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结课作业
姓名:吴华锋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0812104372
气候影响文明发展
气候,一直是在变动着的。从远古史前时代,人类尚未出现以前就不断在影响着地球上万千的生命。基本上从大的时间尺度来看,或是从小的时间轴线来说,都对地史上的生物演化或是地貌演进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进入人类的历史时期之后,气候同样也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也逐渐出现人为影响区域气候的因子。本篇文章将试着阐述气候所对人类历史影响的情形,以及人类历史所对于气候的回馈影响。
商代,这是一个比现今湿润的时期,华北地区甚至延伸至中亚地区,都有为数众多的森林与草原,因此在这整片亚洲腹地当中上演着许多文明兴起而竞逐的历史舞台。但随着气候逐渐的干燥化,加上人们对于森林的大肆开采也助长了一部分土地的干燥化,森林面积的减少等。地貌到了战国时代之间开始出现颇大的变化。孟子有句话说:“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这段话反映了当时人们滥采山林的情形。诸国交相征战,物资需求极度迫切,
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更大,于是在商代时期牛、羊、象等禽畜在大地中游走的情形基本上在战国时期已很难见到了。不过若从温度方面来看,从战国时代一直到西汉文景之治的时期,气候却是处在相对平和的温暖期。在这段气候稳定的时期,中国逐渐走出动乱的战国时代而进入到和平繁荣的汉代。当西汉进入到武帝与昭宣之治时期,进入到汉代文武最鼎盛的阶段。无独有偶的,此时所对应的气候正是非常稳定的时期。然而之后的气候就开始出现波动了。进入小冰期的西汉,气候不再对农耕社会有利,生产力的普遍下降,加上王朝继任者决策上的诸般问题,汉朝逐渐衰落。到了新莽时代,旱灾频仍,这又是乱世的开始。东汉一朝的气候基本上虽较新莽时代有所缓和,但气候的整体背景并不若西汉时期稳定。然而这一时期历史上仍然出现光武、明章与和帝时期的拓展,可说虽在逆境但仍有发展的时期。可见决策者的治理仍然是很具份量的。但这样的制衡关系到了东汉晚期,逐渐失了调,于是黄巾的动乱导致东汉的崩毁。
世纪时期,气候史上曾出现一个大暖期,当时八水绕长安,加上隋唐执政者自七世纪至八世纪以来的努力,因此缔造了盛世大唐的富庶景象。但即便是如此,唐高宗时期,长安城也因为气候的变动而出现过水患,而综观唐朝一整个朝代,长安城也曾发生过一些的气候灾变,但唐朝依然屹立,不过随着唐朝内政的日益败坏,唐朝的政体也逐渐挡不住天灾的影响。尤其气候异常所带来的饥荒和瘟疫,就像摧枯拉朽一般导致了黄巢之乱的产生,最终导致907年唐朝的土崩瓦解,这点与东汉终结于黄巾之乱有些类似。唐亡后,气候的乱象并未有所减缓,大约在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至南宋光宗邵熙三年(公元1192年),约二百多年的期间,中国正式进入新一阶段的小冰期。当时气候恶劣,甚至江淮乃至太湖一带也常有冰雪覆盖的情形。粮食生产力的下降,对宋朝力图恢复民生乃至军事上的活动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前一段讲到了东汉时代与气候对抗的情形,而终宋一代,人民与气候相抗的情形更为明显。西北的日趋寒冷干燥导致西夏人为了争夺适于耕种的土地而不断入侵,宋朝在面对边患与本身内部的粮食问题上也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式,自范仲淹到王安石时代变法的产生与对内政的调整都与这大时代的背景有着相互牵动的关系。宋代
是一个商业发展异常兴盛的时期,这与明代中后期沿海商业发展蓬勃有部分相像的情形,因为当本地物产不足的时候,便需要依靠贸易的流通以获取更多的原物料、粮食等商品。我们知道,明朝中后期江苏、闽、粤等地的海上贸易活动十分的频繁,但商业频繁的背后却是许多农地一再歉收,而农民无可耕养,甚至变成流民的情形。明代中后期,正是气候急剧干冷的时期,接连发生的数次旱灾动摇了明代的农业生产。更可怕的是,旱灾往往不只是旱灾而已,历年来蝗害、其它病虫害与瘟疫等也都是伴随着旱灾一起出现的,虽然不见得同年,但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翻开明朝的历史,万历、天启、崇祯年间皆曾出现过严重的蝗害。在这样子环境变动恶劣的情形下,执政者的每一步都牵动全身。在沿海地区,民众缺乏物资尚可透过航海贸易来补充所需。但是在华北内陆,一些缺乏商业活动支持的区域,农业歉收所带来的长年饥荒可就没有调控的力量了。于是变乱的发生就只等待是否有导火线了。
近代以来,自工业革命乃至生产技术不断格新的人类,开始有着许许多多的污染物进入到大气当中。人类对于森林、土壤等自然资源的开发也日益积极,许多产业过度开发的结果,所造成的对于气候回馈性的影响开始慢慢出现。自上个世纪中后叶(二十世纪)所发现的臭氧层破洞(导因于氟氯烷等化学物质所对臭氧层的破坏)、人为性温室效应(导因于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废气所对日光长波辐射的吸收)、城市热岛效应(肇因于空气污染与城市建筑构造等因素)等,时至今日,气候变迁已深入影响到暴雨频率、雪灾、风灾等人类的生活,甚至连粮食的生产也开始受到这些复杂因素的影响。今日的气候变迁,其威力不可而知,但在现今污染日益复杂与环境破坏十分严重的脆弱背景下,我们是绝不可轻忽这些变化的。根据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冰川的融化速度仅仅在2006到2007年度其速度就增加了1倍,而若比较2007年的数字,则是从1980年到1999年期间平均数字的5倍。而根据世界冰川监测机构(WGMS)等机构的研究报告则认为指出,目前气候变迁的情形若继续加重,有可能会直接冲击冰川的环境。而冰川正是攸关全球农业生产体系中最需要的水源环境。类似喀喇昆仑山、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
山等山区,在其冬季降雪与冰川所蓄存的大量水源,年复一年于春季和初夏融解一部分,作为许多冰川周边地区的灌溉用水,以及诸如长江、黄河等大河的源头水源。如果冰川消解过快,或者冬末降雪变成了雨水,那么很有可能到了生长季,许多农田便没有足够的水源了。而一些大河的河床甚至可能干枯。其它如雨季、雪季的异常分布,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洪害问题,这些也是未来十分重要的议题。当气候变化的关键证据陆续出炉之后,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气候变迁”已不再只是纸上谈兵的学术名词。而是人们应该去重视的生活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