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08第七章导线测量数据处理word资料22页

08第七章导线测量数据处理word资料22页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七章 导线测量数据处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测量方法对测量原始数据进行处理,这个处理过程与物探测线(三维测线、二维测线、非地震测线)无关,只是在原始数据处理之后,生成了每个观测物理点的实测坐标结果,才对物理点进行类型的定义,并按照指定的物理点类型(接收点、激发点、重力点、磁力点、化探点、电法点、控制点)进行成果分离。

所有的原始数据处理都是按照项目进行管理的,因此在处理原始数据前,用户必须在某一数据库的数据树上已经成功地建立了工区—项目(见图7-1),只有在某一项目下才能进行原始数据的转换、编辑、处理、保存等工作。

图7-1

测量原始记录的处理包括导线处理、RTK数据处理、太阳方位计算和水准测量处理(目前第一版本中没有实现水准测量处理)。本章主要介绍导线数据处理,关于测量原始记录的处理的其他内容将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导线测量是传统的以全站仪测角、测距为原理进行施测的一种测量方法。其实质就是由若干条直导线边连成的折线,导线边的长度由不同的测距法(包括红外测距、电磁测距、钢卷尺丈量等)来测定,相邻两导线边的水平夹角称为转折角,由全站仪水平测角观测而得。另外,作为一种高程传递的测量方式,也可由全站仪竖盘测角观测的高度角(天顶距)实现高程的传递,称三角高程测量。在这里将导线测量又分为三种类型:控制导线、放样导线、支站导线。

有关概念:  控制导线:就是纯粹作为相对高等级控制而施测的导线,其特点是在测站上所观测的每一方向的测回数都等于(或大于)后视和前视的测回数(至少是一测回观测),即没有半测回观测的物理点,而导线的起始和闭合点都是高等级测量控制点。

 放样导线:以放样为目的采用导线方法进行的一种测量方式,其特点是在测站上除了后视和前视采用测回观测(至少一测回)外,还进行放样点的观测,而放样物理点观测是允许半测回观测的(这里所指的放样导线是指连续观测记录可进行平差处理的闭合导线)。

 支站导线:就是只有已知坐标及后视的起点而终点未知的导线段,或已知测站坐标及其后视的单站观测数据。这种测量方式因为没有闭合的检查条件,点的精度不容易保证,所以一般在导线放样测量中对支导线的长度或测站数都有一定的限制。这种放样测量方式多用于地形起伏大、通视情况不好的复杂地区。另外也作为三维测网中激发点放样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测站坐标的唯一性,要求在一个导线原始记录的JOB中,所有测站点名都不能相同,点名必须是唯一的。

 一测回: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在仪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从测站到同一目标方向进行了一组盘左和盘右的观测(双盘位观测),称为一测回观测。采用一测回观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由于经纬仪或全站仪所带来的部分系统误差。

 半测回: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观测,在仪器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从测站到同一个目标方向只进行了一个盘位(既盘左或盘右)的观测称半测回。

导线计算主要有以下几步:

(1)原始数据输入 (2)原始数据编辑 (3)原始记录QC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步的操作。

(4)导线平差计算 (5)导线处理成果QC

(6)计算成果分离并入实测方案

第 1 页

8.1 导线原始数据的输入

导线原始数据的输入方式有三种:

8.1.1 手工输入

(1)右键在数据树窗口中的

处单击,会弹出一个如图7-2所示的下拉菜单。

图7-2

(2)选其中的“打开一个空的JOB窗口”项,当然了,也可以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打开一个空的JOB窗口”项(见图7-3)。就会产生一个空的数据表格,手工在表格里输入野外原始数据。

图7-3

(3)在输完野外原始数据以后,设置如图7-4所示的窗口中工作属性的各项参数。

图7-4

(4)单击(5)点击

添加或更新数据到数据库,但只是把数据保存到内存中。 将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

8.1.2 打开导线原始数据文件

右键在数据树窗口中的

处单击,选右键菜单中的“打开原始数据文件”项,

或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打开导线文件”项。如果你想把一段导线追加到当前窗口中,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追加原始数据”项,就可以把这段导线追加到当前窗口中,即相当于两段导线的合并。不过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都会进入如图7-5所示的窗口。

图7-5

我们看到,数据来源可以有三种方式:

(1)由仪器下载的文本文件

(1)选择仪器类型(用鼠标左键在相应的仪器类型上点击即可)。 (2)输入文件的路径和文件名或单击

,进入如图7-6所示的文件选择窗口。

图7-6

(3)选择文件后,单击,进入如图7-7所示的窗口。

图7-7

(4)如果你想浏览数据,单击,就会在图7-7所示的窗口的下部添加一个数据

浏览窗口(见图7-8),通过鼠标点击竖直滚动条,就可以进行文件的数据预览。

注意:在

旁边的

只有在浏览数据时才被激活,其作用是如果你已知一个文件的

文件名,就不必点击击

进入文件选择窗口中去选择文件,而可以直接输入文件名,通过单

切换到这个文件的浏览窗口。 (5)单击

将数据加载到工作窗口中。

图7-8

(2)由系统定义的文本文件

如果你的文件格式为系统定义的文本格式,那末点击“系统定义文本文件”标签,切换到如图7-9所示的系统定义文本文件引入窗口。

图7-9

(1)选择文件格式(用鼠标左键在相应的格式上点击即可)。 (2)单击

,进入如图7-10所示的文件选择窗口。

图7-10

(3)选择文件后,单击,进入如图7-11所示的窗口。

图7-11

(4)如果你想浏览数据,单击就会在如图7-11所示的窗口的下部添加一个数

图7-12

据浏览窗口,用鼠标点击垂直滚动条就可以进行数据浏览了(见图7-12)。

注意:在旁边的只有在浏览数据时才被激活,其作用是如果你已知一个文进入文件选择窗口选择文件,而可以直接输入文件名,通

件的文件名,就不必点击过单击

切换到这个文件的浏览窗口。

将数据加载到工作窗口中。

(5)单击

(3)自定义文本格式

单击“自定义文本格式”标签,切换到自定义文本格式窗口(见图7-13)。

图7-13

(1)选中“New or Edit Format To Import Raw Data By doing…”,然后单击进入如图7-14所示的数据引入窗口。

图7-14

(2)左键双击,系统会在这一栏的末尾弹出一个

图7-15

,再左击它,就

会出现一个让你选择输入文件的对话框(见图7-15)。

(3)在选择了要输入的文件之后左键双击格式。如果没有你想要的格式,左击己想要的格式。

图7-16

,从其下拉菜单中选择一种

,从弹出的如图7-16所示的窗口中,建立自

(4)新建格式时左击

,进入添加文件格式窗口(见图7-17)。

(5)输入格式名称,选择数据列分隔方

第 3 页

式。数据列的分隔方式有两种:一是固定列宽划分;另一种是分隔符划分,分隔符有“,”、“SPACE”、“TAB”三种。在这里,我们先选择“分隔符划分”方式中的“,”项。

