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作用根据其动力能的来源和作用的主要部位,分为以下两人类: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即以地球内部能为能源而产生的地质作用,主要在地下深处进行,并可波及地表。内力地质作用包括:
构造运动 是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石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 因构造运动等使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 岩浆是在地下深处,主要由硅酸盐组成伪高温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火山);岩浆的形成、运动直至冷凝固钻成为岩石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因内力使温度、压力、化学成分等条件改变,地壳中的岩石籽发生变化(不包括风化作用),转化为新的岩石,这种转化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 、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以外部能为主要能源并在地表或地奉附近进行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作用。几乎所有外力作用均有重力能参加,并起着重要作用。这些重力能主要为外部能转换成的位能。外力作用的实质是各种形式的水、大气和生物以外部能为能源,改造雕塑地壳(主要是地壳表面)的过程。外力作用的主要类型有:
风化作用 岩石受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以及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原地被破坏、
分解,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逐渐碎裂,转变为碎石、砂和泥等。
剥蚀作用 地面流水、地下水、风、冰川、湖泊、海洋等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
岩石、土壤等的破坏过程,统称为剥蚀作用。剥蚀产物一般不再停留原地。
沉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所因条件变化而发生沉淀、堆积,统称沉积作用
沉积成岩作用 沉积物逐层堆积,下面的沉积物被长期压固、脱水、胶结而变成坚硬岩石的过程,叫做沉积成岩作用。 ’
下坡运动 地表的松散堆积物或基岩在重力作用下崩落或沿斜坡下移,称为下坡运动。
上述各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尽管能源、作用部位不同,但在促使地壳演化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不断地改造地壳,并使地表产生大陆、海洋、山脉、乎原等:巨型地形起伏。外力作用则是进一步加工塑造,起着削低高地、填平低洼的作用,力求使地表夷丰。地壳就是这样地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矿物:是天然形成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
按照研究的内容和性质,地质学进一步建立和划分为许多分支学科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及其转化关系方面的有: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2.研究地壳运动和形变方面的有: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大地构造学等。3.研究地壳演变历史方面的有: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第四纪地质学等。如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力学、数学地质学、行星地质学等。古生物学实验岩石学、遥感地质学等近年来有很大发展,在地质学中的重要性日益明显。此外,还有一些综合性分支学科,如区域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动力地球学、板块构造学等。
主要板块和板块边界类型
欧亚板块 印度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作为板块边界的地壳活动带不外乎洋脊、海沟和转换断层,三者必具其一。洋脊是板块离散增生的部位,为离散板块边界,海沟是板块碰撞带,是板块汇聚消亡的部位,为汇聚板块边界或消亡带;转换断层有时泛称走向滑移断层。此外大陆板块的碰撞带与海沟有明显的区别,称为地缝合线。 地震成因类型
地震主要是由板块活动特别是板块边缘带的活动造成的。无论是张性的洋脊、扭性的转换断层以及力学复杂多变的俯冲带,在他们形成之时或形成之后,当所积累的大量能量足以使岩石产生破裂和位移时,从而使所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并以地震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地震。这中由构造运动引起所产生的地震为构造地震;世界上有90%的地震属于这种。在岩浆活动运移到地表而形成火山喷发之前,也常发生地震,多数属于浅源而少数中源地震,影响范围不大,叫做火山地震。有7%属于这种。此外在溶洞发育地区,由于溶洞塌陷引起的小规模地震,叫做陷落地震。 变质作用: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在风化带和胶结带以下一定的深度内,由于内力的影响,物化条件发生变化,原有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了变化,转化再造为新的岩石,这种转化再造叫作。主要方式(重结晶作用 重组合作用 交代作用), 主要类型:
