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上被误解的十大诗句之袁州冬雪创作
朱门酒肉臭 杜甫诗\"朱门酒肉臭\"的\"臭\"一般人都懂得为\"腐烂发臭\",其实这个\"臭\"就是\"香\",xiu臭,在古代是发出香味的意思.
贫贱夫妻百事哀 误解:生活贫贱的夫妻,事事不称心. 元稹悼亡诗《遣悲怀》有三首,都为名篇.其一:\"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困生活固然有诸多不顺心,然而,从诗中所说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几件事,可以看出诗人重在叙衷肠而不是说道理.夫妻死他人所不免,但回想当年贫贱相守,而今伊人已逝,真可谓一事一楚切,百事皆哀感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 误解:横眉冷对敌人的指责与攻击.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似乎,\"千夫\"应该懂得为\"敌人\". 其实这里的\"千夫\"应该懂得为\"群众\".《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里的\"千人\"就是\"群众\"的意思.别的,从词性方面来讲,\"千夫指\"对\"孺子牛\",才干使对联显得工整,这是一首七律,鲁迅应该不会犯这个小错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这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尤适用于现在的反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被人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极具跳跃性,因此,很多读者未能体会作者独具的匠心.著名的诗评家沈德潜认为\"诗中互文\",即词句可翻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这种诠释很有见地,但仅仅停留于词语的表层意思.事实上,\"明月\"和\"关\"是描述边塞生活的乐府诗里罕见的词语,在这两个词语前加上\"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顿使诗歌显得新鲜奇妙.这样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以外,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油然而现;而且\"人未还\"的\"
人\"所指也不但仅指当时的人们了,而是指自秦汉以下世世代代的人.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诗的下联\"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失吞吴\",不是指诸葛亮生前没有把吴国吞掉,其实按当时的汗青状况,\"遗恨失吞吴\"真正的意思是指的是诸葛亮没有能阻止刘备防御东吴,以至于打破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白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的意思.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一段专门写李白的醉态.听说,唐玄宗想召见诗仙,李白仍然坚持一副很牛气的高人气派.所谓\"不上船\",并不是不登龙舟,而是关闭衣襟,连扣子都不系.《康熙字典》里明白记载:\"衣领曰船\",\"或言衣襟为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屋漏,不是屋子漏雨,而是一个方位名词——屋西北角. 杜甫诗《茅舍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其中\"屋漏\"二字历来被诠释为屋子漏雨.\"屋漏\"其实是一个名词,它是屋内西北角的特定称号.《辞源》修订本\"屋漏\"条的第一个义项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设床在屋的北窗旁,因西北角上开有天窗,日光由此照射入室,故称屋漏.\"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所谓\"红酥手\"可作红润的手指,还可诠释为一种点心. 陆游著名的词作《钗头凤》,写给表妹唐婉.词中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是个使人陶醉的字眼儿.陆游用\"红酥\"来形容肤色,便寓有爱怜之意.还有一说是点心,\"红酥手、黄滕酒\"等,都是桌上的饮品糕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不是云霞的意思,而是指\"零碎的飞蛾\". 要懂得这句话的意义,当时当地的风物不成不晓.对此,宋代吴曾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当七八月间,皆纷纷堕于江中,不究自所来,江鱼每食之,土人谓之霞,故勃取以配鹜耳.\"由此看来,\"霞\"不是云霞,而是一种飞蛾.别的,\"落霞\"之\"落\"其实不是\"飘落\"的意思,\"落\"在句中与\"孤\"相对,意思当相同或相近,是\"散落、零碎\"之义.而最近从日本的藏原本看,孤鹜的\"鹜\"是\"雾\",是由于读音相同而被误写的. 依据日藏唐本,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中,能够是\"孤雾\"而不是\"孤鹜\".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来动物\"孤鹜\"一词,不那末对仗.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惟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雾、鹜音近,正伪难分.日藏古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诗序》面世缺乏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