(6)左击

,保存文件格式。

(7)从数据格式中选择你刚建立的格式名,接着定义格式中各个数据项的含义。操 图7-17 作如下:

 用鼠标左键在数据上拉动来确定列宽,列宽确定以后,当鼠标在数据列的上方停留时,会有“该数据项没有定义”字样显示,如图7-18所示。

图7-18

 此时在该处左击,进入如图7-19所示的对话框。

图7-19

 在这里主要做两项工作:

Ⅰ选择数据项名称(其中的数据类型、小数位、起始位置、列宽、分隔栏,对于每个数据项来说,系统都设置好了,用不着用户去修改)。

Ⅱ确定输出条件:

大于/包含——输入一个数值,系统会把大于和等于该数值的数据全部输出。 小于/不包含——输入一个数值,系统会把小于该数值的数据全部输出。 等于/匹配——输入数值或字母,系统会把等于和与其相匹配的数据输出。 输出起始行——输入一个数值,系统会从该行开始输出数据。

 这两项工作做完以后,单击

 依此类推,定义其它的数据项。在定义完所有数据项以后,系统显示出如图7-20所示的窗口。

图7-20

 单击 单击

,进入如图7-21所示的对话框。

进行确认,则格式建立

完成,同时你调入的原始数据文件也被转换成本系统的计算格式。

注意:一旦定义的格式被保存下来(如a格

图7-21

式),那么在你以后调入具有相同格式的文件数据时,就不必再定义格式,而在“自定义文本文件”

页下直接选择格式名称,系统中的程序会按选择的格式将选中的文本文件转换进系统中(见图7-22)。这大大方便了用户的操作,这一方式在RTK原始数据的调入中也同样适用。

图7-22

无论你采用上述三种方式中的哪一种来调入数据,最终都会进入如图7-23所示的窗口。

图7-23

7.1.3 打开数据树“导线”下的工作名

左键双击数据树上的导线原始记录JOB名或右键单击数据树上的导线原始记录JOB名,从其下拉菜单中选择“打开”项,都可以打开相应的原始记录数据文件。

7.2 导线原始记录编辑

导线原始记录数据的编辑包括两部分:工作属性的编辑和原始记录数据的编辑。

7.2.1 工作属性的编辑

(1)工作信息:包括工作名、野外操作者、记录者、计算者、计算日期、测量仪器(见图7-24)。其中工作名非常重要,这个名称是用于整个原始记录入库的名称,因此用户首先应注意保持这个名称与库中原有的JOB名不同,除非用户希望当前原始记录覆盖库中同名原始记录。

(2)原始记录参数:包括导线类型、长度单位、角度单位、限差标准(见图7-25)。  导线类型:包括控制导线、放样导线和支站导线三类,这个选项是决定导线原始记录QC与计算方式的关键,值得用户注意!

 长度及角度单位:是指原始记录观测值的单位,一般要求野外记录观测值单位与最终测量成果保持一致!

 限差标准:用于对导线原始记录的各种QC检查的限差标准,用户可以在测量基础参数的界面下自行定义这个标准的具体指标。

(3)成果参数:包括椭球、投影高程系统、长度单位、角度单位、测线类型和限差标准(见图7-26)。这一组参数是导线计算最终结果的坐标属性参数,关系到计算前从测量控制点库中提取控制点成果的属性。在控制点库中只有坐标属性相同、名称相同的坐标才能被有效地提取。这一组参数的缺省设置是项目的设置,如果想改变它们,只能在项目属性中改变!

图7-24

图7-25

图7-26

注意:其中 “测线类型”(2D二维测线或3D三维测网)的选择关系到计算成果的自动分离,请用户注意!

7.2.2 原始记录数据的编辑

原始记录数据格式用表格形式描述如下(见表7-1)。

针对一个打开的导线原始记录数据,在编辑、修改的状态下,用户可进行拷贝、剪切、粘贴、单元清除、行删除、行插入、查找、填充、分离点名/线名等功能的操作。当然也可以在两个原始记录间执行拷贝、剪切、粘贴的操作。而且, Undo和Redo的功能保证了修

第 5 页

改的灵活性。下面就具体介绍这些编辑操作。

表7-1

名称 点标识 段标识 测线名 点名 距离 距离类型 水平方向标识 水平方向标识 盘位标识 仪器高/标高 竖角 竖角标识 PPM改正 A2 A1 A16 F64 F64 A1 F64 F64 A1 F32 F64 A1 I8 数据类型 说明 I 测站,B 后视,F 前视,S 物理点 Y 已知点,J 结点,Z 支站,N 无 测线名是分离计算成果的标志。 H 平距,S 斜距 L 盘左,R 盘右 Z 天顶距,A 高度角 仅为检查项。1 PPM = 1/1000000 如果字符类型的数据字长超出范围,将不能在保存数据库中。 (1)导线处理工具条

当你打开一个原始记录以后,在数据树窗口和工作窗口之间会显示如图7-27所示的导线处理工具条。

图7-27

现将其中的各个按钮功能介绍如下:

新建一项JOB 打开一个JOB

保存或更新数据到数据库 插入行 删除行 查找

(2)导线处理右键菜单

当你在工作窗口单击右键时,会弹出一个如图7-28所示的下拉菜单。

下面就对工具条和下拉菜单中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编辑操作予以介绍。

(1)填充:可用于对选中列进行整体填充,填充方式分为填充字符和等差填充两种。如我们想把图7-29中的测线名列添上数值,操作过程如下:

