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阅读答案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阅读答案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阅读答案

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

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

1 / 4

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学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就是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在于:从现实出发上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当代智慧之一。

(摘自2022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作者刘悦笛)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阅读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巫礼仁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

2 / 4

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理结构中的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融为一体,因而使儒家情理结构的情感哲学不会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

B.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孔子则强调释礼归仁,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要每个人依仁而行。

C.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其生理根基是源自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

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 4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

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

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情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始一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D.儒家情感哲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上讲究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阅读答案

1.B(表述有误,应将基座与始基调换位置。见第2段)

2.A(强加因果,应为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见第1段)

3.D(道始于情孔颜乐处只能界说执两,用中应为度的把握。见第5段)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