蒙。蒙固⑤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⑥,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

(三)建安二十二年(217),蒙征樊城⑦所置江边屯候,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约令军中不得干历⑧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以覆官铠,官铠虽公,不可以⑨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

(四)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蒙未死时,益以悲感。

(选自《三国志 吴书 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山越: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队江东地区广泛分布的“山民贼寇”的统称。②窃: 。③轻: 。④:悉:全,都。⑤固: 。⑥濡须:地名,在今安徽省无

为市。⑦羽:指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⑧干历:骚扰。⑨以: 。 (1)请你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帮助小东补全注释部分。 语句 方法 释义

①窃随当击贼 成语迁移:窃窃私语。

②以蒙年小轻之 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汉语单音节词。 ③蒙固辞 查阅字典:A.坚固、牢固;B.坚决、坚持;C.本来、原来

④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 结合语境。

(2)小东在制作集录时做了以下一些批注,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___________

A.“引刀杀吏”是“拿”的意思,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引”意思不同。

B.文段(一)中加点的“拜”指的是授予官职。与“肃遂拜蒙母”的“拜”意思不同。

C.文段(二)中“蒙固辞”与“蒙辞以军中多务”的“辞”是一样的意思。

D.文段(四)中“益以悲感”与“自以为大有所益”的“益”是一样的意思。

(3)在制作集录时,有一句话小东不小心遗漏了标点符号,请你帮他断句(限断两处)。

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4)小东对《孙权劝学》和集录中的两句话意思不太理解,请你帮他翻译。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5)小东:《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吕蒙说:“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

8.(4分)小易想带你品味陆游的家国情怀。请根据诗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①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②又一年。

【注释】①遗民:指在金人占领地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汉族人民。②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1)小易:马上就是“五四”青年节了,联系这个节日的起源,我想再选一篇课文和一首乐曲,拍一组配乐诗朗诵的短视频,与同学们分享。你觉得选哪一组更合适呢?

A.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配乐《茉莉花》 B.诗歌《黄河颂》,配乐《黄河大合唱》 C.诗歌《木兰诗》,配乐《二泉映月》 D.诗歌《逢入京使》,配乐《浏阳河》

(2)小易:我觉得这首诗中“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用得极好,可我又说不出好在何处,你能帮帮我吗?

9.(11分)在活动中,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偶像,天天准备借助“预学笔记”来学习下面的文章 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

①为了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武向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选定人迹罕至的地方架设天线。远离人群南北天山交汇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星辰为伴。

②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解开它,无疑将拓宽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

③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大学和研究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让武向平痴迷。

④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

⑤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高原上,每年只有七、八两个月的夏季。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

⑥经过三年建设,南北4公里、东西3公里,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共计10287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

⑦基于21CMA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⑧另外,武向平又担任“中国天眼”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今年4月,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人类共享一个太空。“FAST和SKA,一个完全自主研发,全面展现了我国科研能力。”武向平说。

⑨对遥远世界无限接近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

⑩十年前,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做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大江南北、千沟万壑,他以双脚丈量

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里,武向平陶醉了。

“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好时机。向着星辰的眼里有神,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预学笔记】 ⊙理清思路

⊙批注整理 赏析型批注:南北天山交汇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星辰为伴。 质疑型批注: 在叙事中,作者多处引用武向平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联想型批注:在武向平身上,我看到 了

在课文中认识的某些人物的“影子”, ___ (1)请帮助天天完成思维导图。 ① ② ___ ③ ___

(2)从描写的角度帮助天天完成A处划线句子的赏析型批注。 (3)请结合具体语句完成质疑型批注。

(4)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课文与文本的具体内容完成联想型批注。

①《邓稼先》——邓稼先 ②《回忆鲁迅先生》——鲁迅

③《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闻一多 10.(6分)校园特刊将定于五一假期后发行,小东、小易和天天都对古代学生如何放假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决定搜集资料 古代学生的假期

