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yanxiaoxue yanghuiquan
每次读到孩子们流淌自内心的文字,只要文通字顺,我会很尊重孩子的原创,一般不作改动,并打上一个高高的分,以示激励。低年级时,我会打到两千分、五千分,用这种夸张的方式,告诉孩子所谓习作就是将内心的声音喊出来,写在纸上,习作不可怕,是咱们心窗的小喇叭。中高年段,过九十分就是好作文。九十分的标准是什么呢?依旧是文通字顺、真情实感。98分以上(含98分)的习作就是生活动画的栩栩再现,加点书卷气,情真意切依旧是核心!
真情实感是习作练笔的灵魂,“真”来自生活,广阔的生活是好习作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化的习作,习作生活化,笔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笔尖的灵动才会日渐丰盈。打开思路,精彩地运用文字倾诉心灵感悟,描写眼之所及,心之所感,这是关键,来不得半点马虎!还记得,二年级伊始,我就告诉孩子们:“读别人的文章,是为了建立自己的思想,学写自己的华章。”于是课堂上的仿写词、仿写句、仿写段频频随文出现,今后还要仿写篇,从诗歌到长篇记叙文,我们都要尝试。仿的同时,是把我们生活中的小浪花写进去,真情实感、情真意切依旧是仿写时的灵魂。
发自内心的声音,哪怕是白话如水,仍是最美!华丽的无病呻吟,再美若虹,也需摒弃!读了许多学生原作和家长的改作,常常发现原作虽然短而无华,但是童音如歌;改作似乎长而华美了,但成人化的琢玉越俎代庖了,实为虚华,失“真”了。课堂四十分钟写出原文读之好像感觉意犹未尽、戛然而止,但令人悄然竖指。课后精心润色的改作,读起来有词有句,似乎诗情画意,然色满画布,失之空灵。那么对于旧的佳作,想要修改如何做呢?对此,我试着谈几点,敬请诸位指点! 1、反复读之,是否文达我意了。深挖内心的本真,是关键!看看自己写出通感了吗?没有,就请继续还原真实。唐朝诗人贾岛有一次出外郊游,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一句:僧推月下门,他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把推字换成敲字,正好时任当地官员的韩愈出行,贾岛想得入神,不知回避,冲了韩愈的官轿,当韩愈知道事情原故后,不仅没有怪罪贾岛,反而和他一起探讨,既是月夜,必定门户已关,用敲字更合情理。
再来看一个‚绿‛字的推敲: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江苏省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钟山。 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马上可以上岸赶路了,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个跳上岸,忽然一阵春风吹来,夹带着一阵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诗人的脚步正好赶上了春天的脚步,双脚踏上了江南绿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苍苍的暮霭和滚滚的烟波……这时,一轮明月从东方升起,它将伴随着诗人连夜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王安石一时兴起,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 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 ‚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选自《名家谈文章修改》
由以上的修改,可以得知用词来真实精准的表达,反复锤炼语言是我们习作修改的方向之一。
2、反复读之,提炼升华自己的思想。习作是表情达意的通道,一篇文字是要表达一种思想(即通常说的中心),或是明晰一个认识的,传递给读者有用的信息,给人以借鉴或者说意识的共享。因此,个性化的认知观,对于习作至关重要!但丁的《神曲》一改就是五十年,托尔斯泰的《复活》也改了10年,一经面世,流芳千古!名作家的反复修改应该给予我们启示,不妨读一读下面的故事(均选自《名家谈文章修改》):
‚怕后生笑我‛
夜深了,欧阳修伏案灯下,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打趣说:‚你又不是小学生,还这么认真地改文章,难道怕先生责怪吗?‛欧阳修说:‚我写文章是要留给后人看的,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我啊!‛
改了二十遍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是一部世界文学名著。这部小说从起草到定稿发表,前后用了十年时间,仅对主人公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作者就修改了有20次之多。第一稿把玛丝洛娃写成一个‚丑陋的黑发女人。她之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定稿时改成‚她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旧放光……跟那惨白的脸恰好成了有力的对照。‛这样就把女主人公美好而又饱受摧残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修改是为了更卓越,主题鲜明,才能更好的与读者交流。没有大胆的割舍,鲜明的主题不会自动地横空出世!因此才有了十年如一日的酝酿、雕琢,直至最近地表现最真最鲜活的思想之灵!
3、反复读之,删之多余,补之不足。对学生而言,一篇好的习作即龙头凤尾猪肚子。详在该详之处突出主题,流水账之类的废话最好一句都不要有。自然,修枝剪叶,应是修改的一个重中之重的方向。凸显主题,概莫如此。依旧请读几个故事(均选自《名家谈文章修改》)来感受其中的道理。
动‚大刀‛
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可是刘绍棠却迟迟没有交稿,他说:‚再删一回,争取更少浪费一点国家的纸张、工人的劳动、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在此后两次大的修改中,他忍痛割爱,竟删去了20万字。
‚一行‛和‚九行‛
一天,法国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写的短篇小说去请教福楼拜,他发现福楼拜桌上有厚厚的一叠文稿,而且每页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问:‚您这样不是太浪费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亲爱的,我一直有这样的习
惯,一张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莫泊桑听了,立即告辞,赶紧回家修改自己的小说去了。
删
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并且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 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
二百行和二十一行
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克雷洛夫对自己的作品总是不断地加工修改,直到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形象生动为止。例如,他的寓言《杜鹃和雄鸡》的草稿有二百多行,而后来发表的这篇作品却只有二十一行。
如果说,这许多卓越的作家在他们成熟之年,写作时尚且对语言这样的高度重视,反复推敲,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那么初学习作者如果对语言粗疏马虎,掉以轻心的话,又怎能写出精彩的佳作来呢!谈至此处,收笔合盖儿,修改是对习作进行尽善尽美的过程,如琢璞玉一般,要问心、问脑、问生活,雕琢再雕琢,推敲再推敲,不能失真,华而不实是不可取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