1区域变质作用:泛指大面积发生变质作用,其所形成的岩石通常达几万平方公里以上,有时呈狭长带分布,长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宽数十至数百公里。从矿物组合来看,这一作用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变化范围很宽,因地而已,可以是低温高压,也可是高温高压。它以形成片岩和片麻岩等具有片里构造的岩石为其特征。
变质岩的片里有的受区域构造控制,于层理无关;有的则与原岩层理基本一致,可能是继承重结晶的结果,形成机理复杂。单纯的区域变质为封闭系统,变质前后化学成分基本不变,一般按原岩化学成分形成相应的不同岩石。
2混合岩化作用:在许多区域变质地区,都可发现一套特殊的、逐渐向花岗岩过渡的岩石,并经常达到很大规模,就是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混合岩。表现为变质岩中出现一系列新生的长石和石英,使其长英质成分含量增多,最终构成与花岗岩成分相当的岩石。新生的长英质称‘脉体’,可称团状、脉状、眼球、迷雾状; 3接触变质作用:指在岩浆岩体接触带附件发生的变质作用,通常规模不大,变质带宽自数米到1km以上,主要是围岩受岩浆散发的热量挥发分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一般是在侵入体特别是酸性侵入体附件比较发育。因为中酸性岩浆挥发分含量高,挥发分散发及其传播的热量有利于围岩发生重结晶作用。这一变质作用一般形成深度较浅,通常不超过几公里,所以压力也较低,条件可以是低压低温或高温低压。
4气-液变质作用:泛指化学性质比较活跃的气液体对岩石发生以交代为主的作用,形成各种蚀变岩石。这些流体通常以H20主要成分,高温呈气态,低温为液态,成为热液,因为汽水热液温度较高,富含挥发分,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可产生剧烈的交代作用。热液可是岩浆分异析出来的水;也可以是变质混合岩化过程,原岩析出来的水和来自深部的流体;还可以是地热增温形成的高温地下水。低压低温高温条件。
5破裂变质作用:岩石在构造运动的强烈应力作用下破碎,变形甚至重结晶变化等称为破裂变质作用,岩石以机械破碎为主,岩石重结晶不明显。
相对地质年代:地质时间系统最初是根据岩石的相对新老关系、即形成的先后顺序
建立起来的,它只表示顺序,不表示各个时代单位的长短。
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和喷出岩等成层产出的岩石,其原始产状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沉积物质和喷发物质层层迭置,较早者一定在下面,较新的一定在上面。即使以后受到构造运动影响,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只要二者未分开未倒装,上面的岩层一定比下面的新。
2生物群世系统:根据化石是否相同来对比不同地区是否属于同一时代,是确定沉积岩年代的主要方法,根据进化论和大量的化石资料,生物进化总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的,因此利用一些演化较快,存在时间短,分布广泛,特征明显的生物化石或化石组合,作为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每一地质年代以某中标准化石和化石组合作为标志。
3地质体和地质界面的相互关系:这一原理主要适用于岩浆岩,一种岩浆穿插、贯入另一种岩石,则显然北穿插的岩石形成较早,岩浆岩的围岩在接触带附近通常有受烤培、变质等现象,也表明围岩形成在先。
地层接触关系:新老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的综合表现,分为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整合是新老地层之间未发生沉积间断,产状基本保持相互平行。说明在新老地层形成之际,基本保持地壳稳定的沉积环境,经历着以下降为主的构造运动,即使有上升运动,也未能使沉积洼地上升到水面以上遭受风化、剥蚀,一直在沉积。平行不整合:新老地层之间存在一个区域性沉积间断,造成地层、古生物方面明显缺失,但新老地层大致平行。新地层底部常有来源于下部地层的底砾岩。角度不整合:新老地层之间存在一个区域性长期沉积间断,而且新老地层产状明显不同,成角度接触。新地层底部常有来源于下部地层的底砾岩。最主要的标志是同一新地层覆盖在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之上,两者之间存在着风化剥蚀面和地层、古生
物的缺失。
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中天然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内部含有少量的固体和气体物质,凝固后可行成各种岩浆岩和有关矿产。
软流圈地幔:是上地幔中的一个层圈,其深度为60-400公里左右,顶界距莫霍面较近。震波穿过莫霍面后波速突然增高,但到了60-400公里深度又有下降,在100-150公里处下降最多,然后逐渐上升,这一低速带就叫软流圈。
大陆架:围绕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其表面平坦,平均坡角7′,靠近大陆部分坡角稍大12.4
海沟:是陆壳和洋壳板块间边缘上存在的一种巨型断层,在地貌上表现为一条狭而长的槽地。
转换断层:洋脊和海沟经常被一系列垂直或斜交于它们的断层切断,使人们沿洋脊
