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的9个质量度量(取自:IEEE830标准中对SRS评估的质量度量):
1. 正确的需求1
当且仅当其中的每条需求都代表了要构造系统所要完成的事务。
2. 无歧义的需求
当且仅当它只有一种解释。
3. 需求集的完备性
当且仅当它描述了用户关心的所有有意义的需求,包括与功能、性能、设计约束、属性或外部接口有关的需求。
保证需求完备性。例如:为什么有人会在年龄中输入负数? --- 一个简单的错误或最终用户故意想“中断”系统或其它任何原因都会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
非功能性需求的完备性。例如:忽略性能、设计约束、假定条件以及其他系统外部接口等方面。
功能性需求的完备性。不要遗漏功能。有时有些功能是如此的固有和显而易见,以至于用户甚至都没有意识到它。
4. 需求集的一致性
当且仅当其中没有单个需求的子集与另一个子集冲突。
5. 根据重要性和稳定性给需求分级
6. 可验证的需求
当且仅当它所包含的各个需求组件都是可验证的。断定一条需求是可验证的当且仅当存在一个有限的合算的过程,人或机器可以用它来确定所开发的软件系统真正满足该需求。
7. 可修改的需求集
当且仅当它的结构和风格是这样的,即可以对其中任一需求的变更很容易地、完整地、一致地进行,同时保持已存在的需求集的结构和风格。
这要求包含需求的包具有最小的冗余并且以恰当的目录、索引以及交叉引用的能力很好地组织。
8. 可跟踪的需求
当且仅当它的各个组件需求的来历是清晰的,并且存在一种机制使得在未来的开发工作中引用该需求是可行的。
9. 可理解的需求
就是用户和开发人员都能完全理解单个需求和需求集包含的全部功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