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教材分析

高中必修“地理2”共六章内容,本章是高中必修地理2的第一章。可以说“人口的变化”这一章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理解本章内容是理解人类的工农业生产、人地关系的基础。本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空间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其中第一节主要从人口自然增长的角度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从人口的迁移说明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人口的数量变化及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基础。世界人口的变化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都体现了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一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环境人口容量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首要因素。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所以,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既是本章的基础又是本章的重点。

课程标准: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1、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

2、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

3、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两方面说明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第一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两方面内容教材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 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目前已增长到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1999年10月12日达到60亿。

2、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在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不同,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也不同。

3、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小有关,还与人口基数的多少相关。 4、 由于人口的发展要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因而目前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特点、人口政策都不同。

第1页 共5页

在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也由四部分内容组成:

1、 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 2、 同时期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不同。

3、 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也不同。 4、 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本节除正文外还有7幅插图、2张表格、4处“读图思考”、2处“活动”及1处阅读材料共同组成。7幅插图中3幅为折线统计图、1幅柱状统计图、1幅空间分布图、2幅图片及文字说明图。所以,地理读图技能的培养是本节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处理“图表”、“读图思考”、“活动”等教学内容是能否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图1.1”安南专程去看望母子二人反映了人口增加是目前世界各国人民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人口的增长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而且还受环境承载量的限制。目前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控制人口数量。公元初地球总人口是2亿,经历了大约1800年的时间增加到10亿,到目前大约只过了200年的时间地球总人口已超过60亿。可以说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特别是工业革命后近100年的时间世界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长。

“图1.2”及“图1.3”曲线都表示人口的增长,横坐标都表示时间,纵坐标都表示人口数量。但“图1.2”和“图1.3”的横、纵坐标并不完全相同,“图1.2”的横坐标表示距今10万年时间,而“图1.3”表示近100年的时间;“图1.2”的纵坐标用幂次方表示人口数,单位是“人”,其中104表示“万”、108表示“亿”,而“图1.3”的纵坐标用直观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单位是“亿”。弄清坐标(图例)后再观察图中曲线的特点:在两图中人口增长曲线变化的总趋势是相同的,但两图中人口增长曲线的具体特点不同。“图1.2”中人口增长曲线有两次大的飞跃,即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后人口都快速增长,并且图中每段曲线的变化较缓;而“图1.3”中曲线的变化相对稳定,表现为持续上升,特别是1950年后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自然环境对出生率的影响是极小的,出生率的大小主要受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死亡率的大小不仅受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不同时期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人口的增长特点不同。

农业革命后,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生活水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相应提高,从而使人口快速增加。另一方面,人口数量的增加又为早期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防御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全球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二战以后,全球人口数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

第2页 共5页

另外,一个地区人口的增加不仅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人口基数的大小有关。 “图1.4”是一幅柱状统计图,读图要先看图例,本图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年代,柱的长度表示人口数量的多少。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各大洲和地区在50年内的人口增加数。因各大洲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同,所以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增加数不同。其中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加较多。欧洲人口基数比非洲大,但由于欧洲经济发达、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培养下一代所需费用较多、人们普遍追求自身的生活质量,甚至流行只结婚不生育的思想,从而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有些国家甚至为负增长,所以人口增加数量比非洲少。非洲虽然人口基数比欧洲少,但由于非洲经济落后,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大,培养下一代所需费用少,缺乏健全的社会养老体制,生育观念落后,多子多福、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近50年医疗水平的提高、物质生产能力的加强,使非洲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所以非洲的人口增长总数远远高于欧洲。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生育观念、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水平等的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的特点不同: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二战以后人口增长很快,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趋缓。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不仅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还要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因此,不同国家人口政策及措施都不相同。

目前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这些世界人口大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都在下降,但南亚、东南亚及非洲国家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下降,可是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仍较高。所以,发展中国家能否合理、有效的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将对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构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世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不同 。所以,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目前,世界各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也不同,因而,各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也各不相同。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从古到今经历了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三种类型,目前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的不同人口增长模式也各不相同。

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水平;在不同类型的人口模式的转变中首先是死亡率的下降;但从原始型转变为传统型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的下降,而从传统型转变为现代型则主要表现为出生率的下降。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在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及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不同。衡量人口增长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人口增长的速度是否与当时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是否与当时的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教学课时:2课时

第3页 共5页

教学思路设计

1、本节内容是高中必修“地理2”的开篇,是人地关系的核心部分。因此,在讲授本课内容之前先介绍必修“地理2”的主要内容及其在高中地理中的地位,然后从整体上说明第一章的知识结构及各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纲目,使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知道本节知识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2、本节涉及的地理图表众多,对地理技能的培养要求较高。教学时要注意读图方法、读图技能的培养。对不同类型的图表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读图方法获取信息,多看多练,学会通过图表总结规律。

3、本节的重点、难点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通过学习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规律,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速度与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相关。在教学中通过归纳推理、综合分析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整体性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

4、本节两部分内容均从时空角度去分析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因而在教学中可采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对于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使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及增长模式不同这一抽象内容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不断的讨论、探究从而达到理解。

需要资料

1.“世界60亿人口日”的确定方法及安南专程去看望母子二人的详情。 2.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因素。

3.1950-2000年各大洲的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4.典型国家生育观念、生育政策的介绍。

5.国以来历次人口普查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资料,及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资料、转变原因。

6.芬兰自然及人文、经济等地理概况的资料、芬兰人口模式转变原因的详细分析。 7.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8.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早期农业如何互相促进;工业革命后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 9.增长模式的转变为什么首先是死亡率的下降开始?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第一课时 人口的自然增长

增长速度快慢: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增长数量多少: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

生产力发展水平 时间——不同历史时期,特点不同 人口的 总趋势 发达国家:数量稳定,甚至负增长—适当鼓励生育 第4页 共5页 数量变化 不断增长 空间——不同地区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增长量大,占新增的80%——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课时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征

出现时代 目前出现地区 特别说明

1.20世纪70年代发

原始型

出生率

死亡率 传统型 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

高—高—低 前工业化时期

极少发展中国家少数地区

入现代型 转变

2.目前发展中国家处高—低—高

工业化开始后

从死亡率降低开始

少数发展中国家

型向现代型过渡阶段通过出生率降低实现

部分地区

总体来看:全世界低—低—低

工业化完成后

发达国家

3.我国基本实现转成,农村过渡)

第5页 共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