①古代学生怎么放假?他们假期做什么?当我们走近古代学生的假期,也许会对假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②据史料记载,早在两汉时期朝廷就为学生们设立了休假制度。他们的假期有三种。

③第一种是旬假。规定每10天休息1天。一天假期,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匆忙回家看一眼,而对于家在外地的学生们来说,所以官学干脆规定:旬考之后休假1天,外地学生不许回家。第二种是“田假”,此时麦子成熟,学生放假回家下地割麦,这一个月的假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费的时间。可见古代学生的暑假“待遇”还是较好的。第三种是“授衣假”。所谓“授衣假”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学生放假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假期也是一个月时间。为防止学生因长假而荒废学业,校方规定:凡逾期未返校者,据史书记载,学生们极少有“超假”不返的。

④那么,学生平时如果遇到了紧急事,而又未赶上“旬假”“田假”和“授衣假”,学生可以直接向皇帝请假,皇帝金口玉牙 ⑤既然有这些假期,那么学生都在假期干什么呢?

⑥首先是学习。清嘉庆年间的《义学条规》专门写道:“长不辍耕,幼不辍读,署日休务者,小孩到了夏天也不能停止上学。私塾先生如果胆敢让学生假期不学习,家长可以扣他的工资。其次是劳动。田假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劳动而设置的假期

⑦最后,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们还要去游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游过学,去过的地方很多,不仅向名师大儒请教学问,为他以后写成《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游学是那个时代游学兴盛的典型例子,学子们利用假期游学,开阔视野,并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两汉“游学增盛”之时,班固《两都赋》以“四海之内”加以形容。

⑧游学“求知与求仕”的主题贯穿中国传统游学活动的始终。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唐代士人们往往自发前往京城达官贵府穿梭游走,以结交名士为荣。“诗仙”李白早年隐居深山读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雍容的盛唐气度在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一代士人们漫游名山大川、寄读寺庙道观、结交友人、干谒权贵、出府入幕等人生中尽显风流。

⑨唐朝以后,选官制度越来越公平,科举制度越来越严密,科考成绩成为平民进入仕途的第一个瓶颈,于是,儒生们真的做到了“十年寒窗”和“目不窥园”,中国文化从此进入了内敛的时代。但是 ⑩各地的官学、书院、私塾,原则上都有招待“远方游学之士”的义务。但是这种招待不是没有条件,为了筛选掉那些假冒儒生招摇撞骗的江湖人,往往会做两件事:第一,问他们有没有携带原籍教官颁发的“游学呈子”;第二,跟他们盘盘道,探讨探讨经书,看这些号称游学的家伙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

(1)下面是小东对“中国古代学生的休假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古代学生休假待遇还是比较好的:田假是“净假期”,在假期外遇到紧急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请假

B.朝廷为古代的学子们设立了休假制度:旬假,10天休一天;田假;授衣假,一月时间。

C.古代学生休假也有严格的一面,如:旬考之后休假一天,外地

学生不许回家。

D.所谓“授衣假”,顾名思义,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让学生放假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

(2)关于“古代学生游学”一事,小易做出了以下解读,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以李白为代表的一代士人们漫游名山大川、结交友人、干谒权贵,表现了传统游学活动“求知与求仕”的主题。

B.唐朝以后,由于科考成绩成为平民进入仕途的第一个瓶颈,儒生们“十年寒窗”“目不窥园”,所以游学之风偃旗息鼓。 C.游学者应随身携带原籍教官颁发的游学证明书,否则很难受到官学、书院、私塾的招待。

D.各地官学书院私塾的负责人往往会跟游学者盘道论诗、探讨经书,是为了考查游学者的才学,以此来辨别真伪。

(3)三人改写了一则关于“古代学生放假”的小短文,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古代学生在假期中仍需要学习。清代的《义学条规》规定,学生如果在假期停止学习就要受罚。

