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债研究
目录
摘要 .................................................................................................................................................. 1 一、中国国债分析 ........................................................................................................................... 2
(一)、对国债发行问题的研究 ............................................................................................. 2 (二)、国债发行规模研究 ..................................................................................................... 2 (三)、国债发行问题研究 ..................................................................................................... 3 二、中国国债发展 ........................................................................................................................... 3
(一)、发展历史 ..................................................................................................................... 3 结束语 ..............................................................................................................................................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自从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国债市场在摸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债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学术界对国债发行方式、国债适度规模、国债流动性等方面的讨论也日益增多。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后,国债的发行规模和余额不断扩大,发行方式也由最初的承购包销向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多种方式转变,国债品种结构逐步完善,在过去以中期国债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长期国债和短期国债的发行,实现了短期基准国债的滚动发行。
关键词:国债
1
一、中国国债分析
(一)、对国债发行问题的研究
国债是国家作为债务人凭借国家信用向社会(单位和个人)筹集资金的一种凭证。国债不仅是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不仅能保证国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弥补财政赤字,而且对于启动处于通货紧缩中的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控制基础(高能)货币数量的方式来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因此国债是联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纽带,其在一国经济中的作用不容低估。
他们认为影响一国国债发行规模的因素也是八个:国内生产总值、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财政赤字、信贷规模、居民储蓄、国债还本付息和国债累积余额。他们先用传统的统计方法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所有指标都与国债发行规模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性。接着他们使用向量自回归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中央财政收支是影响国债发行的主要因素,而GDP对国债发行的影响不明显。
中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已整整走过了20个春秋。中国国债无论发行规模还是总量规模都迅速增长,1981年中国的内部国债发行量只有48.66亿元人民币,而到2003年这一指标为6153.53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03年底的国债余额总量达到22603.6亿元人民币。国债发行规模因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关于中国国债规模大小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法:一种观点法认为中国国债依存度、国债偿债率偏高,国债规模偏大,需要控制国债规模,防范国债规模风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和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较大,国债负担率和国债应债率均低于国际安全标准,国债规模并不大。除了上面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外,第一切时期和一切国家的国债适度规模。
三种观点认为国债的规模标准会随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存在惟一的、指导。国债使用的正、负效应及国债的本质、自身运行规律决定了国债规模的适度性。在评价国债规模适度与否时更应当从国债本身的使用方向、使用结构、使用效益等方面来把握,将国债规模大小的判定归结到能否形成“内生”的偿债能力上;在国债规模的控制与管理上,应当从国债品种设计、使用方向、使用结构、使用效益等方面来把握。
(二)、国债发行规模研究
认为发行规模与各因素的相关程度由高到低的秩序依次国债余额、居民储蓄额、贷款余额、国民生产总值、国债还本付息额、财政收人、财政赤字等。认为我国既要降低债务依存度, 又要适度扩大国债规模, 节约和降低筹资成本国债
2
发行与管理的最大原则。债发行规模过大蕴藏了一定的风险, 通过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规模过大的风险。夏杰长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和财政应债能力两方面比较中外国债规模, 得出三个基本结论: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经验, 需逐步创造一些基础性条件中国国债规模处于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宽松而财政债务重负的矛盾之中; 对国债发行进行增长中的“微调”是一种有效的政策选择。
(三)、国债发行问题研究
1、徐山辉、杜德顺探讨了我国国债发行条件和发行方法的市场化问题,认为增加短期国债的发行非常必要。李兴对中国与日本国债的种类构成、发行方式和还本付息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提出我国应建立起一个“发行市场化、品种多样化、券面无纸化、交易电脑化”的国债市场。高红霞和陈方正、林坚实对摊销制、承销制和招标制等国债发行方式进行了评价, 认为招标方式乃大势所趋, 必须调整国债管理的政策目标井大力开拓国债市场资金供给的渠道。丁孜山和茶新河、