和海沟追踪时,发现他们经常消失不见,而转换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走向——滑移断层。
裂谷:由张性断裂塌陷而形成的大型地堑,可深切岩石圈进一步发展成为大洋洋脊。 倾向滑移断层:即沿断层面作上下滑动的断层,当上盘沿着倾向作相对向下滑动时,
叫做正断层,倾角一般较大;当上盘沿着倾向作相对向上滑动时,为逆断层。其中断层面倾角小于45的,为逆掩断层。
斜滑断层:是一类即不平行于断层面走向,也不平行于倾向的断层,而系于之斜交
方向滑动,属于正-平推或逆-平推性质的复合性断层。
迭瓦式构造:许多大致平行的断层,倾向一致,老岩层依次冲覆盖在新岩层之上,
状似迭瓦。它常同剧烈褶皱伴生,断层走向于褶皱枢纽平行。 阶梯状断层:许多大致平行的正断层,倾向一致,断块呈阶梯状排列。
地堑和地垒:常由两条或多条正断层组成,相邻正断层倾向相向,中间断块下降,
形成地堑;相邻正断层倾向相背,中间断块相对上升,形成地垒。 节理:岩石受力达到破裂强度后,被断裂分开,位置未发生显著移动。
褶皱:层状岩石弯曲,可以是很宽阔的和缓波状起伏,延展可达几百公里,也可以
是窄而紧密的,只有一块手表本那么大或更小些,不管它们的体积大小和弯曲程度形态如何,只要岩石表现为连续的弯曲,就叫褶皱。枢纽:轴面同岩层面的交线,也就是褶皱的任一层面上弯曲最大的连线。把褶皱分成大致对称的两部分的平分面叫轴面,(直立、倾斜、平直、弯曲),褶皱靠近轴部的中心部分,叫做核;远离轴面两侧部分叫做翼,轴面同岩层面的交线,也就是褶皱任一层面上最大的弯曲点连线叫做枢纽。(直线、曲线、水平、倾伏表示褶皱的延长方向和起伏情况)。
背斜:岩层向上供起的拱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
呈对称出现,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槽形褶皱,经风化、剥蚀后,露出地面的地层,分别向两侧
呈对称出现,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
湖泊:它是由贮水洼地(湖盆)和水体两部分所组成的陆地上的较大集水洼地。里
海,贝加尔湖
沼泽:是大陆上被水充分湿润的、其上面生长有大量嗜湿性植物、并有有机质和泥
炭堆积的地段。沼泽主要分布在湿润性气候区,不论寒带、温带和热带都可产生。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新生代 第四纪 0.65 显生宙 中生代 第三纪 白垩纪 侏罗纪 2.3 三叠纪 二叠纪 晚古生代 石炭纪 4 泥盆纪 古生代 志留纪 早古生代 奥陶纪 6 寒武纪 晚元古代 震旦纪 10 隐元古代 中原古代 生宙 太古代 早元古代 18 27 38 位于康拉德面以上,康拉德面不是全球性的,上地不连续。上地壳平均密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33km(陆地)7km地(深海)厚度大壳 致为地球的1/400,为地球表层的一薄壳 下地壳 度为2.67g/cm,Vp为(花5.6-6.0,在大陆地表所岗岩见岩石以花岗岩为主,层) 所有岩石平均成分与花岗岩大致相同因此称花岗岩层,海洋基本缺失。位于康拉德面以下,平均密度为2.9g/cm,Vp为6.8左右,在海底直接出露,主要为玄武岩等基性岩,因此叫玄武岩层。莫霍壳)Vp在其上≤7.6在其下≥8.0 面 上地位于莫霍面以幔 地下,故腾堡面以,幔 深度33km(陆地)11km(海洋,4km海水,7km地密度≥3.3,平均为3.5,顶部Vp为8.0,物质成分基本相当与超基性岩 幔 上平均密度为5.1,气化学V82.3%,M67.8%, 有本质区别 下地成分仍然相当于镁铁的硅酸盐矿物与上地幔没透明矿物:石英、长石(K Na Ca)古云母 角闪石(方解石)K[AlSi3O8] 滕Na[AlSi3O8]
Ca[AlSi3O8] CaSO42H2O石膏 不透明:黄铁矿 FeS2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
黄土:是一种灰黄、综黄色粉砂
质为主,富含碳酸盐,有大空隙和垂直节理、无层
理、原生堆积未受次生扰动的土状沉积物。
冰蚀谷:山谷冰川的剥蚀作用可将谷底刨深,并将谷的两侧挫磨开阔加宽,由于固体水流不易拐弯,在碰到突出的山嘴时将其挫磨,可把山嘴消齐,形成直而宽、深而陡、横剖面呈‘U’形的冰蚀谷。 冲积物特点: 1分选性好 2磨圆度高 3层理清楚
冰碛物特点:以机械碎屑物为主,无分选,无层理,大小混杂,大直直径几米的石块,小到粘土;碎屑颗粒具棱角,有的砾石表面有磨光面和冰擦痕面,有的表面有压坑和呈灯盏、马鞍形的砾石等。
大陆冰川:大面积覆盖在陆地上且厚度达千米以上的冰流,中央厚,向四周变薄,
地密度为9.7-过渡核 13,V16.2%层 M31.5% 内核 S波出现,为固态 堡面 古滕堡面以下直外核 至地心,为地核,所以外核为液态 深度均一,为2898km,在古滕堡面以上Vp为13.23,其一下为8.1 Vp8.1,S波不能穿过,呈盾形,常称未冰盖。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和极地的大陆和岛上。
冰川:在陆地上由积雪转变而成的,具有一定规模,长期存在能自行流动的冰体。 沉积构造的类型: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重要的构造,是在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是一种成层构造,是不同特点的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交替出现的现象,如成分的变化、颗粒大小的变化,颜色的更替,砾石定向排列等,按其成因特点的不同,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层面构造:是各种地质外营力在不同情况下留下的痕迹,如波痕、雨痕、雹印、流痕、泥裂、足印等。层内构造如缝合线、结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