B.古代学生在假期中,有可能需要参加劳动。“旬假”的设置,就是为了学生能帮大人一起劳作。

C.除劳动外,古代学生在假期中还要去游学。两汉时期,游学就开始兴盛了

D.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地的官学、书院、私塾,都会无条件地招待“远方游学之士”。 四、【家国人物】

11.(50分)走进课文,众多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有妇孺皆知的物理学家邓稼先;有锲而不舍做学问的闻一多;有机智勇敢的花木兰;有淳朴善良的长妈妈,大至国家杰出人才,小至生活中的亲人、朋友、陌生人,执着的理想,家国的情怀,都值得我们送上一朵小红花。 请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

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2022-2023学年湖南省湘潭市两校联考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家国精神】

1.(8分)宣传部的小东同学拟写了一段寄语,请你参与对寄语的修改讨论。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没有他们至死不xiè ( )的抗争,就不会有民族的解放( )的奉献,就不会有国家的富ráo ( )( )育着我们成长,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①清明将至,一杯酒,一束花。②继承先烈遗志,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知识。

(1)小东:语段中有几个字我一下子想不起来怎么写了,你能帮我把这些字依次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吗?

(2)小易:我觉得寄语中第②处画横线的句子感觉读起来不妥,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意见:把 提高 修改成 增长 。

(3)下面是小易同学对①、②处画线句子中词语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学习”“建设”是动词。 B.“将”“更加”是副词。 C.“至”“把”是介词。

D.“一杯酒”中的“一”是数词,“杯”是量词。 【解答】答案: (1)

(2)提高 增长 (3)C

2.(2分)小易找到了**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关于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些句子,但在编辑过程中出了问题。请你帮他重新排序,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 ①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②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③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④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解答】通读四个句子,③为首句;接着是②句,具体解说什么是“中国精神”,解说这种精神的作用,与②相照应。四个句子排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C。

3.(2分)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小易为丰富展板内容,还搜索到了以下内容( )

A.《黄河颂》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贾平凹《土地的誓言》让我们感受作者为了土地而奋斗的爱国之情;《木兰诗》更是塑造了一个勇敢刚毅、爱国爱乡的女英雄形象。

B.《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此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C.《谁是最可爱的人》属于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

D.闻一多既是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又是伟大的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解答】A.有误,《土地的誓言》作者是端木蕻良; BCD.正确。 故选:A。

4.(8分)经典古诗文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板报编写组拟专设一个“古诗文 家国”的栏目,请你填上合适的古诗文名句。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人们也身体力行着这一点。岑参远赴塞外,“(1) 马上相逢无纸笔 , 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嘱咐返京使者给家人捎口信,这是忠孝难两全的无奈,不远万里奔赴疆场,一句“(2)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彰显一片爱国赤诚;杜牧用“(3),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李商隐用“(4),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借古讽今,揭示统治者求仙访道,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刘禹锡“(5)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陋室铭》)一句将简陋居室与自身品德作对比,这是对自我品质的肯定与骄傲。确实,让我们做好自己,爱国爱家。 【解答】答案:

(1)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3)隔江犹唱后庭花 (4)不问苍生问鬼神

(5)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注意“馨”的书写)

5.(6分)天天想在班级组织的“从时代看家国”爱国故事会上分享《骆驼祥子》一书,遇到一些困难,请你帮他解决。

(1)根据小说内容,天天写了一段介绍文字,阅读文段 C A.作者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创造性地在本书中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让我们感受到老北京的风景。

B.小说的主人公是祥子,曾经老实健壮的他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变得麻木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

C.除祥子外,小说还刻画了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心地善良的虎妞、泼辣又有心计的小福子、乐于助人的高妈。 D.读了《骆驼祥子》一书后,我了解了旧社会北京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

(2)好的封面或传递书的整体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题情感,请从下列三幅画中选择一幅合适的画,作为《骆驼祥子》的封面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 ABD.正确。