(a)左击工作窗口的

,测线名列

图7-28

图7-29

打开测量控制点库,并对其操作 改变显示方式 原始记录检查 原始记录处理 成果高程拟合 测量成果分离

即被选中。然后右击工作窗口,弹出下拉菜单。

(b)选中下拉菜单中的“填充”项,进入如图7-30所示的窗口。

图7-30

如果是字符串填充,直接在字符串框内输入字符串即可(例:填充KASHI,见图7-31);如果是数值等差填充,需要在前两行输入两个数据(例:100,105,见图7-32)。

图7-31

图7-32

(c)填充完以后,单击

图7-33

即可将数据填充到相应的列中,如图7-33和7-34。

图7-34

(2)查找:在数据窗口已经打开的情况下,单击

图7-35

,显示如图7-35所示的对话框。

输入要查找的内容,从“匹配整个单词”、“匹配大小写”、“按列查找”三种模式中选择一种查找模式,再确定查找方向,然后单击就会自动停留到该处。

(3)改变显示模式:通过单击

,可以只显示导线测站的内容,而不显示物理点。

,如果存在要查找内容的话,光标

这一设置对检查导线间的关系非常有用。因为在平差计算前,我们更关心导线数据的情况,当我们想查看一个测站与相邻测站的数据关系时,可能因这一测站所观测的物理点过多,在一屏中不能同时看到几个相邻测站的数据,很不方便,而采用这种显示状态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图7-36和图7-37是改变显示模式前后的两个屏幕,我们可以做一下对比。

图7-36

图7-37

(4)分离点名/线名:这一功能主要是针对三维测网放样而考虑的。因为在三维测线放样施工时,有时我们的仪器只记录了桩号,而且桩号通常由线名+点名组成,例如148325表示148(线名)+325(点名),因此在仪器记录时,将148325当作点名处理,这样记录的方式与本系统的要求不一致,因为系统要求线名和点名单列分开,这一功能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可以将原始记录的点名按字符规律拆分为线名和点名两项,以满足标准的需要。

操作步骤:

① 在原始记录表格中选中“点名”列(或“线名”列)中需要分离的单元格,然后右键单击,打开下拉菜单(见图7-38)。

② 从菜单中选择“分离点名/线名”项,填写线名的字符起止列和点名的字符起止列(如果不填,则表示不变,见图7-39)。

注意:这里有个“只分离点标识为S的记录”选项,如果不选此项,那么在分离时有可能

第 7 页

连测站也一块分离了。因此建议把此项选上。

③ 单击

,则按照分离规则分离,如图7-40所示。

图7-38 图7-39 图7-40

8.2.3 导线原始数据的保存

在编辑完原始数据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保存或另存。 (1)导线原始记录数据入库:左击

或选择右键菜单中的“添加/更新数据到数据

树”项,或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增加/更新数据到数据库”项,都可以保存数据入库。

注意:如果有时出现不能保存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字符型的数据字长超出了数据库定义的范围或存在关键字相同的记录,此时用户需要修改或删除其中重复的记录。

在选择了“添加/更新数据到数据树”且写库成功后,只是保存在内存中了,而真正保存入库需要在标准工具条上选择

进行数据提交。

另外,用户还可以在主框架菜单 “工具”下的“选项”中设置定时保存数据库的选项。 (2)保存导线原始记录文件:选右键菜单中的“保存导线原始数据记录文件”项,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保存导线原始记录文件”项,进入如图7-41所示的窗口。

图7-41

选择保存原始数据文件的路径,输入文件名,则该成果就会按导线原始数据记录文件的标准文本格式保存为文本文件。关于导线原始数据标准文本格式,请参见“导线标准文本格式说明”。

注意:输入文件名时不带后缀,系统会默认“Trs”为其后缀名。

8.3 导线原始记录QC

编辑完原始数据以后,就可以进行QC检查了。导线原始数据的QC检查,实质就是根据一定的限差标准,对野外采集原始数据的质量进行检查。至于限差标准,我们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具体内容见“基础参数”中的“导线测量限差标准”部分,这里需要提出的是限差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甲方或不同的工区,对测量成果的精度要求都可能不一样,这就是说,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限差标准。

8.3.1导线原始数据QC检查操作步骤

(1)左击

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导线原始记录QC”项,出现如图7-42

图7-42

所示的导线处理信息对话框。

(2)单击的下部显示出来。

,对原始数据的检查结果信息就会在如图7-43所示的工作窗口

图7-43

(3)根据检查结果对原始数据进行再次编辑。

注意:这里所说的编辑是指对原始数据中的错误进行修改,并不是对某些超限的数据进行改动,对确实超限的数据,应该到野外补测。

(4)在编辑以后再次进行原始数据的QC检查,直到没有错误显示为止。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QC检查以后,你会发现在信息窗口中,不同类型的错误用不同的颜色显示,那末这些颜色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红色字体:致命错误,将不允许进行平差计算;

蓝色字体:非致命错误,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平差计算,但可能造成结果不对; 白色底色:测站完整性检查; 浅绿底色:连续性检查;

粉红底色:测站平面合理性检查; 浅蓝底色:测站高程合理性检查; 浅灰底色:物理点合理性检查。

8.3.2 导线原始数据QC检查内容

根据计算的过程,导线原始记录QC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1)测站完整性检查

(2)测站间连续性检查(导线段划分)

(3)测站合理性检查(包括两种:测站平面合理性检查及测站高程合理性检查) (4)放样物理点合理性检查 (5)计算前起算信息检查 (6)平差后检查是否符合规范

但并不是说每种类型的导线都包括以上几项。

其中:控制导线检查项包括第(1),(2),(3),(5),(6)项。 放样导线检查包括第(1),(2),(3),(4),(5),(6)项。 支站导线检查包括第(3),(4),(5)项。

