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遗忘的批评踪迹——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文论史地位

遗忘的批评踪迹——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文论史地位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第27卷 第1期 Vo1.27 N0.1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0URNAL 0F ABA TEACHERS C0LU GE 2010年3月 Mat.2010 遗忘的批评踪迹 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文论史地位 王成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王弼以哲学家的致思在经书注解中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这种隐匿在哲学玄学本体论下的批评理论范式在形 上层面为后世树立了理沦高标与思维指向。然而,王弼的文论史地位几乎是缺失的,其批评理论范式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彰显,甚至 可能被深度遗忘。因此,对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深入研究在当前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理意艾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王弼;批评理论范式;文论史 【中图分类号】1206.2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42(2010)01-0086-03 作为汉魏时期重要的思想家,王弼以《老子注》、 先秦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汉代在思想文化领域“定于一尊”与“罢黜百家”的专 《周易注》、《论语注》建立了自己的玄学体系,从而在哲 学领域获得了相应的地位。王弼注书以诠释天理人事, 其哲学意蕴固然浓厚,在以“象数”为基础的《周易注》 中也闪烁着某些精到的文学思想.如“立象以尽意”与 “得意忘言”。英年早逝的王弼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 制策略,直接造成了其学术研究的经学化,繁琐的注解 经书与义理阐发成为汉代学术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汉 代是一种“思想大于形式”的学术氛围.思想钳制下的 学者们沉迷于玩昧经书义理,对于阐释经书的批评理 论本身缺乏兴趣。“汉代经学的风行,尊经师、尊注疏, 哲学与文学领域,其独特的注书方式更是对一些文学 批评理论运用得独具匠心。然而,这些批评理论往往隐 藏在哲学、文学思想的背后,作为哲学意义彰显的工 具,甚至被当作历史视阈中的匆匆过客而被遗忘。顺沿 在传播和发扬中国早期文化方面。自有一定的积极的 意义,但它的最大的消极影响,是依经树则,从而逐渐 扼杀了学术自由的思想.从而与秦之焚书几乎成为异 曲同工。” 汉魏之际王弼的批评理论也逃不脱时代的 王弼的批评理论踪迹。我们发现,其文学批评理论的概 括性、典型性、传承性与当下性,都有理由让学者们重 束缚,人们大多关注他对《老子》、《周易》、《论语》义理 的阐发,而其批评理论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其次,作 为玄学的开山鼻祖,王弼援道入儒、融汇儒道、玄心洞 见,在形上层面思索天理人事形成了“贵无”的玄学哲 新重视到他的文论史地位。 一、王弼文论史地位的缺失 王弼在文论史上的地位与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 比较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当下的文论史教材的编订也 学本体论。玄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又一次 拓展与深化,王弼玄学的“辨名析理”、“崇本息末”、“以 大多忽视了王弼的理论贡献,如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 论批评史》(上下卷),敏泽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上下卷),李壮鹰、李春青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等,都没有专节介绍王弼,或者只是仅仅在绪言中简略 无为本”以及“圣人”观等,都成就了他在哲学史、思想 史上的地位。“王弼在向先秦儒道子学回归的旗帜下, 将中国文化带入了儒道内在融合的时代。” 但是,哲 学史、思想史的光芒也掩盖了王弼在文学,特别是在文 提到而已。纵观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的发展脉络。我们 对王弼批评理论的遗忘似乎成为一种共识:造成这一 论史上的地位.其批评理论似乎成了一叶障目后的被 遗忘者。再次,虽然汉魏时期出现了关于文学的分类之 法,如曹丕的“八体”说、刘勰的“十类”说;但是,他们对 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的、时代的、个体的,甚至 惯例性的因素,都足以促成王弼文论史地位的缺失。 【收稿日期】2009-08-31 【作者简介】王成(1982一),男,湖北Y-) ̄1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美学。 第1期 王成:遗忘的批评踪迹——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文论史地位 纯文学与非文学的界定仍然十分模糊,而《老子》、《周 易》更是被当作哲学甚至数术之作。因此,王弼注解的 只能算“哲学”文本,这种所谓的“正本清源”的思维方 式自然制约了历代学者们对王弼批评理论的认识与研 究。