C.有误,虎妞与小福子的性格分别是:泼辣又有心计。 故选:C。

(2)本题考查名著评价。结合画面内容或呈现代表人物,或兼

而有之即可。

如:我选A图,因为A图画面上有古城楼,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 答案: (1)C

(2)示例一:我选A图,因为A图画面上有古城楼,画面还有车夫和人力车。

示例二:我选C图,因为画面上有一批高大的骆驼,骆驼跟小说的相关情节有关。人物低着头。 二、【家国情怀】

6.(8分)校学生会组织部开展“爱国 爱家”主题班会评比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围绕本次活动,七年级(一)班将开展三项小活动,再设计两个活动形式。

活动一:爱国名言展示会 活动二: 爱国人物故事会 活动三: 爱国歌曲演唱会

(2)七年级(二)班的同学打算书写一副对联,悬挂在班级门口。上联已经写好,但是下联同学们尚拿不定主意,请你帮助他们选择。

A.贯古今正气浩然 B.争光爱国健儿志 C.广招志士共兴华 D.兴邦壮志赛风雷

(3)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七年级(三)班对全校同学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如图是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表 (4)七年级(四)班有两位同学要在这次班会活动上作主题发言,请你帮助主持人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张雨 2 《国是最大的家》 赵月

【解答】答案: (1)爱国人物故事会 爱国歌曲演唱会 (2)D

(3)活动前后“我最崇拜的人物”变化巨大,80%的学生最崇拜革命英雄人物。

(4)张雨同学的一曲《我的中国梦》唱出了大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因为“国是最大的家”。 三、【家国历史】

7.(15分)学习了《孙权劝学》以后,小东结合课文制作了集录,探究吕蒙的成长史 《孙权劝学》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吕蒙生平

(一)吕蒙,字子明(178年),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①。蒙年十五六,窃②随当击贼。时当职吏以蒙年小轻③之,蚩辱之。蒙大怒,引刀杀吏,出走,逃邑子郑长家。数岁,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后拜偏将军,领浔阳令。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劝学。

(二)约建安十五年(210),鲁肃往诣蒙,三将死,子弟幼弱④以兵并蒙。蒙固⑤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后从权拒曹公于濡须⑥,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

(三)建安二十二年(217),蒙征樊城⑦所置江边屯候,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约令军中不得干历⑧人家,有所求取。蒙

麾下士,是汝南人,以覆官铠,官铠虽公,不可以⑨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

(四)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时权哀痛甚。蒙未死时,益以悲感。

(选自《三国志 吴书 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①山越: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队江东地区广泛分布的“山民贼寇”的统称。②窃: 偷偷地 。③轻: 轻视 。④:悉:全,都。⑤固: 坚决,坚持 。⑥濡须:地名,在今安徽省无为市。⑦羽:指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羽。⑧干历:骚扰。⑨以: 凭借 。

(1)请你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帮助小东补全注释部分。 语句 方法 释义

①窃随当击贼 成语迁移:窃窃私语。 偷偷地

②以蒙年小轻之 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汉语单音节词。 轻视

③蒙固辞 查阅字典:A.坚固、牢固;B.坚决、坚持;C.本来、原来 坚决,坚持

④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 结合语境。 凭借

(2)小东在制作集录时做了以下一些批注,其中有一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来。 D

A.“引刀杀吏”是“拿”的意思,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下车引之”的“引”意思不同。

B.文段(一)中加点的“拜”指的是授予官职。与“肃遂拜蒙母”的“拜”意思不同。

C.文段(二)中“蒙固辞”与“蒙辞以军中多务”的“辞”是一样的意思。

D.文段(四)中“益以悲感”与“自以为大有所益”的“益”是一样的意思。

(3)在制作集录时,有一句话小东不小心遗漏了标点符号,请你帮他断句(限断两处)。

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4)小东对《孙权劝学》和集录中的两句话意思不太理解,请你帮他翻译。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②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

(5)小东:《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吕蒙说:“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窃,偷偷地。

