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观“小平小道”有感

观“小平小道”有感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观“小平小道”有感

“小平小道”地处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紧靠省会英雄城南昌,占地面积187.9亩,东至省庄到湾里公路,南至320国道,国、北至南昌陆军学院围墙。整个区域共分成\"小平小道\"纪念馆区、革命史迹浏览区、“小平铜像”、“小平车间”、“艰难岁月展厅”、“邓林摄影展厅”、“车辆陈列展厅”、“小平会场”、“休闲广场”等。

“小平小道”即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个集教育纪念、休闲为一体纪念性公园.

如果你有机会到南昌,那里的人们一定会滔滔不绝地向你介绍,我们这里不仅有“八一”起义纪念馆,不仅有精妙绝伦的滕王阁,还有一条非同寻常的“邓小平小道”。看一看,令你心潮起伏;走一走,让你脚步更牢。

这是一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一头连着新建县拖拉机配件修造厂,一头连着南昌步兵学校。从1969年10月到1973年2月,在这条长1.5公里的小道上,邓小平走了三年零四个月。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把这条小道称做“小平小道”。

你能想象得出吗?一个身居高位的中央领导,突然有一天,被“发配”到这样一个地方。每天早晨,都得顺着这条小道,到工厂去报到。

你能想象得出吗?一个65岁的老人,被安排在这家工厂里做钳工,天天都要在别人的监视之下,和钳子、扳手打交道。

你能想象得出吗?三年零四个月,也就是1200多天里,不知明天,难料未来,只能

老老实实的接受“劳动改造”。

所以说,这是一条特殊的小道,也是一条光荣的小道。小道记录了历史,承载了痛苦,积蓄了力量,见证了荣耀。不知道当年“复出”的消息传来,邓小平将要告别这条小道时,将是怎样一番心情?会不会留恋这条小道?该不该感谢这条小道?

1969年10月——1973年2月,邓小平同志下放在江西省南昌市郊劳动。他住在解放军某步校将军楼,每天,他和卓琳同志要步行六华里到工厂上班。工厂的干部、工人考虑到小平同志的安全、方便,在工厂的后墙开了一个小门,沿着田埂铺出一条通向他宿舍的小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小平小道”。

2002年5月1日,南昌市对外开放了“小平小道”,有小平会场,小平工作过的车间、小平用过的钳工台、小平生病就医乘坐的拖拉机,因为他尿频尿急,工人特地为他在车间门外修了一个厕所解急。

这次“红色之旅”并没有把它列入报道计划,但是,今天当我们离开南昌经过新建县时,“小平小道”的指示牌突然跃入了我们的视线,好像一代伟人正在召唤着,于是我们立即奔向“小平小道”。

刚到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门口,一首上世纪七十年代广为流传的《珊瑚颂》已经先声夺人,厂区的扩音喇叭里一首连着一首高唱着那个年代的革命歌曲,让我们一下子回到了当年———

1969年冬天,65岁的邓小平穿着蓝色咔叽布工作服来到了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一场“文化大革命”使他从国务院副总理变成了“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随后即被送到了江西省新建县望城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上。小平同志则乐观地干起了他年轻时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干过的钳工。

在朴实的工人们的眼里,小平同志就是一个好人。为此,工人们在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从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通往南昌步兵学校(现南昌陆军学院)的西面荒坡上开了一扇小门,有了一条狭窄的不足两尺宽的小路,这样,小平同志每天上下班就不用绕道走45分钟,只要20分钟就能从住宿的南昌步兵学校原校长楼走到新建厂。

这条蜿蜒曲折、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长约1.5公里,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小平同志每天都要从这条小路上走过,渐渐的,这条蜿蜒的小路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实,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小平小道”。

走在小平小道上,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涤,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小平小道,记录着一代伟人非常时期工作、生活和思考的足迹。

如今,新建厂把“小平小道”整个区域保存得很完整,不仅有小平小道、小平铜像、小平车间等,还相应增加了邓林摄影展、楹联展、永远的小平展厅等,成为一个集教育、纪念为一体的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条坎坷的小道上,小平同志走了三年多,有人说中国后来发生的许多事,就是从这条小道上延伸出来的。

踩着这条约1.5公里长的田埂小道,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夫妇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多的艰难岁月。走进“小平小道”,俨然走进了一段历史,红色的尖顶厂房,高大空旷的车间,灰色的宣传标语,都依稀保持着当年的原貌,既熟悉又新奇。小平同志

在这里与工人们一同劳动、一同学习,下班回家劈柴做饭洗衣干家务。身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忍受全家失散、孩子致残的精神压制,被贬至这样的艰苦环境从事体力劳动,需要何等的毅力。他身处逆境、蒙怨受屈,却胸怀大局、矢志不渝,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名60多岁老人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小平小道”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了1971年小平同志写给毛泽东的一封信:“我个人没有什么要求,只希望有一天还能为党做点工作,当然是做一点技术性质的工作。