注意:如果在导线的完整性检查中发现致命错误,则测站间连续性检查中断;如果在某测站中含有致命错误,则该测站的合理性检查中断。因此,用户首先必须保证导线完整性、测站合理性检查中没有致命错误(白底红字),这样才能保证其它检查的正常运行! 整个观测过程中前视标高和后视标高保持不变动;物理点的半测回观测采用盘左观测。

在顺序读取每条记录数据时,首先要考虑距离类型(平距或斜距)、竖角类型(天顶距或高度角)、角度单位(DMS、GON)等情况。计算时还应考虑水平角的左右角情况。

(1)导线测站完整性检查

作为检查的一个条件,我们把测站的观测顺序约定为“后前前后”,即为:测站信息-后视盘左-(物理点)-前视盘左-前视盘右-后视盘右(I-B-S-F-F-B)。

数据中以“I”标识的记录是测站信息,它代表着一个测站观测记录段的开始,也是导

第 9 页

线中两个测站记录段之间的区别标志。一段导线中包含几条测站信息,就应该有几个测站记录段。

在导线测站完整性检查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信息如下:

(a) 如果整个原始记录的第一条记录不是“I”标识,那么在导线原始数据QC检查错误信息显示窗口中显示:“记录顺序不符,第一条记录应为测站记录,请检查点标识!”

(b) 前后视配对数检查(后视只有一个,前视可以有多个)。在两个“I”标识之间的一段记录中提取带有“后视-B”、“前视-F”标识的记录,检查一测站间的原始记录。 (c) 如果本测站中没有后视B的记录,那么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测站IX无后视,请检查点标识!

(d) 测站后视记录B会根据其竖角情况判断该记录的盘左L/盘右R,如果盘左数不等于盘右数,那么会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测站IX后视BX的正倒镜观测值个数不符,请检查后视点标识B/后视B的水平角标识L/R!

(e) 对于测站前视F记录,首先分检出具有相同前视点名的记录作为一组(如果有N个不同的前视点名,就分成N组),再检查每个前视点名组中盘左L与盘右R的观测数是否相等,如果不相等,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测站IX前视FX的正倒镜观测值个数不符,请检查前视点标识F/前视的水平角标识L/R!

(f) 点名匹配检查:如果前后视个数匹配正确,再进一步检查测站、前后视的点名关系。一测站间的测站点名、后视点号、前视点名都不能相同,否则会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点名X、后视点名X、测站点名X相同,请检查点名/点标识!

(g) 后视B的测回数应该等于前视F的测回数(每个前视分别查),否则会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的测回数=?不等于后视X的测回数=?,请检查前后视测回数! (h) 如果后视点号不相同,则会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发现多个后视BX/BY/…,请检查后视点名/点标识B”。

(i) 如果有M个后视都符合盘左L/盘右R的匹配,那么检查每个后视是否符合“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即测站导线观测顺序检查,如果发现第X(X〈=M〉个后视的记录观测顺序不符合“后前前后”,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BX不符合“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

(j) 假设发现有M个前视都符合盘左L/盘右R的匹配,仍要检查每个前视是否符合“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如果发现第X(X〈=M〉个前视的观测顺序不符合“后前前后”,则会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FX不符合“后前前后”的观测顺序。” (2)导线测站间连续性检查

为了方便对测站的连续性检查,我们在这里约定:在一个导线原始记录名称下的数据排列原则为连续主闭合导线-支导线。

闭合导线段:起点和终点都是已知点的连续导线段。

结点导线段:分两种,一种是有一个已知端点的连续导线段,且另一端是闭合导线(或者其他结点导线)的一个前视或起点;另一种是两端无已知点,但两端点都是闭合导线(或者其他的结点导线段)的一个前视或起点。

支站导线段:两端都未知的连续导线段,且起点是闭合导线或结点导线中的一个测站或前视。另外,单测站及其后视为闭合导线或结点导线中的一个测站或前视的观测数据也作为支导线处理。

连续导线的基本条件:对于按野外观测顺序的记录来说,测站的前视F记录点号与下一测站的I记录点号相同,而且后视点号必须与上一站的测站点号相同。

导线连续性检查的前提条件:在测站完整性检查都通过的情况下,才可进行连续性检查。 (1)划分自然连续导线段

 每个测站I的点名必须是前一测站中一个前视F的点名。否则,会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测站IX不能与前一测站的所有前视名匹配,导线不连续?请确认!”

如果某一前视与下一测站连续,则需要记录其它前视的点名以待与后面的分段记录来匹配,以确定是否是分叉点。

 对于每个测站I,除了检查以上项目外,再比较此站的后视点号是否与前一测站点号相同,如果不同,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BX与前一测站IX点名不符,请检查点名/点标识”

(2)标定自然段性质:闭合段、结点段、支站段。

注意:在进行此项检查前,要求用户最好在原始记录中的“段标识”列上对已知点Y、结点J、支站Z、空点N进行标注,以便按预定要求进行检查。

判别段性质的方法:在检查出的导线段终止处,在记录前有一列为“段标识”(包括已知点Y、结点J、支站Z和空点共四类点),根据系统对导线段划分的原则,将划分出的导线段给出提示如下:

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段1:起测站IX1-后视BY1,止测站IX2-前视FZ2,闭合段”

“段2:起测站IX1-后视BY1,止测站IX2-前视FZ2,支站段” (3)检查段关系:

 检查段记录顺序是否符合约定的记录排列顺序:闭合导线段-结点闭合导线段-结点导线段-支导线段。如果不符合,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记录不符合约定的排列顺序,请检查段标识或重新调整记录顺序!”

 段的起测站或止测站或止前视一定是其它段内的某个前视或测站!如果条件不成立,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段X的起测站?、止测站?、止前视?不能与其它所有段的测站或前视匹配,该测段不在同一观测JOB内,请检查点名/点标识!”

(4)对于闭合导线和结点导线,做以下检查:

 如果起测站、起后视、止测站、止前视都相同,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导线段X与导线段Y起止测站相同,为重复段(1)?请检查!”

或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导线段X与导线段Z起止测站相同,为重复段(2)?请检查!”

 如果起点终点相对,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导线段X与导线段Y起止测站相对,为往返导线段?请检查!”

 对于支站导线,如果起测站、起后视相同,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导线支段X与导线段Z起测站/后视相同,为重复测段?请检查!”

