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氏被青辜_¨l 试论傣剧的传承与发展 一龚碧林(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亡 族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戏剧艺术表现形式的剧种。 傣剧最早产生于清代嘉庆、道光 年间(1796~1821年),距今已有200多年 的历史。傣剧最初以唱佛经故事和傣族 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以有人物情 行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时至今日,经 过几代热衷于傣剧的艺人和广大傣剧工 作者的苦心锤炼、不断创新,傣剧发展 至今已成为有较为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 |,,\J部分,是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华 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亲和力、凝聚 力的载体,是一种文化财富;民族艺术的魅 演体系的中国少数民族剧种,具有浓烈 的民族特色,被列为世界非物质遗产保 护项目。 力在于它能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 特色。 节的傣族歌舞为主要表演形式,后来吸 收皮影戏、滇剧的艺术元素,逐步形成 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 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剧班。 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 10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剧戏班,建造 戏曲属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中 所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主 要包括了故事与情节、人物与角色、音 乐与唱腔、服装与道具、舞美与灯光等 多门类艺术表现形式。其音乐、舞蹈、 文学、诗歌、美术、武术、杂技、舞美 等各方面都具有浓烈的民族民间传统文 ■傣剧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与现状 近200年问,傣剧的发展历经兴衰。 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祖周大地,也 给傣族人民带来了福音。经济得到了发 展,生活得到了改善,现代化信息交流 迅速,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 戏楼。随后,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 问,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团队。新 中国成立后,傣剧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时 期,有了新的发展。随后几年间,各地 专业剧团逐一成立,并对傣剧剧目、唱 化特征。作为我国传统戏剧种类中为数 不多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的傣剧是德宏 世居少数民族中仅有的、具有较完整的 腔、音乐表演、舞台美术等各个门类进 流,现在的目瑙纵歌在内容上也在发生 着变化,突出的表现有舞蹈队伍只要按 照队形跟进就可以,路线的单双行已经 不再清楚的区分。白天的目瑙纵歌,也 可以举刀进入舞场,不再分战争或者非 战争的舞蹈,以成为大型的民族狂欢活 动。刀舞作为景颇族的传统舞蹈在目瑙 纵歌里,已经成为这种民俗仪式的一个 组成部分,已经丧失了它原本的意义。 的体现。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后,与 其他民族文化相互渗透,演变成今天大 参考文献: 1.祁德川.景颇支系语言研究[M].芒市: 德宏民族出版社,2001 型的民族节日。歌舞表演是民族节日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歌舞表演的形式 表现其民族文化特征。如今目瑙纵歌已 2.景颇族简史编写组.景颇族简史『M】.昆 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3.马志萍.景颇族目瑙纵歌节的历史发展 与文化形态变迁IJJ_民族文化论坛,2008 (2) 演变为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活动, 并成为不可或缺的旅游产品。一个地区 发展旅游业,民族歌舞表演是不可缺少 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品牌,是旅游者所青 睐的旅游对象。旅游活动可以促进民族 舞蹈文化的保护,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好 了又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二者相辅 4.王伟章.从先羌燧火打牌目瑙纵歌—— 上古鸟图腾崇拜探秘Ⅲ.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哲版),2006(4) ■结语 5..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目瑙纵歌”是将各种景颇族文化 符号按一定程序组织起来的民族文化活 相成,共生互动。文化永远在动态中传 承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文化 6.(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 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1987 7.张晓萍.民族旅游仪式展演及其市场化 动,它所包容的形态各异的习俗,通过 将呈现不同的发展,但是其核心和精髓 是永恒的。“目瑙纵歌”的发展就是景 祭祀、歌舞等形式传递出景颇族的文化 内涵。目瑙纵歌作为景颇族的传统文化, 承载了景颇族的历史、宗教、习俗、礼 运作的思考——以云南德宏景颇族目瑙纵歌 节为例【JJ.旅游研究,2007(3) 颇族文化在当代社会文化、文明发展传 承中,联系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法等为一体,是景颇族的综合文化形态 一氏被告枣2014.3 ¨__ 青辜■■ 随着经济的发展,观代化信息技术的进 一步推广,傣剧也有了新的发展。傣剧 《南两拉》《刀安f_》的上演,傣剧水平 得到全方位提丌,将傣剧推上一个新的 据点,引起中外媒体和, ‘大人民群众的 广泛关注。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项目的傣剧,在全球化、现代化促 进各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加强民族传统 文化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 护面临巨大挑战的今天,傣剧的发展与 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傣剧生存空间逐渐萎缩,濒临消 亡的危险 生存环境是所有民族及其传统文化 产生、形成和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生 存环境方式改变必然带来传统文化的变 化和消失。