我的身体还好,还可以做几年工作再退休……”----人都有欲望,小平同志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欲望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就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站在小平同志塑像前,凭吊一代伟人:小平同志一生传奇,三次起伏,最终冲破各种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困难挫折,为中国设计出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并成功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之路。如今,一代伟人已离我们而去,但邓小平的名字已响誉全球,与他为中国人民创造的富裕生活一起,他挫折面前不屈不挠、逆境之中坚定信心、相信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笔伟大而宝贵的财富,让后人取之不尽、受之不竭。

如果将中国的复新之路比作黎明的到来,那么邓小平便是那黑暗中破晓处最先出现的一道光:毛主席的建国,邓小平的富国,胡锦涛的强国,三者有机结合,如同阶梯,而这段阶梯是每个中华儿女值得骄傲的历史所凝成的。很庆幸,有机会重走伟人之路,去体会“小平小道”蕴含的厚重——在这里,有一位老人将春天的故事读到了每个人的心中。

最先了解邓小平,是因为一句话: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为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当大多数的人仅看重自己利益时,他们却把大多数人的利益记在心中。一句“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读来让人热泪盈眶,心中分明燃起一份钦佩,邓小平真正用自己的一生印证着他的诺言。

现在,来到“小平小道”,看到院落,树石,我仿佛跨越时间的迷雾,走入旧世纪,走入1969年10 月的那一天,65岁的邓小平因刘少奇事件牵连:一个在建国时立下赫赫战功的老人,竟扣上了“走资派第二分子”的帽子,全家均被下放到了江西省新建县,下放到了邓小平人生的最低谷。这个历经了两起两落的老人,再承载一次迫害,他是用怎样的毅力抗住的。他是65岁啊!65岁,一个本可以有儿孙绕膝的年龄,一个“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年龄.......

或许邓小平的乐观是我不能也无法想象的。走进“小平小道”纪念馆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平一家的塑像——快乐而痛苦的他们,把爱化为种子,让生活充满活力。塑像的后面是一张被放大的报纸,上面进到:“三个加起来超过200岁的老人相互扶持,生活。”——一句话抑或仅仅是眼前的几个字,但这几个字的后面却可以窥见更多的心酸:伟人也是人,他们也有家,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咸,因为邓小平缘故,他们一家均受到迫害。但他们相互帮持,用家的温柔,捂热小平的心。或许除了对国的爱,对家的爱才真正是使小平忍受一切不公的原因吧!

再进去,便是对小平生平的简介,少年时的邓小平,从四川老家出发,立志报效祖国。从他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他的一生便注定非凡无比。接下来是小平生活起居的展示,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小平睡过的床,床上的两个环子,让我想象一个年过花甲的老者,坚持锻炼体魄的执着。小小的床,空荡荡的环,或许在述说主人已逝的悲凉,但小平的魂还在。邓小平的执着让我动容。让我感动的还有那一面书墙,从《马哲》到《三国演义》,老人在书海徜徉,在理论中探索。正是通过这些,他提出了“改革开放”,他提出了“一国两制”,他有了自己的理论信仰。

邓小平爷爷以高龄的年成为国家的设计师,他带领人民打开国门,去看世界的脚步,他用他神奇的手打开了民族复兴的大门,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表达着他对于这个国家的深

情,对于人民的热爱,在他的言语里我们看到了他的睿智,也看到了质朴。他是第一位,人们在国庆典礼上用写着“小平你好”的横幅招呼的领导人,人们亲切的将其当家人一样的称呼,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伟人,又或是被神化的领导人,他将自己定位为人民的儿子,并深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与人民。

继续走着,猛然间看到一句话“林彪不死,天理难容”,惊讶于邓小平的忧国心和豪放感,即使遭到贬谪下放,他的心依旧装了整个民族。他没对祖国失望,也没对自己灰心。终于,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用自己的坚持,谱出了“三起三落”的政治神话。

出了展览馆,便走进了车间,望着保存完好的工作台,我不禁有感而发,然而,兴奋劲一过,我又感到一份重压。世人总看到邓小平的顽强,想到他的智慧,他的达观,但却鲜有人能真正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个有志难伸的老人是怎样度过这三年的。

参观完后,独自漫步在小平广场,几棵银杏树枯瘦而挺立,泛黄的叶子眷恋着枯枝,有风扬起,拂过面颊。阳光暖暖的,让心里充实。当再次回望周围的一切时,竟感动的久久难以言语。原来邓小平的伟大与坚强不是书本上的几章《邓小平理论》能够涵盖的,只有感知小平生活的气息,才可真正体会他的伟大。

小平小道,中国腾飞的地方,心灵洗礼之处。感知伟人情怀,我不虚此行。

伟人在如此逆境之中都能突出重围建设我们社会主义伟大祖国,更何况我们现在已经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在伟人的塑像下留影时我就在想今天我们走了伟人曾经走过千遍的道路,明天我们能否创下伟人那不朽的丰功伟业呢?今也天我们走的是伟人为我们设计的康庄大道,明天我们能否走在自己设计奋斗的共产主义大道呢?种种疑问也使我树立了更大的信念:今天我走伟人的道路有感,明天就让别人走我的道路

有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