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
◆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积之和、归一等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按一定的步骤解决问题等策略。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已学习的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上册〕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下册〕的根底上进一步培养策略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积〔商〕之和〔差〕、归一〔归总〕等实际问题,都是传统的经典问题,其数量关系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实际问题教学之中,在小学数学实际问题教学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 ◆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探究解题思路;能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历,学会有条理地思考。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应用多种策略开展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归纳的思想,积累解决问题的经历。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综合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来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 2、列表整理和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1、归纳解题步骤。
2、灵活应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 课前准备 ◆ 无。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年级时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种是从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从条件中找到相应的条件进展计算。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讲解例题
例一、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1)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想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吗? 指导:
从条件出发整理: 桃树:3行,每行7棵;杏树:8行,每行6棵;梨树:4行,每行5棵。 根据条件,将果树进展分类整理,可以将题中信息进展简化,从而对条件了解的很透彻。
从问题出发整理: 〔文字方式整理〕桃树:3行,每行7棵;梨树:4行,每行5棵。
〔列表方式整理〕
根据问题分析需要从题中得到哪些条件,带着目的到条件中去寻找。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提问: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何解题?
指导:确定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3)列式解答,检验结果
列式解答:说一说每一步的列式的含义。 3×7=21〔棵〕 桃树的棵树 4×5=20〔棵〕 梨树的棵树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桃树 3行 每行7棵 梨树 4行 每行5棵 .
21+20=41〔棵〕桃树和梨树的总棵树 检验结果:把得数代入原题进展检验。 (4)小结
提问: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指导:首先,要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其次,要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最后列式解答和检验。 提问: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2、想一想
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该如何解答? (1)明确条件和所求问题
条件:杏树:8行,每行6棵;梨树:4行,每行5棵。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2)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
先求出杏树、梨树各多少棵,再比拟多多少。 (3)列式解答
杏树:8×6=48〔棵〕 梨树:4×5=20〔棵〕
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48-20=28〔棵〕 (4)检验结果
略。 3、练一练
教材第58页“练一练〞
1、春江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四年级有2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先整理题中的条件,再解答〕
(1)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
提问:你是如何整理题中条件的?小组交流各自的整理方法。 学生板演列式解答过程并说一说分析数量关系时你用了什么策略。
指导: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多种策略,从条件出发或从问题出发或者综合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4、讲解例题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
例二、一座水库某天从7:00起开场放水。水库管理员每2个小时观测一次水位下降情况,下面是他的观测记录。照这样的速度,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1〕整理条件
提问:说一说,你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哪些条件? 提问:你如何理解表中的信息?
指导:水位下降的高度随着放水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均为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也就是说放水的速度保持不变,这就是题中所说的“照这样的速度〞。这样,问题就变为:“按照每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计算,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 (2)分析数量关系
方法一:从条件出发分析: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这个条件,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
方法二:从问题出发分析:要想求得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必须需要知道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一共下降的厘米数÷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需要的小时数 。 (3)列式解答、检验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并检验。 (4)想一想:还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吗?
方法三:比拟水位下降的关系:2小时下降12厘米,120厘米里面有几个12厘米,就需要几个2小时。
方法四:根据表里的数据排列规律,再隔几个小时水位下降能到达120厘米。 (5)思考
如果求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应该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指导:
方法一:每2小时下降12厘米,12小时里面有几个2小时,就有几个12厘米。 12÷2=6 12×6=72〔厘米〕
方法二:先求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再求12小时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12÷2=6〔厘米〕12×6=72〔厘米〕 5、练一练
教材第60页“练一练〞第1题
指导:按每人的本数和钱数对应整理,列表整理后,能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方便解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
决问题。根据条件和问题,我们知道要先算出笔记本的单价,才能解答其他的问题。 三、课堂总结
解决问题时,一般要分四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 解决问题时可以应用多种策略,从条件出发或从问题出发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四、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九第1题、第5题、第8题。
◆ 教学反思 略。
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