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为甚么去南方?” “我为甚么不去?”
于是我像一朵云似的,飘到南方来。
佛格奈的小说给我一个模糊的印象:南方好像是没落了的世家。总是几根顶天的大柱,白色的楼,蓝色的池塘,绿色的林丛,与主人褪色的梦。
我在路上看到一些这样的宅第,并看不出没落的样子,南方人的面型也似乎安祥而宁静的多,但也看不出究竟有甚么梦。
于是,像一朵云似的,我飘到密西西比河的曼城,飘到绿色如海的小的大学来。 2
校园的四围是油绿的大树,校园的中央是澄明的小池,池旁有一圣母的白色
石雕,池里有个圣母的倒影。穿黑衫的修士们在草坪上静静的飘动,天上的白云在池中静静的悠游。
这是个学校呢?还是寺院?我正在一边问自己时,已经坐在校长的面前了。 我面前是一个红红的面庞,挂着寂寞的微笑;是一袭黑黑的衫影,挂着寂寞的白领。我在路上时即想出了第一个问他的问题,怎么知道我,聘我来教书;他已先我而说了。
“去年在此是一位杜博士,我们很喜欢他。他走了。所以请你来。” “他不喜欢此地吗?”
“他也喜欢此地,但他走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寂寞。”校长低下了头。 “寂寞!”我心里想: “好像这个世界上还有地方不寂寞呢!” 3
校长已为我找好了房子,一位修士陪着我走了十分钟路,走到另一片绿丛,
有一石头垒起的小楼,猛看去,像一白色的船在绿海蓝天之间缓缓前行。
一位老太太静静的开了门,带我们走到我的住室。
我没有办法不喜欢这样安静,柔和,洁净的房子。我安顿下来。
我的房子很像一个花坞,因为墙纸是浅浅的花朵,而窗外却是油绿的树叶,在白天,偶尔有阳光经叶隙穿入,是金色的。在夜晚,偶尔有月光经叶隙泄入,是银色的。使人感觉如在林下小憩,时而闻到扑鼻的花香。至于那白色的窗纱,被风吹拂时,更像穿林的薄雾了。
我爱这个小屋。 4
搬进的当晚,我已经知道了老太太的三代。第二天她又为我温习一次。在一
阵苍凉的笑声后,我总是听到她不改一字的这样说。
“我大女儿嫁给第一银行的总裁,我二女儿嫁给皮货公司的总理,我缺少第三个女儿,不然,我一定有个女婿是美国的总统了。
1
“我的丈夫是曼城有名的医生,五年前他死了。我不想卖我这四十年的房子。等我去了以后,给我儿子,把他的诊所搬到这个房里来。这儿不是很像个疗养院吗?
“我不论你当什么教授,我也称呼你孩子,我是老祖母了。你祖母有我大吗?我已七十八岁了。” 5
每天我回来,她向我背一遍身世。但半月来,我既未见过她的女儿,更未见
过她的儿子,只是礼拜天,似乎有一个小孙来接她去教堂。
每天早晨,我只听到她在厨房的弄盆碗声,每天下午我回来,她总是在她屋里,大嚷一阵。
“我的孩子,桌上有你三封信,三封啊!”