此外,汉魏时期相对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催生了古 人们相对自由与分化的思维取向。儒、道、佛、玄等思想 系。我们常借范式用于批评理论的研究,是将其作为一 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是一种哲学范式或元范 式。因此.范式比方法、范畴更具有概括性与本源性特 征。王弼的哲学家身份使其理论致思具有在形上层面 形成某种元范式的维度,从而对当时期、乃至后世的文 学批评理论具有思维指向与深度影响的功效。 . 并存,形成了古人们想象思维中各种分离的镜像世界. 王弼玄学本体论的理论背景使其无法成为当下,乃至 后世的主流思想。更何况是隐匿在哲学背后的批评理 论。“玄学与王朝的关系不像经学思想那样与之结为一 .首先.对政教理论范式的继承体现了主流理论的 影响与时代的烙印。王弼并没有完全离弃儒家道德意 识的本体价值,其对人性观、“圣人”观与人格理想的点 评仍然走的是“内圣外王”的儒学路径。“处首居下,应 民所求,合其所愿,故大得民也。”(《周易略例.圭 略》) “近修治言语,千里远应。”(《周易略例・明爻通变》)这 种对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诉求是当时代学者们理论 体,而是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抗拒。因此,玄学围绕 着如何处理生成与本体、言象与本义、名教与自然的关 系问题,不断的分化与发展。”131 王弼文论史地位的缺失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而当下的王弼研究不仅承袭了古人们的思维惯性:突 出其哲学史、思想史地位,淡化其对文学、文论史的影 响:而且这种倾向最终容易走进某种误区——深度遗 忘。由于研究者的遗忘与研究的不透彻,王弼文学批评 批评的价值核心。王弼的批评理论也体现了儒家价值 理论的维度.政教理论范式是文学与政治相亲和的必 然结果。 其次,义理阐发理论范式是王弼最为明显的一种 现象学式的批评理论。从文本的表层来看,王弼的理论 理论的研究在当下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空间与维度。 贡献就是对《老子》、《周易》、《论语》的义理阐发,与汉 代注解经书的价值取向无异。从现象进入本质,采取观 物取象的方法论以诠释天理人事.从这一层面上讲,王 弼的义理阐发范式自然成为其批评理论体系的显论。 也与汉魏时期学术思潮不谋而合。 再次。历史理论范式是王弼批评理论的集中体现, 也是其玄学本体论的内在要求。此处的“历史”不仅仅 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且具有本源性的意蕴,在哲理层面 二、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隐现 关于王弼批评理论的研究。学者们提出过一些看 法:他们或者将其定义为“取象”、“取义”说。如“可从象 数来讲,他发展了有关《易传》的象数说,总结了爻变为 主的象数说,并对泛滥于汉易的互体、卦变、五行等说 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从义理来讲,他认为卦总有其主 旨,以其主旨为宗旨来表达道德价值和社会人生理想 等的《周易》义理。”13187-88或者从方法论上总结为“崇本 息末”的哲学工具论.或者只是探讨其哲学体系的方法 上体现了某种世界观与价值体系。历史理论范式就是 将本源与表象放在历史视阈中进行传承,即继承一以 贯之的本体与本源.变通形下表象层.使其批评理论在 历史长河中获得历史效果与影响功效。王弼确立“无” 论构成,而不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加以观照,如对《周 易注》的方法论看法,“从思想实质来看,和他解释《老 子》昕用的‘崇本息末’的方法是完全一致的,都是着眼 于解决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四事实上,这些研究并没有 的理论高标,“崇无”的理论致思贯穿其整个理论体系; 但是.王弼的“无”并不是绝对的空虚与没有.而是在历 完全接触到王弼文学批评理论的实质.,哲学家的理论 致思使王弼的文学批评理论更具有本体论色彩.而且 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理论范式。 史视阈中得以传承的本体与本源,“有”经过历史的洗 礼也可以上升为“无”。王弼的玄学体系并没有否定儒 家的某些价值取向,在他看来,儒家的“圣”与“王”、 方法、范畴、范式是我们研究理论常用的术语。方 “修”与“治”、“善”与“道”等价值标准都是历史传承下 来的本体。是需要坚守的理论内核。因此,在王弼的注 法常用于形式方面.隶属于工具论范畴.学者们对王弼 批评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在这一层面上展开的.如“以寡 经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往往游走在儒道之间,融汇 儒道之“理”而又彰显一种矛盾张力.这便是王弼历史 理论范式的具体隐现。又如,隐喻理论范式是王弼批评 理论体系的深度模式。无论是观物取象取义,还是触类 而思.都深藏着某种“隐喻”特性,王弼的批评理论在神 话原型思维、语言学维度、心理学层面都体现了一种隐 治众”、“约以存博”、“观物取象”等方法论。范畴是理论 思维的一种普遍的逻辑形式,它体现了某一学科的理 论致思与意义维度,经典的、精炼的理论范畴甚至可以 构成一套理论形态,从而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传承性, 如中国古代的“气”范畴、“神思”范畴等。范式的概念和 理论是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 喻理论范式。如“立象尽意”就暗示了对神话思维的转 换与意义的开启:“得意忘言”论在语言哲学层面隐喻 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 88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矗 了某些深远的事理与神思:“以无为本”的理论内核以 及自然观、人论在深层次上都体现了王弼与《老子》、 《周易》、《论语》作者 t2,灵的交媾。 