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RS触发器教案(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绍兴市中等
课程 专业学校
日期 教具 教师 教案
班级 课题 授课教材 12机电高考班 电子技术基础 课时 2 6月5号 多媒体 丁广强 基本RS触发器 《电子技能与实训》 陈雅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的 与 教学要求 ⑴ 了解基本RS触发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其使用方法; ⑵ 理解基本RS触发器电路的工作过程; ⑶ 理解电路中各元器件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与 教学难点 授课类型 重点:掌握基本RS触发器的逻辑功能。 难点:基本RS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分析与应用 理论教学法 教学关键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师生互动。 教学方法 采用实物演示和教师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会后懂”的教学模式,手把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俗易懂。 作业布置 本章课后习题4、6。 探究:能否用或非门组成基本RS触发器?试一试。 课后附记 本节课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 备注 [复习提问]: 1、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是什么? 有0出1,全1出0。 2、在举重比赛中,有三个裁判员A、B、C,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裁判员(其中A为主裁判)同时判定通过,该运动员成绩有效,否则,成绩无效。根据以上情况完成电路设计。 要求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设计电路图。由一名学生板演完毕,教师讲评。 3、以上电路属于何种逻辑电路有何特点 组合逻辑电路。 电路结构由门电路组成,电路中无反馈;输出状态仅决定于当时 的输入状态。 追问学生回答:这说明组合逻辑电路不具有记忆功能。 [讲授新课]:具有记忆功能的逻辑电路是时序逻辑电路。 触发器是构成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逻辑单元部件。 板书:基本RS触发器 演示实验:取一块实验电路板,将两个带有发光二极管的与非门并排插在实 验电路板上,用两根导线分别将输出与另一与非门的一输入端相连接。 让学生观察此电路的结构特点:电路具有反馈(两根导线)。 电路有两个输出端。 板书:一、电路组成与逻辑符号 QQ Q Q && SR S(a) 逻辑图R S R(b) 逻辑符号它有两个稳定的状态:0状态和1状态;信号输出端,Q=0、Q=1的状态称0状态, Q=1、Q=0的状态称1状态。 输入端的取反符号代表与非门低电平有效 板书:二、工作原理 教师启发学生答出:(并加以演示实验验证,其中输入0为接电源负极,1为接电源正极;输出为1态发光二极管亮,输出为0态时二极管不亮) R=0、S=1时:由于R=0,不论原来Q为0还是1,都有Q=1;再由S=1、Q=1可得Q=0。 即不论触发器原来处于什么状态都将变成0状态,这种情况称将触发器置0或复位。R端称为触发复位端。 R=1、S=0时:由于S=0,不论Q来为0还是1,都有Q=1;再由R=1、Q=1可得Q=0。 即不论触发器原来处于什么状态都将变成1 R=1、S=1时:根据与非门的逻辑功能不难推知,触发器保持原有状态不变, 即原来的状态被触发器存储起来,这体现了触发器具有记忆能力。 R=0、S=0时:Q=Q=1,不符合触发器的逻辑关系。并且由于与非门延迟时间可能完全相等,在两输入端的0同时撤除后,将不能确定触发器是处于1状态还是0状态。所以触发器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这就是基本RS触发器的约束条件。(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1、真值表 RS QnQn1不用不用001101功能不允许0 0 00 0 10 1 00 1 11 0 01 0 11 1 01 1 1Qn10置0Qn11Qn1置1Qn保持以上表内右侧内容由学生板演填入完成 板书:2、状态图 (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描述触发器的状态转换关系及转换条件的图形称为状态图。 10/ ×1/ 0 01/ 1 1×/ 板书:3、时序图 反映触发器输入信号取值和状态之间对应关系的图形称为波形图。 板书:例题:已知一基本RS触发器的输入信号,试画出它的输出信号。 由一学生板演,完毕,教师讲评。 R [巩固总结]: 1、基本RS触发器的特点(1)触发器的次态不仅与输入信号状态有关,而且与触发器的现态有关。 (2)电路具有两个稳定状态,在无外来触发信号作用时,电路将保持原状态不变。 (3)在外加触发信号有效时,电路可以触发翻转,实现置0或置1。 (4)在稳定状态下两个输出端的状态和必须是互补关系,即有约束条件。 2、在数字电路中,凡根据输入信号R、S情况的不同,具有置0、置1和保持功能的电路,都称为RS触发器。 3、与非门构成的基本RS触发器为低电平有效。 [布置作业]: 本章课后习题4、6。 探究:能否用或非门组成基本RS触发器?试一试。 [课后记]:本节课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