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浅谈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浅谈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詹颖 2019年5月22日

班级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组织的班集体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是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班集体建设日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班级是学校学生工作的最基层,班级建设是学生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班级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而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以良好的班风班貌为依托,创建真正意义上的先进班集体。

在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很强的班级凝聚力

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集体应该有确定的被成员所接受的共同目标,成员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各班的同学大部分认为本班集体是有凝聚力的,同学之间也能相互信任,并为建设好班级出谋划策,但是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导致大多数班级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二)缺乏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的制度建设对于班级的建设至关重要,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其学习如何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制度建设较为落后,部分制度反映的是学校管理者的意志。这类的班级制度剥夺了学生实际自我管理的机会,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三)学生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校或班级能否为学生组织有吸引力的活动也影响了学生对学校生活质量的评价。对于部分学生来讲,需要努力的是如何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课外活动,能够真正产生教育影响。

(四)班级物质文化滞后,班级文化意识淡薄、认识片面。

这里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不少家长对学校教育作用缺乏全面认识,往往只关心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而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素质的均衡发展,这就造成教师在进行一些班级文化建设时,学生得不到家长积极、有利的支持和指导。一些教师由于对班级文化内涵缺少系统的认识,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班级学风”的塑造上,导致了班级文化的“营养不良”。

在班级建设中的一些改进措施:

1、以集体主义精神呢凝聚人

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需要灌输,但不能仅靠灌输,更不能靠说教。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是组织集体活动。一个集体不开展集体活动,学生个体就感觉不到集体和集体力量的存在,感觉不到个体对于集体的依存关系,就不会为集体的荣誉去努力,去奋斗。这样,集体的凝聚力当然也就不可能形成。所以,一个新的班集体组合之后,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多种多样形式的集体活动,并赋予积极的意义和高尚的情趣,造成融洽向上的集体心理气氛,从而催化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为了强化集体荣誉感,有时候需要将班集体置于年级或学校乃至的大集体中,开展班际或校际的竞赛或联谊活动,其教育效果将会更好。1

2、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控制个人或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3、集体为上教育原则

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并且使学生个体成为集体意志的体现者,以集体带动个人,使整个群体团结一致、朝气蓬勃,进取向上的教育原则。在班级集体中开展教育活动面对的是几十名学生,这几十名学生不是简单的人数相加不是随意的人群组合。生活在班级集体的成员,他们有各自的特点,不同的性格,不同兴趣爱好,受不同的社会、家庭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把这些不同的人组成一个统一意志、协调行动、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就是改变集体中每个人原有的自我,使之成为与集体一致的成员。

4、营造团结向上秩序好的学风

班级的学风是班风的重要标志,班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提高对学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5、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加强“家校”文化共建。

开办有亲和力、有实效性的家长学校,为家长送去正确的教育指导方法、前沿的教育信息,使他们看到教育的方向。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文化氛围,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与学生“对话”。 我们学生来自各个地区,身边的文化环境相对有差距,而学校图书室的规模有限;班级中更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学

习园地”、“书画角”、小名士挂像、“图书角”等来补充学生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是渲染一种文化氛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