我一边拆信,一边上楼,一边心酸。我每天可以接到一信,而我们的房东老太太正像每个老年人一样,在每一年盼望着有一天儿子的圣诞卡片可以和雪花一起飞到房里来。一年只这么一次。而有时万片鹅毛似的雪花,却竟连一个硬些的卡片也没有。 6
这样大的一所房子,楼下是钢琴、电视、吊灯、壁炉、雕花的大收音机,厚
绒的沙发,沉重的桌椅,点缀得典雅而大方,每件东西全在诉说它们的过去的光荣,与而今的萧瑟。
而楼上,这六七间大房,出出进进的却只有两个生物,老太太与我。 夜很深了,老太太还有时敲敲我的门: “孩子,夜里凉,不要冻着。”我有时也去敲敲她的门,道声晚安,我并不怕她寂寞,我实在怕她死在屋里,而无人知。
如此老太太每天回忆一遍她的过去,我复习一遍她的过去。 7
其实这个房子与它主人的昔日,不必由老太太每天诉说的。由房内的每件事
物,都可以看出一个故事来。
多少年前,一定是一年轻的医生,带着一美丽的爱人,风尘仆仆的看过很多地方,忽然发现,这绿色的山坡,碧色的丛林,幽美诱人。
于是,买地、雇工、砍树、奠基,把他们梦寐了多年的云朵里的小屋,在褐色的地球上建立起来。
这片丛林,自是不再寂寞了。以后除了春天的鸟声与秋天的蝉声,还有女人的语声与孩子的笑声;除了绿色的叶子,还有花色的衣裳了。
红木的大床,可以说明这对情侣的爱与眠;灰色的壁炉,可以说明他们的谈与笑;钢琴是女儿上学时才抬进来的;灯笼是给儿子过生日才买来的;为庆祝他们的银婚,开了个特别大的晚会,也同时抬来这厚绒的沙发;为庆祝他们的金婚,人家送来这巨幅的油画,挂在墙上;为庆祝他们的钻婚,才点缀上这雕花盒的老收音机。
2
以后女儿像蝴蝶一样的飞去了。儿子又像小兔似的跑走了。燕子来了去了,叶子绿了红了。时光带走了逝者如斯的河水,也带走了沉疴不起的丈夫。
在镜光中,她很清楚的看到如雾的金发,渐渐变成银色的了。如苹果似的面庞,渐渐变成不敢一视了。从楼梯上跑下来的孩子,是叫妈咪,从门外走来的孩子叫起祖母来了。而逐渐,孩子的语声也消失了。
这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然而我却从她每条苍老的笑纹里看出人类整个的历史,地球上整个的故事来。 8
这个故事只能告诉我们无边的寂寞。人们似乎赢得了一切,又似乎又一无所
有。草丛间的幼虫不断的涌到,废墟上的花朵不断的浮现,楼上孩子的哭声,一个跟着一个的到来,然而征不服这永世的寂寞。
人生中,即使是最得意的人们,有过英雄的叱咤,有过成功的殊荣,有过酒的醇香,有过色的甘美,而全像瞬时的烛光,摇曳在子夜的西风中,最终埋没在无垠的黑暗里。
一位哲人说的好,人类的声音是死板的铃声,而人间的面孔是画廊的肖像。每一个人,无例外的,在铃声中飘来,又在画廊中飘去。
我看不出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幸福,但我也看不出还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寂寞。 9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戏台,同样的演员,同样的观众,人类的滑稽戏在不惮
其烦的一演再演。且听:
“你永远爱我吗?”男的问。 “永远。”女的答。 但请问甚么叫永远?
不仅戏中充满了这些不具意义的句子,而且有些不知所云的句子,用黑字印在白纸上。
东方的纸上说:古有三不朽。 西方的纸上说:不朽的杰作。 但请问,什么是不朽?
永远不朽的,只有风声、水声,与无涯的寂寞而已。 10 “你不要着了凉。”老太太又敲我门了。
“谢谢你,我还没有睡,今夜我想多看些书。”
我翻开吴尔夫的《无家可回》,翻书页的声音,在这样静夜,清脆得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
3
1. 本篇共有9个段落,按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试指出第二、三、四及五部分,
分别由哪些段落组成,然后概述第二、三、四部分的内容大意,把答案填在下表内。 部分 第一部分 段落大意 交代作者要到南方,借佛格奈小说点出南方充满寂寞。 第二部分 记作抵达任教的学校,并借校长的话带出校园生活的寂寞。 第三部分 描写作者居所环境宁静,却借杜博士的离去反衬出生活的寂寞。 第四部分 叙述同屋的老太太身世,并指出老太太视作者为家人,突显老太太的寂寞。 借收信一事,突显老太太生活寂寞。 第五部分 第六部份 描述居所宽敞与装潢高雅,突显老太太的寂寞。 第七部份 从现实到作者的思考,作者猜想老太太昔日的故事,突出老太太今日的寂寞。 作者进一步从大屋推展到全世界,从老太太的经历推展到人类历史,从老太太的寂寞推展到全人类的寂寞。 借戏中的对白带出只有无涯的寂寞与风声、水声一样永远不朽。 第八部份 第九部份 第十部份 从思考回到现实,作者借自己阅读吴尔夫作品,表达自己旁观老太太的经历,思前想后,近忧远虑,两重寂寞,一起涌至。 2.