曲晓霞认为国债架起了银行和市之间的桥梁, 对国债市场的逐步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进行了肯定, 同时指出国债发行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坷竿、定错位、市场体系缺乏统一性、国债交易缺乏流动性、交易市场范等问题,因此, 应当采取完善国债发行方式、培育机构投资主体、促进利率市场化、恢复国债期货交易、适时发展国内外国债市场、构筑统一债券市场和监管体系等措施, 以保证国债市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李添发、祝文静、线颜茹等人对凭证式国债发行问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 认为凭证式国债发行存在期限结构单一、发行成本居高不下、流动性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还本付息方式单一等问题, 应调整凭证式国债期限结构,丰富国债市场投资主体; 加强国债承销机构监控机制建设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国债发行市场管理, 完善监督机制; 确定合理的国债利率水平; 建立国债基金偿债基金制度。钱津认为我国国债的发行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即由要面向居民发行转为主要面向金融机构发行; 由发行与银行储蓄同样品种的债券转为发行与银行储蓄品种不同的债券; 由委托银行向居民个人发行转为财政部门自设国债发行机构。霍宏涛认为以促进公开市场操作为目的的国债发行机制改革不但不能完善公开市场操作, 反而会使财政负担加重, 增加通货膨胀风险。人民银行必须在公开市场操作之外寻求发展新的政策工具, 而发展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 加强再贴现工具的运用是一个比较好和比较现实的选择。
二、中国国债发展
(一)、发展历史
我国从1981 年恢复发行国债到1996 年底, 累积发国债近6000 亿元, 到1996 年底, 国债余额达3803 亿元。年度人民币国债发行额增长率相当高,从1981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1996 年的近2000 亿元。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国债规模的变化还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阶梯式上升的特征。
3
表1 不同时期国债发行情况单位:亿元 年度 额 1981 1991 1994 年发行行 1990 1993 1996 年均发率 43.83 199.3 1028.6 平均利量 93.46 395.64 1847.7 发行总39.5 303.1 1461.8 资料来源:(1)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56 页数据计算。
(2)国家计委课题组,1996:《“九五”时期国债总量调控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分析》,《经济改革与发展》第4 期。
从表1 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变化经历了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是1981 —1990 年, 年均发行额仅为39.5 亿元, 占同期财政收入规模很小。第二阶段1991 —1993 年, 从1991 年起发行规模第一次跃上了200亿元的台阶, 年均发行额大体在303.1 亿元左右。前13 年的发行总量为1304 亿元。应该说, 这一时期的国债总量问题并不突出。第三阶段是1994 —1996 年, 1994 年国债的发行额首次突破了1000 亿元大关, 1028.6 亿元, 比上年的
395.6 亿元剧增了260 %。1995 年发行规模继续扩大, 突破了1500 亿元, 1996 年更是达到1847.7 亿元, 又比上年增长近30 %。由于一年期以内(不含一年期)的短期国债需在当年偿还,而不计入当年发行规模, 因此, 实际发行额还不止这个数。进入90 年代以来, 国债的发行规模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 远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和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国国债发行规模进入90 年代以来迅猛增长的主要背景, 在于自80 年代初就确定了“放权让利”为主线的改革思路, 致使“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与此同时, 国家财政的职围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整, 国家的财政支出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居高不下, 财政赤字不断增加, 加之金融市场还不达, 国债的筹资成本长期偏高, 国债的发行规模迅猛增长就在所难免。至于国债发行规模阶梯式上升的具体原因, 则在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的根本转变。1981 —1987 年以前这个期间, 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除发行国债以外, 主要是由财政向透支。1987 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因此, 从1991 年开始, 为了弥补日益增加的财政赤字, 国债的发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次接近200 亿元大关。1994 年为了支持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理顺财政银行关系, 我国正式确定了财政赤字不得向银行透支或不得用银行的借款来弥补的制度, 至此, 发行国债就成了弥补财政赤字和债务还本付息的唯一手段, 从而导致了政府举借国债的第二次飚升, 年度国债发行额首次突破了千亿元大关。
4
结束语
2.扩大国债规模要建立在国债结构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合理的债务结构既有利于充分挖掘社会资金潜力, 满足不同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也有利于国家降低筹资成本, 减轻财政未来负担。建立合理的国债结构, 当前似应亟待解决三个问题:(1)调整国债的期限结构, 适当增加长期国债的比重。事实上, 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因为现在宏观经济形势日渐好转, 金融市场体系正日趋完善, 特别是通货膨胀率在已降低到2 %以内, 而且未来几年内反弹的可能性较小。所以, 居民持有长期国债收益较高而风险又不大,不失为理性的选择。(2)国债品种结构应进一步多样化, 如财政债券、建设债券、可转换债券和储蓄债券等。这既可以满足国家财政的不同需要, 又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余地, 适应了不同机构、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投资偏好的购买者的需求, 并使国民应债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对于减轻巨额国债发行的压力, 充分挖掘国债的经济功能是非常有意义的。(3)调整国债持有者结构, 增加各经济主体对国债的需求。国债的持有者包括中央银行、专业银行、机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和国外持有者等。当前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要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 允许商业银行更大规模地直接进入国债市场。因为这将不仅有助于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降低国债发行成本, 也有利于调节其资产结构, 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更为重要的是, 商业银行持有足够份额的国债是形成规模化的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 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前提。其次, 着力培育国债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作为以规避风险、追求最大收益为经营目标的专业投资组织机构, 它的培育、成长及成熟将带来国债投资运用技术的不断提高与投资战略多并由此促使国债市场发行。
参考文献
《世界银行国别研究报告:中国经济(1997)》, 中译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袁东, 1996 :《国债、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 学林出版社。 刘溶沧、赵志耘, 1997 :《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
高培勇, 1996 :《国债运行机制研究》, 商务印书馆。
高坚, 1995 :《中国国债-国债的理论和实务》, 经济科学出版社。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