 同名测站检查,检查各段内是否存在同名的测站,如果存在,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导线段X的测站IX与导线段Z的测站IX同名,请检查测站点名/点标识” (3)导线测站合理性检查

前提条件:在导线测站完整性及连续性检查都通过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合理性的检查。

(1)测站内的平面合理性检查,包括 有关后视方面的:

(a) 如果后视测距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X测距互差=?

第 11 页

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距离”

(b) 如果后视2C差大于限差,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X的2C=?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水平方向值”;

(c) 如果后视测回间2C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X的测回间2C互差=?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水平方向值”

有关前视方面的:

(d) 如果前视测距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测距互差=?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距离”

(e) 如果导线边长超限,而前视测距互差不超限,则对每个前视测距分别取平均值进行此项检查!此时会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导线边I-F的边长=?大于X,超限!请检查距离”

(f) 如果前视2C差大于限差,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的2C=?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水平方向值”;

(g) 如果前视测回间2C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的测回间2C互差=?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水平方向值”

(2)测站内的高程合理性检查,包括

(a) 如果测站仪器高小于?(0.5m)大于?(5m),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测站仪器高=?,可能有误”

有关后视方面的:

(b) 如果后视标高小于?(0.5m)大于?(5m) ,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X标高=?,可能有误”

(c) 后视标高检查:如果标高不相同,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X标高有变化,请检查标高”

注意:如果标高有变化则不做指标差检查,改为做正倒镜高差之差的检查

(d) 如果后视指标差大于粗差限差,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X的指标差Vindex=?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竖角值”;

(e) 如果后视测回间指标差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X的测回间指标差Vindex=?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竖角值”;

(f) 如果后视测回间高差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后视X的测回间高差互差=?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竖角/标高/距离”

有关前视方面的:

(g) 如果前视标高小于?(0.5m)大于?(5m) ,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标高=?,可能有误”

(h) 前视标高检查:如果标高不相同,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标高有变化,请检查标高”

注意:如果标高有变化则不做指标差检查,改为做正倒镜高差之差的检查。 (i) 如果前视指标差大于粗差限差,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的指标差Vindex=?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竖角值”;

(j) 如果前视测回间指标差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的测回间指标差Vindex=?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竖角值”;

(k) 如果前视测回间高差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前视X的测回间高差互差=?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竖角/标高/距离”

(3)直返站高差检查

前提:测站连续且测站内高程合理性检查通过,需要做直返站高差检查; 条件:以本站后视B记录计算的本站与前站的高差与前站相应的前视F记录算出的高差之和应等于零。

(a) 直返站测距互差:如果测站后视测距不为零,则检查此项,这时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测站A-B间的直返站测距互差=?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距离”

(b) 直返站高差超限:如果测站后视测距=0,则假设本站后视距离=前站前视的距离,这时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测站A-B间的直返站高差=?大于限差X,超限!请检查距离/标高/竖角”

(4)导线放样物理点合理性检查

在进行放样测量时,还要对具有“S”点标识的物理点记录进行检查。

(a) 如果物理点尺高小于?(0.5m)大于?(10m),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物理点SX尺高=?,可能有误,请检查标高”

注意:在检查前要确定是否为双标高检查,如果不是双标高,则只按半测回记录检查每个物理点。

(b) 物理点S竖角检查盘左/盘右的观测情况,如果为盘右,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物理点SX为盘右观测。

(c) 一站中同点名多记录检查:如果在一站中存在同点名多记录,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物理点SX有M个记录,请检查点名/点标识,保持一条记录。

(d) 一站中同点名多记录的水平角互差检查:如果一站中同点名多记录的水平角有变化,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物理点SX的M个记录水平角有变化,请检查!”

(e) 如果一站中同点名多记录的测距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物理点SX的M次测距互差超限,请检查!”

(f) 如果一站中同点名多记录的高差互差超限,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物理点SX的M次高差互差超限,请检查!”

注意:如果为双标高检查,则每点只能有高差互差不超限的两条记录。

(g) 需要统计一个JOB名下的测线名数量,如果有M条不同测线名的不同点个数MI,则在QC检查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导线一共包含有M条测线的MI个点。

测线名XXX,测站??个,物理点??个。 测线名YYY,测站??个,物理点??个。

(5)导线QC主要公式注解

2C = HzLeft’ - HzRight’ 180 (水平方向2C差)

If HzLeft’ - HzRight’ < 0 then 2C = HzLeft’ - HzRight’ + 180 Else 2C = HzLeft’ - HzRight’ - 180

HzLeft = HzLeft’ C,HzRight = HzRight’ + C (水平方向中数) 天顶距度盘(Z):

Vindex = [(Vleft + Vright) - 360 ]/2 (竖角指标差,此为天顶距的计算公式) VzLeft = Vleft - Vindex (加改正的天顶距盘左L)???

VzRight = 360 - (Vright + Vindex) (加改正的天顶距盘右R)??? Vz = [ VzLeft + ( 360 - VzRight )] / 2 (天顶距中数)

EleDiff = Dis * ctgVz + hi - ht (测站至目标间的高差,天顶距)

第 13 页

高度角度盘(A):

If Vleft > 270 then Vleft = 360 _ Vleft

Vindex=[180 - ABS( Vleft ) + Vright]/2 (竖角指标差,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VaLeft = Vleft + Vindex (加改正的高度角L) VaRight = VRight - Vindex (加改正的高度角R)

Va = [ VaLeft + ( 180 - VzRight )] / 2 (高度角中数)???