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傣 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 间逐渐萎缩。随着现代文明、城市文明 和流行文化的大举进攻,新一代的人们 思想和审美观念、婚嫁丧葬习俗、传统 节日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 对歌唱戏的乡土文艺表演形式日益淡化。 当地能够演唱和欣赏傣剧传统艺术的人 群大多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新一代 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欣赏传统傣剧,更 不会演唱和表演传统傣剧艺术,当然就 不会喜欢和热爱傣剧艺术。因而,傣剧 面临着严重的生存环境危机,必须引起 我们足够的重视。我们对传统傣剧进行 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使新一代年轻人群 逐渐了解傣剧,喜欢和热爱傣剧艺术, 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2.后续力量薄弱,传承人才严重匮 乏 傣剧的根基在农村,在老一辈群众 中基础深厚。现如今的年轻人受现代娱 乐形式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在吸收多元 化文化的同时忽视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本民族的文化在逐步被同化、被削弱。 喜欢傣剧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更多的偏 向于流行音乐,给专业剧团演员的选拔 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是演员难寻,男 女主角难寻好苗。二是剧团中的演员大 多源自各个村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音乐专业知识薄弱,年轻演员缺乏专业 化、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传、帮、 带水平有限,傣剧的学习也受到了一定 的局限。其三,编剧人才缺乏,大部分 的剧目都是从傣族叙事长诗和民间传说 故事改编而来,剧目老化,题材风格单 一。傣剧编剧有其特殊性,要求既要懂 傣语、懂傣文,又要有一定的汉语功底, 还要热爱艺术、了解艺术。但目前专业 团体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吸引这样的人才, 即便培养出这类型的人才,也难留住。 3.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傣剧的传承 与发展 对于傣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必 须要有足够的经费来源和保障,然而现 在面临相关经费的严重不足,从而制约 了傣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傣剧属 于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 遗产,不能依靠市场来获得经费的来源 和收入,必须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投 入。傣剧属于云南西部少数民族特有的 剧种,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相对比较 落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经费来源 相对短缺,因而对于傣剧的保护、传承 和发展就常常捉襟见肘,导致许多工作 无法做到位或开展。傣剧曾经是云南西 部边疆傣族和与之杂居的德昂族、阿昌 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傣剧的传 承和发展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其传承 和发展必须以广大的村寨为其根基。剧 团的演出在云南德宏无处不受欢迎,一 年几十场演出都无法满足群众观看傣剧 表演的渴望。因此,送戏下乡就成为傣 剧传承与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下乡 演出经费成了一块拦路石,作为公益性 文化事业单位,剧团下乡演出不收取演 出费,剧团公共支出只有办公人头费。 因而,下乡演出的产生的一些费用就需 要各村寨买单,这些费用并不是每个村 寨都能完全承担的。演出少,容易导致 剧团设备闲置和人才浪费,在一定程度 上打击了演员排练的积极性。这块“拦 路石”无形当中或多或少阻碍了送戏下 乡的步伐。 ■傣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 民族的灵魂,是其存在的根基,足一个 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 源泉,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 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姿 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烘托H{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作为众多民族民间非物质文 化遗产之一的傣剧是傣族文化长期积淀 的艺术结晶,傣剧蕴含着傣族人民特有 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想象力、精神 价值,体现着傣族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 力以及独特生产生活方式,是傣族人民 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颗明珠。 保护、传承、发展傣剧,是弘扬傣族优 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繁荣 的一个重要举措。 傣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其存 在建立于本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上, 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形象、声音和 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 使这一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正是由于这 一独特的代代相传的方式,促使傣剧不 断得到创新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 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能力,但是这一 “活”的特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 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非物质文化 遗产种类数量消亡速度加快,一些依靠 口传心授为传承方式的文化遗产正在不 断消失,很多传统艺术濒临消亡。这是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一个 总体状况。因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傣剧在其传承方面具有很大的脆弱性。 