试找出第二部份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景物。承上题,作者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工作环境?作者为何紧接着又指校长 “挂着寂寞的微笑”?这种做法有何作用?试略加说明。
第二部份中,大树、小池、石雕及石雕的倒影是静态描写;黑衫的修士和天上 的白云是动态描写。 作者营造了一个优美安静的工作环境。 作者这样做是要作出对比,显示美景纵使叫人喜欢,但仍不能丝毫减退人们内 心深处那股寂寞。
4
3. 第五部份中,为甚么作者听到老太太大嚷: “我的孩子,桌上有你三封信,三
封啊!”后,会 “一边拆信,一边上楼,一边心酸”?
当作者听到老太太大嚷: “我的孩子,桌上有你三封信,三封啊!”的时候,老太太那种屡屡落空的惆怅,溢于言表。这使作者 “一边拆信,一边上楼,一边心酸”,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信封里面,才载有家的消息,而她竭力守住的,却只是一座空楼而已。讽刺的是,作者是离家的游子,三封信却让他忽然有了家的感觉,足以减退一宵的寂寞;老太太守住一座花坞般的小楼,心灵却无处安放,尝若无边的寂寞。也就是说,作者是看似无家,其实有家;老太太却是看似有家,其实无家。
4. 作者在第七部份花了不少篇幅想象里面曾经充满多少的笑语和爱意,极力说服读者相信这家有多好,但为何最后不禁要总结说: “这个故事只能告诉我们无边的寂寞。”?
老太太的幸福来自一个温馨的家。有了家,就不再寂寞;可是再往下看,家没有了,寂寞就随之而来。因此,当红颜不再,金发披霜,儿女生离,丈夫死别,家不成家的时候,就只有无边的寂寞。
5. 第七部份中 “这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然而我却从她每条苍老的笑纹里看出人
类整个的历史,地球上整个的故事来。”一句,在结构上有甚么作用,试略加说明。
这一句在结构上有承上起下的作用。作者总结了第七部份关于老太太的经历和寂寞,再展开第八部份指出老太太的经历的故事和寂寞正是人类的故事和寂寞。
6. 作者在第八部份中说 “我看不出有谁比这位老太太再幸福,但我也看不出有谁
比这位老太太再寂寞。”表面上想制造甚么效果?深层次上,作者想暗示甚么关系?
这句话表面上,这话像要指出 “幸福”跟 “寂寞”成正比。其实此句在暗示 “寂寞”或是 “幸福”,原来跟 “家”相终始。
7. 作者在第八部份提到: “一位哲人说的好,人类的声音是死寂的铃声,而人间
的面孔是画廊的肖像。每一个人,无例外的,在铃声中飘来,又在画廊中飘去。”当中 “画廊”比喻甚么?此句想表达甚么意思?试在第九部份找出表达同样意义的句子。
句中提及的 “画廊”比喻为人类的历史,每个人都只是画廊里短暂的过客。 此句希望指出了人生有多种 “寂寞”,其实正是生命中不可回避的本质,如此一来,人生就是一道 “寂寞的画廊”, “寂寞”无所不在,无可摆脱。 第九部份中, “永远不朽的,只有风声、水声,与无涯的寂寞而已。”一句与此句表达同样意思。
5
8. 总结全文, “寂寞”分开了哪两个层次?两次有何分别?老太太和作者的寂寞分别属于哪个层次?
文章里的寂寞包含了两个层次,一个是个人的寂寞,一个是人类的寂寞。前者有个别和偶然的性质,是伦理的、生活的;后者有全体和必然的性质,是哲理的、生命的。老太太的寂寞落在第一个层次。她的家的意识只团在一座小楼的范围内,只要家的灵魂还在,比如丈夫在世,或是子女常来探望,都或多或少可以减轻寂寞的苦涩。可是作者把老太太的故事扩展开去,从个人推到全体,从有形的小楼想到无形的归宿,于是尝到更大的寂寞。
9. 作者在其文集的序中写道:
“在永州的寂寞中,柳宗元写出他的清新游记;在江州的寂寞中,白居易唱出他的动听歌声;到了寂寞的异地印度,弗尔斯特悟出的故事才洞澈人世的疏离;住在寂寞的异国巴黎,屠格涅夫写出的说部才烘托出祖国的荒冷。我常常感觉寂寞也许是一个作者呕心沥血时所必有的环境,所必付的代价。”
根据上文,你认为作者是用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面对寂寞?现实生活中,你又会如何处理文中所言的 “寂寞”?
作者是用积极的态度处理寂寞的。作者认为历代智者都能洞悉寂寞,而寂寞使人成熟,令人了解复杂的人生。当智者经历过寂寞后,伟大的创作方有可能。因此作者会用积极的态度处理寂寞。
完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