EleDiff = Dis * tgVa + hi - ht (测站至目标间的高差,高度角) 其中:Dis距离,Vz天顶距,Va高度角,hi仪器高,ht目标高

8.4 导线平差计算

注意:在导线平差计算以前,在控制点库中应该已经存在该导线的起算点、闭合点坐标,而且控制点的坐标属性与导线中定义的属性应完全一致,名称也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才能在导线计算过程中查找到相应的控制点。

导线平差计算大体分两种情况:闭合导线平差计算和支站导线计算。

8.4.1 闭合导线的平差计算

包括控制导线和放样导线,计算过程基本分为三步: (1)左击

或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导线原始记录计算”项,弹出如图

图7-44

7-44所示的导线处理信息对话框。

图7-44中包括平面平差、高程平差及物理点坐标计算三个处理选项,我们需要对哪项处理,点选该项前面的复选框使其选中即可。

(2)另外,在这个窗口中还有一个

按钮,当鼠标左击这个按钮时,会在该窗

口的下面又增加三个选项:即平面坐标闭合差分配方式、高程闭合差分配方式和距离加PPM改正(见图7-45)。

图7-45

我们在进行平差计算的时候,一般应该按距离分配平面坐标闭合差的误差,不过考虑到在观测过程中设站对误差影响较大,也可以按测站分配误差。一般按测站分配高程闭合差的误差。对于距离改正的问题也要特别注意,对于放样测量,原则上应该在野外进行各种改正,内业不允许对距离再进行改正,不过在进行控制测量时,有时在外业没有加改正,才考虑在内业进行改正。要进行距离改正,需要输入一个长度比,以PPM为单位。1PPM=1/1000000。如果选择加距离的PPM改正,则在计算时按给出的长度比在对导线边长改正后参加平差。

(3)导线原始记录再次检查:在对导线处理过程中的各个选项配置完以后,单击

,这时系统为了确保计算前原始记录中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对导线原始记录又进行

一次全面的强制性检查,检查内容项可参见上面的导线原始数据QC检查部分。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就会给出错误信息提示,此时用户可以选择退出向导修改原始记录,也可以忽略错误继续平差,当然,如果是一些致命的错误(例如前视或后视个数不能匹配),程序将不允许继续计算。检查后给出信息窗口如图7-46。

图7-46

(4)单击,系统会自动进行已知点检查。不过在原始记录编辑时应该已经

对已知点进行了标记,既在段标识的相应的记录行前标注了“Y”。系统以点名为索引在控制点库中查找已知点,如果存在,则检查已知点的椭球、投影、长度单位的属性是否与成果的一致,其次需要知道平面坐标以及与后视点名匹配的方位角(控制点库中具有坐标的同名后视点优先)。

在进行已知点检查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信息有:

 无已知点标记(原始记录中未发现已知点标记)。  已知点IX坐标属性与原始记录的坐标属性不一致。  已知点IX无平面坐标。

 已知点IX无到后视点名为BX的已知方位角。  已知点IX无高程。

在以上几种情况下,系统都会自动进入控制点编辑屏幕,要求用户在控制点编辑界面下输入已知点坐标、高程和起算方位等缺少的数据项。也可能是已知点标注的错误,此时允许用户对原始记录进行修改编辑。

(5)在平差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按要求进行导线平差处理,给出导线平差的精度报告和平差结果坐标。

8.4.2 支站导线的计算

针对支站导线放样灵活、原始记录比较零散、测站点坐标的来源途径也可能较多的特点,本系统提供了一个单独处理支站导线的环境。支站导线放样的基础是把任何已知坐标的两点作为起始测站和后视,因此测站点可以是测量平面控制点、RTK观测点、导线测站点,甚至可以是闭合导线测站的一次放样物理点(必须是符合放样要求的设站标记,如木桩)。

计算分为五步:

(1)将“属性与参数”窗口中的“导线类型”设置为“支站导线”,其它的设置内容与控制导线的设置相同(见图7-47)。

(2)单击(3)单击

来进行原始数据QC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整理。 ,首先进入选择或定义支站起算数据来源窗口(见图7-48)。

支站起算数据来源有三种途径:  控制点

从图7-48中可以看到,在左边窗口中显示出所有与这条导线相关的控制点,选择参与计算的点,然后单击

加载到右边窗口中,再单击

图7-47 图7-48

 测站成果

单击“测站成果”标签,切换到支导线起算数据中的测站成果窗口(见图7-49)。

图7-49

在图7-49的左窗口中显示各条测线的测线名,每一测线名中包含了该测线所有测站的成果。想用哪条测线的测站成果,就选中哪测线,然后单击或加载到右边窗口中,再单击

第 15 页

 测线成果

关于测线成果窗口,请见图7-50。

图7-50

先用鼠标左键选择参与计算的测线成果数据(可以单选,也可以按住Shift键进行多选),然后点击

把选中的数据从左边窗口加到右边窗口中。再单击

注意:① 为了提高运算速度,采用用户定义起算数据库的方式,即根据原始记录数据中所观测的范围,由用户指定局部范围的部分已知坐标的点来组成起算数据库,点坐标来源可以是系统中的测量控制点、导线测站点成果、测线测量成果;② 在定义起算数据库时应对重复线名和点名进行检查,以保持点和坐标的唯一性。

(4)在选择了一种起算数据来源并单击

以后,系统会对原始记录再次进行

QC检查。检查的具体内容可参见上面的导线原始数据QC检查项。检查的结果会在原始记录错误信息窗口中显示(见图7-51),然后用户可以退出当前屏幕,对原始记录进行修改,也可以忽略错误继续计算。

图7-51

(5)再单击(6)单击

,进入如图7-52所示的导线处理信息屏幕。 ,支导线计算完毕。

图7-52

(7)单击

,保存数据库。

8.5 导线平差结果

8.5.1 导线平差报告浏览

单击“平差精度报告” 标签处,会有如图7-53所示的平差报告窗口出现。

图7-53

在如图7-53所示的窗口里,给出了导线平差后的各项精度指标以及这段导线的精度评定情况。具体来说包括:2C差最大值、2C差平均值、指标差最大值、指标差平均值、段内设站次数、最大边长、测段总长、 相对精度、方位角闭合差、高程闭合差、北坐标闭合差、东坐标闭合差、最弱点误差等。我们知道,在野外观测完一条导线以后,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它的精度了,到底能不能达到想要的精度指标,在这里你就会得到答案。

8.5.2 导线示意图浏览

单击“导线示意图” 标签,可以看到如图7-54所示的导线示意图窗口。

图7-54

从图7-54所示的窗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导线的走向,知道它是否发生了偏移。

8.5.3 统计与分析

点击“统计与分析”标签,可以看到如图7-55所示的2C/指标差变化示意图窗口。

图7-55

从图7-55所示的窗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导线各个测站的2C/指标差的大小及有无超限情况。

