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摸底测试
历 史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20题,共20题)、非选择题(第21题-25题,共5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答题纸上。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及答题纸密封线内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
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 2.右图是西汉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复原图。对此图所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有①商业活动在城市边缘进行,城市商业功能有待增强②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空间限制③政府设置专职机构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④城市皇家宫室占地面积较多,城市政治功能突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 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 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 确的是
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4.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 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
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材料中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 A.制瓷 B.冶金 C.纺纱 D.织锦
5.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男耕女织 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钢铁厂 1872年继昌隆缫丝厂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B.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7.1911年11月2日,《神州日报》发表了《伦敦华侨致全国同胞电》:“救亡之策,惟泯汉满,和革党,调新旧,速建联邦共和大国。„„袁世凯资格,适于总统,外论亦协,方不可
折入满洲,存帝自扰。”材料表明伦敦华侨支持袁世凯是因为他们认为此举有利于 ①调和民族矛盾,稳定局势 ②实现民主共和 ③早日推翻清朝,结束帝制 ④避免外国干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1933年《申报月刊》发行‘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 专号,征文中(26篇文章)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非常少,绝大多数
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上述认识主要是因为当时
A.南京国民政府政策倡导 B.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举步维艰 C.西方经济危机危害严重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广为接受
9.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10.1931年北平的《晨报》上刊出这样一段文字“文秀入宫后,与溥仪情意不投,迄今八九年,独处一室未蒙一次同居,而一般阉臣婢仆见其失宠,竟从而虐待,种种苦恼,无从摆脱。于是,文秀一纸诉状将溥仪告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双方僵持不下,最后私下调解离婚”。材料从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①人们婚姻观念发生一定变化②人们民主法治意识增强③妇女获得彻底解放④国家注重用法律手段调整婚姻关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2.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
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 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 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
13.恩格斯认为罗马法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下列关于罗马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繁荣是罗马法确立的基础 B.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本质一致 C.罗马法是通用于世界的第一部法律 D.商品生产者已成为罗马统治阶级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爆炸性影响”主要是指
A.使世界由隔绝走向联系 B.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使其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D.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15.有学者认为:“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心如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段话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三权分立 C.主张社会契约 D.提倡人民主权 16.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这一主张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时德国
A.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B.保留了大量封建主义残余 C.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国家主权受到英法俄威胁
17.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政府中的重要成员霍普金斯说:“我来华盛顿,就是要做到谁A.整顿金融 B.调整农业政策 C.发放救济金 D.兴办公共工程 18.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年轻时曾向他的老师表示要献身于理论物理学,老师劝他说:“年轻人,物理学是一门已经完成了的科学,不会再有多大的发展了,将一生献给这门学科,太可惜了。”下列理论能否定这位老师观点的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电磁感应现象 C.经典力学体系 D.相对论
19.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
20.“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
别致的形式技巧。”引文描述的艺术形式是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 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1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其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学)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吴虞在《说孝》一文中,提示“孝”的真谛,是“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制造顺民的大工厂。”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
——《新文化运动史料集》
也不挨饿。但给人吃饭不能让人吃闲饭。”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在汉代“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儒学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就此谈谈你的认识。(5分)
(3)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印证了材料一观点的?结合这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4分)
22.(14分)回顾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反而加深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时期,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2年2月21日晚,周恩来举行了欢迎尼克松的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辞中说:“过去的一些时期我们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虽然我们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鸿沟,我们却能够设法搭一座桥,以便我们能够越过它进行会谈。” ——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材料三 2009年奥巴马在亚洲之行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关键性的议题上,无论是气候变化、经济复苏,还是核不扩散,很难看到没有相互合作,我们或中国能够成功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奥巴马还表示,美国欢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一个强大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将为国际社会注入力量”。
——《中美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同舟共济》
材料四 近日访问美国的日本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前原诚司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在会谈中再次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
——2012年9月13日 日本《新华侨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结合二战后世界形势分析美国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3分)
(2)尼克松所说的“巨大分歧”和“鸿沟”主要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越过“鸿沟”进行会谈的共同目的。 (3分)
(3)据材料三概括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态度,并结合当今世界形势说明其原因。(4分)
(4)材料四中美国为什么“再次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展望。(4分)
23.(14分)“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9分)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的创新精神,
对旧制度进行深刻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商鞅的治国策略及目的。对此你如何评价?(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的依据。(不得照抄原文)(3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的认识。(3分)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0分)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奇•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们对克伦威尔“怀着巨大的敬意”的主要理由。(3分)
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以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2)材料二表达了怎样的观点?(1分)其依据是什么?(1分) 对此你有何认识?(3分)
(3)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2分)
22.(1)政策:敌视新中国。(1分)原因:美国开始与苏联冷战,世界日益分裂为两大阵营。(1分)
(2)指: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2分)应对苏联的威胁。(1分) (3)积极寻求与中国合作。(1分)世界多极化趋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1分)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发挥重大作用;美国陷入经济危机,需要中国支持。(2分)
(4)利用日本制约中国,更好地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2分)展望:友好、合作是主流,矛盾、对抗不可避免。(2分) 23.(1)主体:3.0 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推动力: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阶段的推动力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4分) 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1分) (2) 观点明确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1分)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1分) 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论据 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分) 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2分)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论证、语言表达
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