②句意:当时邓当部下一个官吏认为吕蒙年纪小而轻视他。轻,轻视。

③句意:吕蒙坚决推辞。固,坚决。

④句意:不能够以同乡的关系而废除法令。以,凭借。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 ABC.正确。

D.有误,本文中“益以悲感”的“益”是“更加”的意思。 故选:D。

(3)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句意:吕蒙于是又给这三家的子弟挑选老师。对此类事清。故可断为: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①中重点词语有:士,读书人;即,就;更,另。句意为: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

②中重点词语有:数,多次。句意为: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吕蒙年方十五六岁,为的是脱离贫贱;受小吏侮辱,随后通过袁雄向上自首,既免去一场灾祸。如此观之,深知“富贵险中求”,却也同样敢作敢为,无权无势,他借钱为自己的部队添置服装,同时带领士兵积极操练,兵力不减反增,每陈大事,吕蒙屡次为老臣张昭所嘲讽、不修边幅的举止也为鲁肃等

人所不齿,他不是一味辩解,知耻而后勇,折节读书,至于今者,非复吴下阿蒙”,又以建功立业为个人目标的“能臣”,而会寻找机会干一番名垂青史的“大事业”,除却个人因素,从东吴的立场分析。吕蒙少时从军、孙权辗转各地。他于军务倥偬之际,并致诸实用。孙权感叹:“鸷鸟累百。”然其主要贡献就是策划和主持了这场袭取荆州的战役,也在这场战役里。他不仅作战勇敢,即使对待敌人,兵不血刃之下。吕蒙年少轻率莽撞杀吏,有国士之器量。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

(1)①偷偷地。②轻视,坚持。 (2)C

(3)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4)①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 ②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

(5)吕蒙敢作敢为;面对缺点和短板,而是竭力克服。吕蒙是一位能力超群。勤于修学读书,迅速成长为智勇双全的军事将领,但最终能约束自己,所以孙权对吕蒙的早逝十分惋惜并深感沉痛。 8.(4分)小易想带你品味陆游的家国情怀。请根据诗意,将对话补充完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①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②又一年。

【注释】①遗民:指在金人占领地区生活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汉族人民。②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1)小易:马上就是“五四”青年节了,联系这个节日的起源,我想再选一篇课文和一首乐曲,拍一组配乐诗朗诵的短视频,与同学们分享。你觉得选哪一组更合适呢?

A.诗歌《春夜洛城闻笛》,配乐《茉莉花》 B.诗歌《黄河颂》,配乐《黄河大合唱》 C.诗歌《木兰诗》,配乐《二泉映月》 D.诗歌《逢入京使》,配乐《浏阳河》

(2)小易:我觉得这首诗中“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用得极好,可我又说不出好在何处,你能帮帮我吗?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三万里河东入海。”诗一开始劈空而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就使人感到这黄河,而且虎虎有生气,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标志着祖国的可爱,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大好河山,使人感到无比愤慨,对仗工整。

A.不合适,此诗歌抒发思乡之情。与本诗前两句风格不一致。 B.合适,诗歌《黄河颂》,诗歌和音乐的内容与风格均慷慨激昂。 C.不合适,诗歌《木兰诗》。配乐《二泉映月》流露出伤感怆然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与本诗前两句风格不搭。

D.不合适,诗歌《逢入京使》表达思乡之情、婉转,表现出轻快;与本诗前两句风格不搭。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遗民泪尽胡尘里,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千回万转。眼泪流了六十多年。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答案: (1)B

(2)一个“又”字写出了中原广大人民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中原人民在金人 ,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9.(11分)在活动中,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偶像,天天准备借助“预学笔记”来学习下面的文章 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

①为了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武向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选定人迹罕至的地方架设天线。远离人群南北天山交汇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星辰为伴。

②说起宇宙,他满眼挡不住的光芒。宇宙如何从黑暗走向光明?人类能否看到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解开它,无疑将拓宽人类观测宇宙的能力,始终系在武向平的心头。