8.5.4 导线处理成果QC

在计算完原始数据以后,在“平差成果数据”窗口中任意地单击右键,都会弹出一个如图7-56所示的下拉菜单。

选其中的“导线处理成果QC”项,系统会对导线的处理成果进行QC检查,检查结果以QC窗口的形式显示(见图7-57)。

用户可根据QC信息显示,利用追踪查错方式来检查错误。即用鼠标左键在错误信息行上单击,光标就会自动跳到平差成果数据窗口中相应的数据位置。

注意:“导线处理成果QC”功能,在测量成果分离前后检查的项是不同的,但操作按钮一致。分离后可

图7-56

进行物理点横向偏移与纵向偏移的检查,因此用户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在任何时候激发QC功能。

图7-57

8.5.5 导线成果浏览

计算结束后,左击工作窗口的“平差成果数据”标签,就可以从原始数据窗口切换到平差成果数据窗口,在这个窗口里,你可以浏览到每个测站点(I标识)及物理点(P标识)的成果坐标。缺省的点浏览顺序是原始数据记录的顺序,如果此时用户想把处理成果按其它的顺序排序,则可以选择右键菜单(图7-56)中的“处理成果排序”项,就会打开一个如图7-58所示的二级下拉菜单。

图7-58

其中包括以下几种排序方式:

1. 原始成果记录顺序:以原始记录中点的先后顺序排列。

2. 线名+点名+点类型:先以测线名排序,在同线名中再按点名排序,最后按点类型排

序。

3. 点类型+线名+点名:先以点类型排序,再以测线名排序,最后按点名排序。 4. 组合排序:当选择组合排序时,进入如是说图7-59所示的窗口。

图7-59

在图7-59的左窗口里含有各种选项,你想按哪种选项排序,就把该选项选中,然后单击

加载到右边窗口中。如我们把N坐标、海拔高、横向偏移三项加到右边窗口中(见

图7-60)。

图7-60

如果不想按某一项进行排序,还可以在右边窗口中把它选中,然后点击移到左边窗口中。

将其转

第 17 页

如果选择多个选项结合排序,通过点击、可以改变各选项在排序时的优先

,就可

顺序。如在图7-60所示的窗口中,我们可以选中“横向偏移”项,然后点击

以把它移到最上面,这样在排序时就先按照横向偏移进行排序。总之,以上的这些排序方法,可以自由组合,想按什么排序就按什么排序,比较方便。

上面介绍了四种排序方法,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例如:用户希望将测站点与放样点分开,就可以选择“点类型+线名+点名”的排序方式,则所有测站排在前面,放样物理点排在后面。

注意:在测量成果分离后,即点类型已经变为接收点“R”/激发点“S”/检查点“J”......之后,排序功能依然有效,这样可以将接收点和激发点分别排列,便于文本的输出。

操作:在“平差成果数据”窗口中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择右键菜单“处理成果排序”中相应的排序规则,系统会按选中的规则进行排序。

8.5.6 导线测站成果入库

选择图7-56中的右键菜单 “导线测站成果入库”项,或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导线测站成果入库”项,将导线测站成果保存入库。

8.5.7 保存导线处理成果文件

计算结束后,导线处理成果就会在工作窗口中显示出来,用户可以选择图7-56中的右键菜单“保存处理成果文件”项,或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保存处理成果文件”项,进入“另存为”对话框(见图7-61)。

在选择了文件路径和文件名后,单击

,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两个文件,一个

文件的扩展名为“Rult”,属于结果文件,另一个是扩展名为“RultQC”的结果QC文件。

图7-61

注意:保存文本文件的顺序是以当前“平差成果数据”页上点的排列顺序为原则进行输出的,因此,如果用户希望将测站数据与放样点分开输出或希望将接收点、激发点分开输出(前提是分离后)的话,就可以先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序,也可以通过网格设置功能,配置输出列的内容和输出列的排列顺序,然后再保存为文本文件。

8.6 表格定制

表格定制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通过定制我们可以将当前表格显示的列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如选择哪些列可见或不可见以及各列内容的排列顺序等(见图7-62 和7-63)。

在当前定制的形式下,右键选择“保存处理成果文件”,此时输出的文本文件内容就是当前表格定制的形式,这样用户就可以灵活地按自己定制的方式保存文本文件。

操作:在打开表格的“原始数据”菜单(或右键激发菜

单)中选择“表格定制”(见图7-62),会出现表格定制的对话框(见图7-63),对话框的左边窗口显示了当前可定制的所有数据项的列标题,可通过鼠标左键在选中数据项的 “可见标志”行点击“”或“”来选择是否显示数据项,另外在一行数据项被选中的状态下,通过右边的“列右移”、“列左移”、“列头”和“列尾”按钮来调整选中列在表格中的相对顺序。

图7-62

图7-63

8.7 测量成果分离

在计算成果分离以前有两点需要注意:

(1)我们是根据原始记录中“测线名”数据项下的名称按照设计测线的分点规则对成果进行分离的。但是我们建议在导线数据分离前,将测线的设计成果保存在库中,从而使测线的设计信息和设计物理点坐标都可从库中得到。如果没有测线设计信息,则与设计位置相关的QC检查不能执行。测线/测网设计方法可参见上面的测线/测网设计部分。

(2)“属性与参数“设置窗口中的各项参数一定要设置正确,特别是其中的“测线类型”、“限差标准”两项,因为2D、3D测线的分点规则有很大不同。而且如果一个项目下存在多个三维测网的话,则在测线分离前还需要选择3D测网名称。在定义了测线类型之后,系统就会根据用户定义的测线类型,分别到数据库中查找是否有相应的测线及该测线的坐标属性,所以不仅要求名称类型相同,成果的坐标属性也必须一致。在各项查找都通过的情况下,才会进行成果分离。

