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高等教育现象的思考
赵大良
3
(西安交通大学 期刊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计较分析,结合陕西高等教育的现状,揭示了陕西高等教育的特殊性———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脱节,指出:陕西的高等教育实际不属于陕西,而是在为全国半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管理权下放地方的情况下,陕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层次和高等教育的评估指标方面注意与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专业设置;社会经济
陕西是我国高等教育大省,这是多少年来的事实,但陕西的高等教育与陕西的经济发展存在的“科教大省、落后大省”并行的“陕西现象”值得人们思考和解决。在陕西这样的西部省份,高等教育应当如何发展一直是人们探究的问题之一。陕西是最高的。北京在12%左右,上海在11%左右,而陕西在15%以上。所以,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已经算是比较大方的了。可是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尽管是拿出的比例比较大,而绝对值却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全国高等教育经费最高的是生均12000元,而陕西只有不到四千元。所以,不是地方政府不重视教育,而是太穷了———拿出来比上海高4个百分点的经费头像教育,那么其他的方面的投入就要比上海少4%入。
(2)三秦父老的教育负担沉重
一、由几组数据看陕西高等教育陕西的高等院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民办高校
在全国也算是规模巨大,陕西的部属院校数量在全国位居第四,仅列入国家“987”建设的高校就有3所(2+7之中有西安交通大学,另外还有西北工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列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更是有八九所之多,普通高校有43所,高职高专也有50多所。无论是从数量和质量上来说,陕西都算得上教育大省。可是今天得到的几个数据,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陕西高等教育的功与过。
(1)地方政府对教育地投入尽力了
以前,我们总是抱怨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不支持、投入不足。地方院校中大部分经费又使用在个别的院校,多数省属院校的办学经费十分困难;重点大学在其他地区是国家的支持力度有多大,地方就配套给多少,只会多不会少,可是陕西就是答应的50%的配套也得不到兑现。可是,通过数据我门可以看出,其实地方政府和百姓已经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一般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计算。北京、上海和陕西比较,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
3
在地方政府的支出中,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比较高,结果自然是投入到地方经济和市政建设上的经费就得减少,整个负担最终将是落到三秦父老的肩上。不仅如此,就是在陕西的居民收入中用到高等教育上的比例在全国也是比较高的,见表1。
表1 人均收入与教育支出
地区北京上海江苏天津陕西甘肃
人均收入/元
149591638099121097273147053
教育支出/元
971937548638627455
所占比例/%
6.5%5.7%5.5%5.8%8.6%6.5%
陕西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314元,比甘肃才多
注:文中数据均引自《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0
关于陕西高等教育现象的思考
161元,可是在教育上的支出却多出172元,在教育
上的支出比发达地区还要高出近3个百分点。由此
可见,陕西不仅是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老百姓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资也是比较高的,绝对值当然没有上海、北京那么高,可是占人均收入的比例却高出许多。
(3)教育战线的员工长期在默默奉献
对教育的付出不仅体现在城市居民收入的比例上,而且也体现在陕西高等教育战线的员工付出的巨大的牺牲上。高等教育员工的收入中,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已经包括在全省的占8.6%的支出之中。而且,陕西的高等院校对于政府的有限的投入也是十分地珍惜,将绝大部分经费都用到了教育事业之中,而人头费却很少很少,与全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陕西的高等院校“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教育经费中,陕西高等院校的人头经费所占的比例不到30%,而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发达地区一般都在40%以上。
尽管是这样,在全国于2002年就达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平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而陕西办有那么多的高等院校、付出了那么大比例的教育支出,到2003年才达到15%。陕西有那么多高校,地方经济并没有因此而被带动起来,同时地方的大学入学率也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或者只是一个平均水平。
将陕西提升为一个文化大省。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到了陕西,并转化为当地的消费,的确是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国营工厂和军工厂也大量迁入。形成了南郊的以大学为主的文化区,东郊以纺织工业和研究为主的纺织城,西郊以电力设备制造和研发为主的电工城。到现在为止,这三个区域性的外来移民还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包括生活方式和语言特色。现在,当年建在秦岭山区的军工企业大量地搬进市区,在西南郊又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电子城。俯视西安整个城市,其发展无不带有国家布局的痕迹。
为国家布局服务的高等教育,服务的是国家经济,所以陕西的高等院校很少有其它地区高校那种地域观念。在学校的招生上,因为是属于部委所以必然是面向全国招生。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部委院校对于当地政府的依赖性也比较弱,所以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就不紧密。不仅是没有自觉地结合当地经济来发展高等教育,反而是具有天生的离心力。一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学校不向政府靠拢,政府也不主动联系学校。就是在用人上地方政府很少任用部委院校的人,部委院校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优秀人才推荐到地方。过去供应比较紧张,不像现在是靠鼓励消费来带动地方经济,而是高校占用和享用了本来就紧张的地方资源。供应紧张的情况下,还要保证高校的供应,否则学生就游行、罢餐,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地方政府常常有一种抱怨情绪。
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人才流动的自由,孔雀东南飞现象使高等院校的领导者感觉到了危机。一些院校或多或少地都动过二次迁校的念头。在这种情况下,院校和地方政府才开始不得不坐到一起。条块分割的高校开始采取不同的途径寻求与地方政府的合作,至此相互间的关系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一方面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利用自己地面上的资源,另一方面是社会生产过剩,高校的负担转化为消费;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高等院校的资源。而高校的办学模式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自筹办学经费的压力,促使高校领导积极寻求地方的支持。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分片联系不同高校,并定期到学校与师生座谈。在地方的一些活动中也常常将部委院校拿到自己的规划之中。
51
二、陕西高等教育其实不属于陕西
陕西这么一个穷省办大教育,就如同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一样,需要有前瞻性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模式。陕西的高等教育的格局和办学模式具有特定的特殊历史背景,那就是:陕西的高等教育不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而是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战略而布局的。陕西的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比较低,可以说陕西是在为国家办学而不是在为地方办学。陕西的高等院校,至少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院校不是属于陕西而是属于国家部委。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布局,在院系调整的过程中将大量的高等院校搬到了陕西。这样的政府行为在短时间内就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No.3.2008