③敬天爱地,不舍星夜。儿时,延安黄龙山;大学和研究生,学着物理和电磁场理论;而后,他改行研究天文。你在看宇宙,让武向平痴迷。

④2003年,他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用一定数量规律排列的天线阵,探测红移在10以上的中性氢辐射信号——那是人类要抓捕的来自遥远宇宙深处的神秘信号。

⑤为了将理论化作现实,武向平走出办公室,走进新疆天山深处。高原上,每年只有七、八两个月的夏季。一顶孤独的帐篷,在冷冽中驻扎,基地建设之初,他时常不喝水

⑥经过三年建设,南北4公里、东西3公里,两条基线组成的大型低频射电干涉望远镜阵列(21CMA),共计10287只天线。这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并专门用于搜寻宇宙第一缕曙光的项目,率先获得了低频波段的宇宙图像。

⑦基于21CMA积累的重要经验,武向平后来成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中国首席科学家。SKA将会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射电望远镜。作为SKA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必有中国的贡献。”武向平坚信,追寻到宇宙的第一缕曙光。

⑧另外,武向平又担任“中国天眼”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负责科学目标的遴选。今年4月,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人类共享一个太空。“FAST和SKA,一个完全自主研发,全面展现了我国科研能力。”武向平说。

⑨对遥远世界无限接近的渴望和悸动、好奇与想象,是人类超越自身的重要力量。武向平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热爱天文

⑩十年前,他就开始为国内的大中小学生做科普,每年三四十场。中国还有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让山区的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宇宙的奥秘。大江南北、千沟万壑,他以双脚丈量

从孩子的眼睛里,他看到了光,那是求知若渴的热情。他们身体坐得笔直,踊跃举手提问:“星星为什么不是三角形的”“比宇宙大的是什么”“太阳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外太空有没有硅基生命”……这些脑洞大开的问题里,武向平陶醉了。

“科技实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他说,待他日长成,就是国家创新、创造能力的未来。 时不我待。逢年过节,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于他却是难得的静思、钻研好时机。向着星辰的眼里有神,在宇宙深处,在人心底。 【预学笔记】 ⊙理清思路

⊙批注整理 赏析型批注:南北天山交汇处的那片荒野,高寒缺氧,不见树木,星辰为伴。 质疑型批注: 在叙事中,作者多处引用武向平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联想型批注:在武向平身上,我看到 了在课文中认识的某些人物的“影子”, 在邓稼先身上,我看到了武向平的“影子”。他跟武向平一样拥坚强不屈的性格。纵使条件恶劣,失败了很多次,他也没有放弃研究。 (1)请帮助天天完成思维导图。 ① 大学和研究生时期。

② 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 ③ 担任“中国天眼”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

(2)从描写的角度帮助天天完成A处划线句子的赏析型批注。 (3)请结合具体语句完成质疑型批注。

(4)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课文与文本的具体内容完成联想型批注。

①《邓稼先》——邓稼先 ②《回忆鲁迅先生》——鲁迅

③《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闻一多 【解答】(1)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概括。①根据题干图标中的“学

着物理却心系星体”的提示,可知;②根据题干图标中的“2003年”的提示,可概括为: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找到⑧段“武向平又担任‘中国天眼’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今年4月……”。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A是环境描写,不见树木”“星辰为伴”等可知;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四野荒芜、八两个月的夏季,在冷冽中驻扎,烘托了武向平对追寻“来自宇宙深处的第一缕光”的“痴迷”和不畏艰险。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本文多处引用武向平的话,将带来全新的宇宙信息,必有中国的献身”“FAST和SKA,一个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特别是创新能力,每一处引用的目的均不一样。示例:⑦段引用“这个遥望宇宙的巨眼。它的重大科学发现中,结合“作为SKA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拨开重重迷雾,证明了我国科技的发展成就和水平,一个完全自主研发,全面展现了我国科研能力”,未来10年中国将迎来射电天文发展的黄金时期”可知; 段引用“科技实力,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待他日长成、创造能力的未来”可知,突出了他的品格和对祖国的热爱。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对武向平的性格理解。如根据“为了追寻宇宙中的第一缕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远离人群,他有对理想执着的追求精神、闻一多,可抓其一分析,一个完全自主研发,全面展现,他对祖国有深深眷恋之情或爱国之情、闻一多,可抓其一分析,于别人是热闹的团聚、钻研好时机,眼里有神,他与众不同,与邓稼先、鲁迅有相似之处。 答案:

(1)①大学和研究生时期;②提出建设一套探索宇宙最早发光天体的方案。

(2)运用环境描写,写出环境的恶劣、踏实笃定的情怀。 (3)引用武向平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交代他投身青少年科普的原因,突出人物的形象。

(4)示例一:在邓稼先身上,我看到了武向平的“影子”。纵使

条件恶劣,他也没有放弃研究。

示例二:在鲁迅身上,我看到了武向平的“影子”。鲁迅,纵使革命的道路艰难难行,坚定地用笔杆子“斗争”。

示例三:在闻一多上,我看到了武向平的“影子”。他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

10.(6分)校园特刊将定于五一假期后发行,小东、小易和天天都对古代学生如何放假产生了好奇心,于是决定搜集资料 古代学生的假期

①古代学生怎么放假?他们假期做什么?当我们走近古代学生的假期,也许会对假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②据史料记载,早在两汉时期朝廷就为学生们设立了休假制度。他们的假期有三种。

③第一种是旬假。规定每10天休息1天。一天假期,离家较近的学生可以匆忙回家看一眼,而对于家在外地的学生们来说,所以官学干脆规定:旬考之后休假1天,外地学生不许回家。第二种是“田假”,此时麦子成熟,学生放假回家下地割麦,这一个月的假期是“净假期”,不包括路程上花费的时间。可见古代学生的暑假“待遇”还是较好的。第三种是“授衣假”。所谓“授衣假”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学生放假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假期也是一个月时间。为防止学生因长假而荒废学业,校方规定:凡逾期未返校者,据史书记载,学生们极少有“超假”不返的。

④那么,学生平时如果遇到了紧急事,而又未赶上“旬假”“田假”和“授衣假”,学生可以直接向皇帝请假,皇帝金口玉牙 ⑤既然有这些假期,那么学生都在假期干什么呢?

⑥首先是学习。清嘉庆年间的《义学条规》专门写道:“长不辍耕,幼不辍读,署日休务者,小孩到了夏天也不能停止上学。私塾先生如果胆敢让学生假期不学习,家长可以扣他的工资。其次是劳动。田假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劳动而设置的假期

⑦最后,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们还要去游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游过学,去过的地方很多,不仅向名师大儒请教学问,为他以后写成《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迁游学是那个

时代游学兴盛的典型例子,学子们利用假期游学,开阔视野,并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两汉“游学增盛”之时,班固《两都赋》以“四海之内”加以形容。

⑧游学“求知与求仕”的主题贯穿中国传统游学活动的始终。在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唐代士人们往往自发前往京城达官贵府穿梭游走,以结交名士为荣。“诗仙”李白早年隐居深山读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雍容的盛唐气度在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一代士人们漫游名山大川、寄读寺庙道观、结交友人、干谒权贵、出府入幕等人生中尽显风流。

⑨唐朝以后,选官制度越来越公平,科举制度越来越严密,科考成绩成为平民进入仕途的第一个瓶颈,于是,儒生们真的做到了“十年寒窗”和“目不窥园”,中国文化从此进入了内敛的时代。但是 ⑩各地的官学、书院、私塾,原则上都有招待“远方游学之士”的义务。但是这种招待不是没有条件,为了筛选掉那些假冒儒生招摇撞骗的江湖人,往往会做两件事:第一,问他们有没有携带原籍教官颁发的“游学呈子”;第二,跟他们盘盘道,探讨探讨经书,看这些号称游学的家伙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