8.7.1 测量成果分离步骤

在这里我们以二维测线的分离为例,在下面介绍RTK成果分离时再以三维测线的分离为例。

(1)在导线原始记录处理以后生成平差成果数据,左击 “平差成果数据”标签,就会切换到平差成果数据屏幕。在这里,你可以将计算成果进行分离,具体做法有两种:① 在这个窗口上右键单击,从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测量成果分离”项;② 单击工具条上的

第 19 页

。不过无论你选择哪种方式,都会出现如图7-64所示的窗口。

图7-64

在这里显示每条测线的分离点信息。“P”表示将分离的物理点,“J”表示检查点,“K”表示控制点,“Q”表示其它点。只有“P”点才能被分离成物理点成果;“J”点将单独分离入库;“K”点将分离到控制点库;“Q”点将不分离入库。另外,如果2D测线的某些点不能用测量成果分离规则分离,用户可以在测量成果分离前将这些点的“点类型”设置为指定的“R”(接收点)或“S”(激发点)或“R&S”(既是接收点又是激发点),这些点就不再参与分点规则的分离,而是在入库时直接按类型分离入库。

(2)单击

,进入如图7-65所示的屏幕。

图7-65

在这一窗口中,我们可以进行以下的编辑:

该测线是否参与分离;测线名;起接收点;止接收点;点名增量;起激发点;止激发点;点名增量。如果有特殊的点名变化或增量变化,可分段进行定义,即一条测线可以分多行进行分点规则的定义,同时还可以通过单击

来删除、

插入或增加行。

如果是三维测线,需要选择每条线是接收线或激发线。 在所有条件都定义清楚后,系统将按定义的规则,分别按线将物理点自动归类并提取存在的最终设计方案的坐标进行对比。

(3)单击

,进入如图7-66所示的对话框。

注意:这时只是入库前的预分离,并没有保存入库。

图7-66

8.8 测线成果入实测方案

在“平差成果数据”窗口中单击右键弹出菜单,选择其中的“导线处理成果QC”项,用户可以进行成果QC处理,如果用户认为成果能够作为最终测量成果入库,就选择该菜单下的“分离成果入实测方案“项,进入如图7-67所示的窗口。

图7-67

图7-67中的三个选项如下: 

入库前清除库中当前测线所有记录:入库时删除库中所有的数据。

 入库时替换库中当前测线中已有记录:库中没有增加数据,用当前数据替换已有的点。

入库时不替换库中当前测线已有记录:库中原有的点不变,将新数据追加进去。

,则成果自动分离到数据树上相应的测线或测网的实

选择其中一项,单击测方案中。

入库成功后,右击数据树窗口中相应的测线或测网名下的,从弹出的菜单

中选择“打开”项,可以看到实测方案的图形。同样,右击数据树窗口中相应的测线或测网名下的“数据。

”,从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打开”项,也可以看到实测方案的表格

8.9 输出导线处理报告

(1)选择主菜单“原始数据”下的“输出导线处理报告”项,进入如图7-68所示的窗口。

图7-68

(2)选取需要输出的内容:导线原始记录或导线成果表。单击为对话框(见图7-69)。

图7-69

,进入另存

(3)输入文件名,单击进入如图7-70所示的对话框。

图7-70

(4)单击确认即可。

8.10 导线原始记录标准文本格式说明

系统目前提供一种约定的导线文本记录格式,格式包括表头部分和原始记录数据体部分。导线原始记录文件的表头共有11行内容,其中的1-29列为表头中各属性项名称(为右对齐方式的固定字符串);第31列为属性项分隔符“:” ;第33列以后为属性项内容(见表7-2)。

<其中测线名是自动按线分离计算成果的标志。 表7-2

名称 点标识 段标识 测线名 点名 距离 距离类型 水平方向 盘位标识 仪器高/标高 数据类型 2位字符串 1位字符 16位字符串 64位浮点 64位浮点 1位字符 64位浮点 1位字符 32位浮点 起始列位 1 3 5 22 31 39 41 53 55 字宽 2 1 16 8 8 1 12 1 6 说明 I 测站,B 后视,F 前视,S 物理点 Y 已知点,J 结点,Z 支站,N 无 测线名的作用是分离计算成果的标志。 H 平距,S 斜距 L 盘左,R 盘右 第 21 页

竖角方向 竖角标识 PPM改正 64位浮点 1位字符 整型 62 74 76 12 1 6 Z 天顶距,A 高度角 仅为检查项。1 PPM = 1/1000000 测线名、点名为左对齐;其余数字型的按右对齐! 注意:这一格式中数据类型为“字符“型的字宽定义,对数据库的存储也同样有效,因此如果出现不能保存数据的情况,很可能就是某个字符串的字宽超出了数据库定义的范围,请用户小心!

例如:

TRVAS RAW DATA FORMATE : KLseis 1.0 Survey RawTraverse Job Name : Tra303M01 Main Line Name : null Distance Unit : meter Angle Unit : DMS Date : 2000.052300 Time : 0.0001 Operator : sk Recorder : sk Calculator : sk Equipment : sk0000000 <Co LineName PointNo Distance Hz_Angle Height V_Angle PPM I Y 303 303A 0.000 0.0000000 1.450 0.0000000 0 B 303 Pole 0.000H 0.0000000L 2.080 90.0000000Z 0 F 303 140 400.000H 180.0000000L 2.000 90.0000000Z 0 F 303 140 400.000H 0.0000000R 2.000 270.0000000Z 0 B 303 Pole 0.000H 180.0000000R 2.080 270.0000000Z 0 I 303 140 0.000 0.0000000 1.570 0.0000000 0 B Y 303 303A 0.000H 0.0000000L 2.080 90.0000000Z 0 S 303 141 100.000H 180.0000000L 2.000 101.5455000Z 0 S 303 142 200.000H 180.0000000L 2.000 103.1259000Z 0 S 303 143 300.000H 180.0000000L 2.000 90.3251000Z 0 S 303 144 400.000H 180.0000000L 2.000 93.3722000Z 0 S 303 145 500.000H 180.0000000L 2.000 90.0604000Z 0 F 303 145A 550.000H 180.0000000L 2.000 90.0000000Z 0 F 303 145A 550.000H 359.5955000R 2.000 270.0000000Z 0 B Y 303 303A 0.000H 180.0001000R 2.080 270.0000000Z 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