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火山与地震教学设计

火山与地震教学设计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地震》教学设计

——《火山和地震》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火山和地震》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火山和地震》属于“地球的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本单元顺应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从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开始,引领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火山和地震》主要研究地球运动与地表变化。在火山和地震现象中,火山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但地震现象对于四川的孩子来说都比较熟悉。本课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知道地震时保护自己的方法。本课共有六个教学活动,2个课时,其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是重点。

二、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球内部的构造,还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2、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

3、地震现象的内容,离四川学生的生活实际较的比较近 ,有利于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1. 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

2. 能根据地面的损坏程度找出震中和地震的强弱。

3. 了解地动仪,教会学生应急自救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在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难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一条毛巾、有关地震的图片、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1、学生每人一根能折断的筷子。

2、模拟地震的发生实验:纸箱、积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近几年有一种自然灾害在四川多次发生,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孩子们知道是什么吗?(地震)是的,就是这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地震(板题)。

二、地震知识教学:

(一)研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师:说到地震孩子们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生:楼房晃动、倒塌、地面扭曲、塌陷、大量的人员伤亡……

师:看来地震留给我们的都是这样的画面,房屋的倒塌、交通路线的摧毁、大量的人员伤亡、亲人的离去……(ppt)这些沉重的画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地震那巨大的、毁灭性的破坏力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板块碰撞、火山爆发……

师:孩子们的猜想很多,那谁是正确的呢?我们已经知道地壳是由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越往地壳深处压力越大。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层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1、实验1:模拟岩层褶皱的实验

师(讲解):本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就是我手中的这条毛巾,我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来代表一层一层的岩石。现在请看毛巾的表面呈状态?(生:表面是平的)现在

我用手按住毛巾的两头,不断的向中间挤压以此来代表地球的内力作用,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预设:1、弯曲、拢起……孩子们说的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一个更准确、更专业的词来描述,那就是褶皱,2、褶皱、弯曲、拢起……孩子们说得都很形象、正确,特别是这位孩子说的褶皱一词更准确、更专业。)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产生了褶皱 ppt:岩层——〉褶皱)请孩子们再想岩层的褶皱处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弯曲到一定的程度最终会怎样?(会断)会吗?我们来试一下。

2、实验2:模拟岩层断裂的实验

①师:由于岩层是非常的坚硬,所以我们用一根有一定硬度的筷子来代表岩层褶皱处。请同学们拿起筷子,用手握住筷子两端并不断的向中间施加压力,怎样了?(断了)当筷子断裂时,你听到了什么?手有什么感觉?(巨响、震动、手麻)

②讨论:根据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当岩层的褶皱处受到的挤压力越来越大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也会被压断)当褶皱突然断裂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会发生地震,有剧烈的震动和巨大的声音。 ppt:岩层——〉褶皱——〉突然断裂——〉大地震动)

3、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分组讨论、汇报)

师:根据以上两个实验请你推想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总结一下,(板书:形成)再请孩子们在组内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分组讨论)

生:举手汇报。(哪一个孩子来说说你的想法?)

4、总结讲解地震的成因。

师:孩子们的推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解释的。(视频)看来孩子们的很多推想都和科学家们的结论不谋而合,说明孩子们的实验、观察、总结的能力,已经具备很高的水平了,这也是每个科学家所具备的潜质!哪教科书上又是怎样总结的呢?请孩子们打开教科书第23页,默读第2小节、并联系我们刚才的实验过程,再次感知、理解地震形成的原因。(生读)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构造地震。另外,火山喷发也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师:地震对于我们四川的孩子来说已经不在陌生了,特别是在2008年5月12日我省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汶川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那孩子们知道它为什么叫汶川地震吗?

生:因为汶川的破坏力最大;因为震中在汶川……。(预设:1、学生能说震中,就直接问“那什么又叫做震中呢?”;2、学生不能说出震中,师讲:孩子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是因为那次地震的震中在汶川。)

师:那什么又叫做震中呢?

生:举手回答

师:其实地球内岩层发生断裂的地方叫震源,如刚才做地震形成原因的这根筷子的断裂处就是震源,它在我们地球的内部。而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它在我们球的表面上。(ppt震源、震中)人们也用震中的地名来给地震命名,而且震中的破坏力是最大的。所以在一次地震的发生时,就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震中?

生:可以根据房屋的受损情况来判断……破坏性的大小来判断,(师:能不能再说得详细一些,如:破坏力怎样地方就是震中?)

(二)、做模拟地震的发生实验

师:现在就请你们用学到的知识来做一个模拟实验,请看实验要求(ppt实验要求加演示动画)请组长领取实验器材。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举手汇报(师: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我为你们感到高兴,更为你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叫好!)

(三)、地震的监测

师:地震发生时,破坏性那么大,从古至今都有人进行着研究,争取把损失降到最低。最说到这方面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因为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大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师:有谁知道候风地动仪是怎样来确定地震方位的?

生:当地震发生时,朝着地震方向的龙嘴里的小球就会掉到下面蟾蜍的口里,这样就可以确定地震的方位了。

师:现在,我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地震监测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到目前为此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对地震进行预测,这还是世界难题。所以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而这项艰巨的研究任务还需要你们为它添砖加瓦。

(四)、地震发生时如何逃生

师:既然地震的发生是不能避免而又难以预测的,那我们就必须要知道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呢?

生:举手回答。(边说边演,演练怎样跑、蹲、保护头部、躲在桌下;引导学生从不同场合来说,主要讲在教室、在家里、在街上)

师:孩子们刚才的有些方法只适合小地震,如:躲在桌下、床下,若是大地震发生量,倒下的墙、梁或天花板极有可能将桌子压塌,那我们躲在桌下的存活率则可能为零。所以在发生地震时应迅速的找到“生命三角区”,通过实验得出在“生命三角区”的存活率高达90℅以上,那什么是“生命三角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ppt)所谓“生命三角区”是指倒下的墙或梁与物体形成的三角形空间,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生命三角区”如(ppt)所以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这样做(ppt1、迅速寻找一个大而结实的物体,2、移动并靠近它的一侧,3、双手护头尽量蜷缩自己的身体侧卧靠下。)要想在地震时活下来,请孩子们一定记住“生命三角区”。 当然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场合迅速的进行正确自救。

(五)、结课

师: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守护我们的生命。而关于地震的知识通过我们这节课才了解了地震的形成原因,掌握了一些地震发生时的逃

生方法。地震还有很多的知识和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究,等待我们去发现,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我们今天的课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地震

形成

地震

逃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