(1)下面是小东对“中国古代学生的休假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古代学生休假待遇还是比较好的:田假是“净假期”,在假期外遇到紧急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请假

B.朝廷为古代的学子们设立了休假制度:旬假,10天休一天;田假;授衣假,一月时间。

C.古代学生休假也有严格的一面,如:旬考之后休假一天,外地学生不许回家。

D.所谓“授衣假”,顾名思义,就是指时令进入九月(农历),让学生放假回家去取过冬的衣服。

(2)关于“古代学生游学”一事,小易做出了以下解读,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以李白为代表的一代士人们漫游名山大川、结交友人、干谒权贵,表现了传统游学活动“求知与求仕”的主题。

B.唐朝以后,由于科考成绩成为平民进入仕途的第一个瓶颈,儒生们“十年寒窗”“目不窥园”,所以游学之风偃旗息鼓。 C.游学者应随身携带原籍教官颁发的游学证明书,否则很难受到官学、书院、私塾的招待。

D.各地官学书院私塾的负责人往往会跟游学者盘道论诗、探讨经书,是为了考查游学者的才学,以此来辨别真伪。

(3)三人改写了一则关于“古代学生放假”的小短文,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C

A.古代学生在假期中仍需要学习。清代的《义学条规》规定,学生如果在假期停止学习就要受罚。

B.古代学生在假期中,有可能需要参加劳动。“旬假”的设置,就是为了学生能帮大人一起劳作。

C.除劳动外,古代学生在假期中还要去游学。两汉时期,游学就开始兴盛了

D.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地的官学、书院、私塾,都会无条件地招待“远方游学之士”。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仔细甄别判定说法是否正确。

A.有误,文章第④段提到“学生可以直接向皇帝请假,准几天假便休几天假”。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仔细甄别判定说法是否正确。 ACD.正确。

B.有误,文章第⑨段提到“但是,选项“所以游学之风偃旗息鼓”说法与原文不符。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仔细甄别判定说法是否正确。

A.有误,清代的《义学条规》规定是指“私塾先生如果胆敢让学

生假期不学习,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B.有误,文章第⑥段提到“田假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劳动而设置的假期,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C.正确。

D.有误,文章第⑩段提到“但是这种招待不是没有条件,选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故选:C。 答案: (1)A (2)B (3)C

四、【家国人物】

11.(50分)走进课文,众多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有妇孺皆知的物理学家邓稼先;有锲而不舍做学问的闻一多;有机智勇敢的花木兰;有淳朴善良的长妈妈,大至国家杰出人才,小至生活中的亲人、朋友、陌生人,执着的理想,家国的情怀,都值得我们送上一朵小红花。 请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解答】 送你一朵小红花

成长路上,因为有你;生命中有你。送你一朵小红花,给予我生命,给予我爱。

感恩有你,我的妈妈,你总是早早起床。和着这扑鼻而来的香味,不忍心地把我叫醒,为我准备丰盛的早餐,夜晚时分,美梦时,你还在为一天留下的狼藉而埋头收拾。

感恩有你,我的妈妈,发现上课时间太迟,你总会专门开车送我上学,常常遇到堵车,这时你总会紧锁眉头。看到我平安下车走入校门后。每一次我独立乘车上学时,直到公交车离开你的视线。 感恩有你,我的妈妈,每天仔细地给我检查作业。由于有太多学

习压力的我有时还不断朝你发脾气。有时,你会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题思路,时刻激励着我、学习要细心。

感恩有你,我的妈妈,放弃了老家安稳的。回忆儿时的我总是不争气,时常惹你生气,无论严寒酷暑,呵护着我。你的爱在我的生命里穿梭。

亲爱的妈妈,我要感谢你的太多太多,我想报答你,我知道我要用我最诚实的心;用最赤诚的心;用最快乐的心,健康成长。有朝一日,我会陪你身边!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妈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