尤其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 全球化的冲击,人类生活节奏加快,生 活模式的改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却没 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更谈不上提升,甚 至出现了传承人老龄化,后继乏人的现 象,使得傣剧在其传承上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严峻考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本民 族的文化也被同化,文字、语言的流失, 老艺人的死亡,后续力量薄弱等等,都 显现出傣剧传承和发展刻不容缓。 ■傣剧传承与发展的模式 与途径 傣剧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发展历史,在 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其独特的 足j复青枣2014・3■ - 音枣l¨_ 予保障,才能使傣剧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立足于根本,逐步扩大普及面及 影响力 文化艺术表演形式。保护与传承傣剧非 映我国傣族人民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进 行国际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傣剧的地位 和影响力,推动傣剧在文化与经济上的 良性互动。 3.傣剧走入校园,从娃娃抓起 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发扬当地各民族传统 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与凝聚力,繁荣和发展云南西部边疆旅 傣剧的根基在村寨,坚持送戏下乡, 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剧团生存 的根本所在。另外,加大对农村业余傣 剧表演队的扶持。在德宏,几乎各个村 寨都有自己的戏台、都有演出团队,然 游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与其他各民族 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 观众赋予了傣剧生命力,要着力培 养傣剧观众。傣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下 一要的意义。保护与传承傣剧非物质文化 遗产必须以一定的模式和途径来实现。 代,因此,从娃娃抓起,培养一代又 代的接班人,使更多的青少年学生亲 纵观傣剧发展的昨天、今天,傣剧明天 而,农村业余傣剧表演团队设备简陋, 演员虽有饱满的热情,但素质有待提升。 选派专业团体业务骨干下乡指导,或者 开办傣剧培训班,对农村傣剧演员进行 培训辅导,帮助他们掌握提高傣剧表演 技巧和水平。这也为专业傣剧团演员的 选拔提供了一个平台。 一的出路在哪里,是值得大家思考和亟待 解决的问题。 1.加强专业团体的队伍建设 近傣剧、热爱傣剧。因而,充分利用当 地中小学教育传承和发展傣剧艺术,是 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传承途径。只有将 当前,傣剧传承发展后续力量薄弱, 加大傣剧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其一,须 提高剧团演员的总体素质。目前,剧团 的演员主要来自于各村寨,文化修养和 专业素质普遍偏低,而目前傣剧的学习 傣剧艺术纳入到地方教育系统,让傣剧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使其成为义务教 育的重要内容,才能为傣剧艺术继承人 目前,傣剧的观众群主要在农村, 农村中又以中老年人群体为主。虽然在 农村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除了农村以 外当地的广大群众对傣剧的了解是少之 的培养,对傣剧的宣传与普及提供强有 力的保障和动力。 一方式仍然以口传心授为主,年轻演员传、 帮、带水平有限。作为傣剧传承和发展 的领军团队,演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傣 剧传承的质量;演员的总体素质提高, 方面,学校音乐课上加入傣剧欣 赏,以音像、图片、讲座等形式扩大傣 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还可在有条件 的专业院校开设选修课或培训班。这方 面,德宏师范专科学校是具备一定条件 的。首先,该校有音乐专业班,还有傣 语专业班、傣协会,这些学生有着一定 的文化修养,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特 别是傣语班的学生,不仅懂汉语、汉文, 还懂傣语、傣文,不少学生还会唱傣族 山歌。然而,这些学生几乎没接触过傣 又少,绝大部分年轻人不了解傣剧艺术。 因而,傣剧的普及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 对傣剧的提升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提高整体演员素质的同时还应当注重 培养骨干力量。其二,加强剧团编剧的 培养,留住人才。剧本是剧种艺术的生 间,将傣剧从农村逐步推向城市,由中 老年人群体逐渐推行年轻人群体,让更 多的群众了解和热爱傣剧,并参与到传 承和保护傣剧的行列当中。 走国际路线也是有可能的。我国傣 族人民与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族群属同一 命,是演员的灵魂。傣剧对编剧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形中增加了傣剧 编剧的人才选拔、培养的难度。因而, 族群,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共同的宗 编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剧团曾经选 送了一批演员到各大高校学习,学成归 来后,如今都已成为傣剧表演、创作骨 干,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应当继续坚持 下去;另外,鼓励创作人员到基层体验 生活,寻找创作灵感,加大学习力度, 提升创作人员创作水平。只有把傣剧表 演、创作人才培养纳入计划,经费上给 教信仰和相似的语言文化。而傣剧剧目 中的民间传说故事和佛经故事不仅在德 剧,如果傣剧能走进校园将可弥补这一 空缺。 宏傣族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广泛流传于 东南亚国家的傣泰族群中,扩大傣剧与 东南亚国家的交流是完全有可能的。德 傣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方方面面共 同的努力,立足于根本,使傣剧在提升 的同时逐步加大普及面。从上到下给予 宏州傣剧团这个专业团体完全有能力担 当这一使命,以东南亚傣泰族群熟知的 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为主,以及反 高度重视,从专业团体对业余团队的提 升,从农村推广到城市,从老一辈影响 到下一代,从国内走向国际,调动各方 力量推动傣剧的传承和发展。戈 参考文献: 1.杨锦和.德宏傣族传统音乐概论.云南民 族出版社,2010 2.施之华.傣剧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3.云南民族学会傣族研究委员会.傣族文 化论.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4.王宁莲.德宏世居少数民族舞蹈、乐器 及傣剧概观,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一氏被青牵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