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清幽名山室
名山室地处高盖山,始建于唐文德元年即公元888年。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延钧敕封高盖山为大闽西岳,将其与我国五岳之一的华山相媲美。
一夜春雨后,惹得落叶飘零满地。古石阶上雨后青苔让地面更加湿滑,为我们登山的道路平添了几分艰辛。
途径登云梯时,崖壁上斑驳的题刻字映入眼帘,其中还能找到宋朝福州第一名状元许将字迹完好的诗刻。这些不时出现的摩崖石刻,让登山道路宛然成为一道历史的长廊,为我们展现着古人的足迹,让人陶醉在厚重的文化气息中。
从山脚到名山室所在的山腰,一路要踏过1300多级石阶。古道蜿蜒曲折,偶尔在一些铺路的石块上,还可以看到当年捐赠者的名字。这些姓名不见于典籍,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却因为一时的虔心善举而把自己的名字与高盖山融为一体。
高盖山自古闻名闽中。宋张世南有《高盖山记》,称其为“天下第七福地”,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据传,后汉时徐登兄妹七人曾在山上学道,修炼成仙。
踏着清幽的古道拾阶而上,当我们穿过浓郁的绿荫掩盖到达半山腰时,眼前豁然开朗,目的地名山室赫然在目。
名山室所在的山头状若麒麟,东西两室横亘于麒麟身下,仿佛托庇于灵兽的保护。而主殿飞仙阁几乎镶嵌在陡峭的崖壁中。
池道长是名山室当代的方丈,在坚持着日复一日刻苦修行的同时,她一直热心于名山室的修缮与保护,想让更多的人领略名山室的历史和宗教文化。
九十年代以来,名山室先后被列为省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留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其中,东室灵龟洞中宽10多米的宋代摩崖浮雕造像群,更是精华所在。
据考证,有专家认为,这组造像来自民间,以“莲社七祖”为崇拜对象,反映了宋元时期民间宗教“白莲菜”的广泛传播。而且是全国仅存的唯一一处白莲菜石刻。
舜帝以孝德闻名天下。据说他的公信和善良感动了上天,大象帮他犁地、喜鹊帮他除草,乌鸦和豹子也前来帮忙,形成四项耕耘的和谐景象,百姓过着无争无欲的幸福生活。
宋代以儒教为主,对道教和佛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形成了儒释道“三教
合一”的思潮,宋代理学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兴起。在名山室修行治学的如北宋哲学家陈祥道、清代教育家余潜士深受理学熏陶,名山室出现“一山融三教”的奇景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香炉座上刻的字如今靠肉眼已很难辨别,据考证,上面刻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七月记年,以此推算这尊男身观音像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男身观音像原本存放于西室的石洞中,1997年时曾经被人盗走,但机缘巧合之下又被及时寻回,回到了名山室中。当时考虑到安全的原因,便将塑像安放于东室的灵龟洞中。
游览过东室灵龟洞、仙君殿、一线天后,我们来到以自然岩洞为主的西室。 西室悬崖覆顶,以峭壁为墙。最引人注目的是血盆洞,血盆洞不大,据说昔时因石壁上渗出红色的水而得名。洞中有一座宋代的小型佛殿,称为“祖师殿”,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抬梁式木架构,为斗拱规制,构思巧妙,保留着宋代建筑的特征。虽历经岁月沧桑,仍保存较完好,是福建省尚存的四处宋代木构建筑之一,与福州华林寺大殿齐名,这对宋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相当重要的文物价值。
经历过时代变迁,许多景观还能保存至今可谓万幸,还有一些则没有那么幸运,陈祥道、黄任等人曾经读书治学的书斋楼已不复存在,只剩下这株据说已经一千多岁的桂花树静静守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