部委院校下放地方的浪潮进一步推动了高校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在一个贫穷的西部省份,形式上拥有了一大批自己的院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成为陕西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院校的负担还没有转化为经济的动力或者说还不是陕西地方的生产力。尽管陕西以教育大省、科技大省而闻名全国,并因此建立的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排在全国前列,可问题还比较多,需要高等院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做出艰苦的努力。
(1)高等院校的归属尽管已经划到地方,但是
(1)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纵观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所谓的超前发展那只能是特殊情况或者是人为的操作。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教育。因为,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不是一种产业,而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投资的收益是长期的,有时投资还不见得会有收益,有时收益还会给他人所享受。发达国家就一定程度上占有发展中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收益———自己培养的学生最后大量流入发达国家,以赚取高额的报酬。同样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效益往往会被发达地区所享用———培养的学生大量到发达地区就业。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发展当地的经济。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支撑起高水平的教育,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住教育的成果。
(2)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本地经济需要为前提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应当是:重点满足本地区的发展需要,适当超前规划和发展,但是本地的需要应当放到绝对的首位。因为,落后地区想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是违背人才流动规律的,本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只能靠本地来培养。所以,与本地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高水平大学不是本地经济依靠的对象,需要的是流得住的、层次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是需要的。美国西部开发时期建立起来的大量“捐地学院”,就是一种与当地经济展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和层次。尽管没有东部地区的大学品牌响亮,但他实实在在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是当地的名牌大学。因此陕西应该对部委下放的院校定位和层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研究性大学就让国家举办去,地方的财力应当重点发展自己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上。这样放弃高投入的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不仅可以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而且培养出来的人的流动性也相对较低,发达地区的竞争压力相对会轻一些。
(3)明确专业设置导向,提高实用性专业的层次
在学校培养上明确应用性的同时,应当明确提出适合当地经济的专业导向。陕西的社会、经济发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层次,说法不一。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依靠中央企业、军工企业和高等院校集中的优势,对外打“高新技术产业”的旗帜。在现时的社
高等教育的基础和渊源,使地方政府很难在短时间
之内利用起来。包括地方政府也没有一个有效的与高等院校打交道的方式。许多院校的学科专业和人脉关系决定了学校与原来的行业和地区的联系不可能放弃。
(2)由于传统习惯的约束,在人们观念中存在的疏远和互不信任还将长期存在。相互对对方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不适应也一时难以消除。在人们的观念中,尽管对合并抱有各种怨言,但在与下放地方的比较中还很少有人后悔,只是一厢情愿地留恋过去的独立生活。
(3)尽管是部委院校下放地方,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联系,从全国来看,目前陕西的部委院校数量在全国还是比较高的,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几乎都是属于教育部的,都是服务全国的重点大学。这些重点大学除了专业设置上与地方经济的背离以外,至少不是以地方因素为主来设置专业,更重要的是地方的落后和大学影响的全国性之间的矛盾,使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很难留在当地、服务地方经济。
三、对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陕西的高等教育如何与地方经济结合,地方经济如何利用在陕的高等教育资源,一直是一个困扰地方政府和高校领导的问题。政府是看着丰富的教育科技资源而利用不了,空扛着一面教育大省的旗帜。而高等院校要创国内一流水平,争世界影响,又不能丢弃原来的强势学科和资源,不得不在全国乃至国际舞台上活动,也不能降低人才培养的层次。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探讨跳出这种两难的境地的办法使我的追求。52
关于陕西高等教育现象的思考
会中这似乎是十分合理的,但实质并非如此。真正
支撑地方经济的并不是这些国有企业。陕西的长期落后,也表明国有、军工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贡献值得审视。如果是这样,那么真正需要扶持和提供人才支持的是地方经济的主体产业。这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应当是地方教育发展的重点。制定专业导向政策,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包括鼓励部委院校培养更多的适应地方发展的专业人才。针对社会存在的文凭论现象,可以提高应用型院校的层次,改变技术工人只能是专科的情况。培养应用性的本科、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给技术性专业与普通教育相当的地位。
(4)改变高校的评估、考核办法
明确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院校是技术性、应用型,那么就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证其落实,而不能任由高校按照一般意义上的标准发展。不仅是原来的部委院校下放地方以后存在着盲目攀高的现象,而且新升格的院校也存在着追求“重研究、轻教学,重论文、轻技能”的趋势。如果教师的考核与重点大学一样,看论文、讲核心的话,就不可能使教师具有更强的应用性的教学能力、教学生更多的应用
技术,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只能成为口号。
再加上,社会普遍存在的唯“文凭”思想,更加使人才培养停留在“课本上”。改变这种现象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变省属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的教师考核标准,如,将升职和任用要求的研究论文,改为基本技能的测试。如果教师都是各个专业、工种的技术性人才,才能培养出实用的、技术性的学生。否则,学生在学校跟老师学的东西根本在实际工作中用不上。研究不够层次,技术不够熟练,学生也没有信心到基层的工作岗位上去。
总之,在陕西现有的经济发展阶段,应当思考解决高等教育的超前发展问题,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重新审视高等院校的层次和性质,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只有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与地方经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否则很难改变目前存在的“陕西现象———教育与经济的脱节”!
【作者简介】赵大良,男,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编辑出版及期刊管理。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