最后.误读理论范式是王弼批评理论体系的批评 政治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主流意识的集中体现。从 “诗言志”到“原道、宗经、征圣”,再到“文以载道”,又到 “经世致用”,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对政教 理论范式与义理阐发理论范式的运用:而王弼的文学 策略。王弼力图融合儒道,为当时思想混乱的世人重新 树立高标。显然,王弼的努力不是简单的援道入儒,而 批评理论在形上层面建构了某种固定的可以生发的元 范式,为后世的文本批评提供了资源背景与理论高标。 历史理论范式主要通过文论史上的“通变”观得以传 承,刘勰的《通变》篇就体现了对王弼通“本”变“末”理 论的继承,即将“道”(包括儒、道、禅宗等)本体作为具 是富有创造性的批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老子》、 《周易》、《论语》,甚至儒道价值体系作了有意曲解,以 求自身理论体系的适时性与完善性。如王弼的“圣人” 观.道家以冷静淡漠的大智者为理想人格形象,追求 “圣人无情”的人生境界:而在王弼看来“以为圣人茂于 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何劭《王弼传》)王弼 看清纷繁时事与时代氛围,并没有完全走向清谈的玄 学之风.而是对儒道理想人格作了某种误读与发挥,将 其建构成适合汉魏之际的人格典型。“王弼善于寻找儒 道两家思想的共同点加以调和,同时,也大胆地进行重 解。通过其思想与智慧的运用,融合了儒道两家思想, 重新确立了新的人格范式与情性伦理,从而使六朝文 论有了新的形而上之精神意蕴。”i41王弼理论体系中的 “本”与“无”也不是纯粹道家的“无”,也就是说,王弼的 “道”并非纯粹道家的“道”.而是一种经历史传承下来 的本体;为此,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进入到王弼的“道”也 不足为奇了。与此相应,王弼的“通变”观在“通”与“变” 的传承中也彰显了这种“道”、“无”思想,而不是纯粹的 时序之变与空间转换。 政教理论范式、义理阐发理论范式、历史理论范 式、隐喻理论范式和误读理论范式构成了王弼批评理 论体系的几个层面.我们以范式对其文学批评理论的 把握显然更能突显王弼哲学家的致思与理论深度。以 上五种范式只是对王弼文学批评理论的初次尝试,在 引起对王弼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视与深度挖掘上来看, 本文也只能算是抛砖引玉;显然,对隐匿在哲学光环下 的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深入研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 学理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王弼批评理论范式的传承 王弼以哲学家的致思建构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 体系,在当时时代氛围与学术领域中却并没有得到足 够的认同与关注:但是,这种理论范式具有很强的概括 性、典型性与传承性.为我们厘清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 脉络提供了思维指向与理论维度,王弼在中国古代文 论史的坐标体系中应当占据一席之地。 政教理论范式与义理阐发理论范式是中国文论与 有穿越性的本源意识进行历史传承,而对“道”的形下 现象层进行调和通变。后代的批评理论对其也多有继 承与发挥。如“拟议变化”的明清诗学。在中国文论史 上,隐喻理论范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流变密切相关,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缘情”说、志怪小说的出现以及戏 剧文学的兴起等,都在隐形层面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 而隐喻理论就是对这些文本解读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批 评理论范式。王弼在《老子注》、《周易注》、《论语注》中 对隐喻理论范式作了一次集中运用与大胆尝试,为后 世树立了体系典范。误读理论范式是一种批评策略,汉 魏时期对《诗经》、《楚辞》的解读、宋明理学 t2,学的形 成、杜诗的阐释学维度等,都体现了对误读理论范式的 具体运用。纵观中国古代文论史,王弼的文学批评理论 并不是形只影单,其在历史视阈中得到了一定传承与 彰显。因此,在我们习惯于对各种批评理论的自觉运用 之时,也不要忽视王弼对其在哲理层面的开拓与尝试, 王弼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有待于进一步的商 榷。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与趋同,王弼在被披上哲学 家的光环时.却总也得不到文学家与文论家的光环。思 维的定向与惯性往往束缚了我们对问题研究的广度与 深度;为此,王弼的文学批评理论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与关注.这即是本文的主要意义所在,而笔者的期望也 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 社.1993:93. 【2】王晓毅.王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35. 【3】尹锡珉.王弼易学解经体例探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 57—58.87—88. 【4】余敦康.何晏、王弼方法论思想辨析Ⅱ】.哲学研究,1986,(12). 【5】袁济喜.王弼的阐释智慧与六朝文论U】.江海学刊,200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