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建设对经济作用

文化建设对经济作用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郑是由一定

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经济建设和

文化建设紧密相关, 不可失衡。文章从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综合国力、文化环境

等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郑是由一定

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构成的统一体。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经济建设和

文化建设紧密相关, 不可失衡。文章从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综合国力、文化环境

等方面, 多角度地论述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有机组成部分,

“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凉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

有繁荣的经济, 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一方面, 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

经验 另一方面,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就这一问题, 谈几点粗

浅认识

一、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所谓文化是从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 是以人的

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 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说

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涵。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化概念, 是相对于经济、

政治而言的精神文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

和文化构成的统一体。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

治。

这三个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有特定内容

、要求及作用, 三者紧密相联,

不可失衡, 否则必然延缓现代化进程

这样看间题, 正是坚持了恩格斯晚年为驳斥庸俗经

济决定论所提出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 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

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

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一方面说明了精神的力量, 道德的力

量, 总是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具体表现

为 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是陶冶人的心灵、激励人们奋进的有效途径 高

尚的职业道德、自觉的法制意识,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普及义务教

育、提高科技水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纪律、道德是社会全面

《理论建设》 ?? ?? 年第 期

者招待会上, 就庄严承诺 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世纪之交, 人类社会正处于全

球经济大变革的时代。工业经济将经历脱胎换骨的改造和升华, 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客观

现实、一种逐步扩大的趋势。科技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发明显。

有资料显示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写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经济增长方式

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也正是由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了打

基础的工程, 成了名副其实的发动机。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教育需要创新, 人类需要接受

智能教育、

通才教育

终身教育。“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百年来久倡不衰的口号, 终将转化成

伟大的实践成果

一如社会学家所分析的那样 谁掌握了面向?? 世纪的教育, 谁就拥有跨

向 ?? 世纪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谁就能在??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

动地位

三、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把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到“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高度, 在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从内涵上看, 综合国力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指标概念, 它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多

寡、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 还反映着一个国家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它既包含

自然因素, 又包含社会因素, 既包含物质因素, 又包含精神因素, 既包含实力又包含潜力以

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因而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标志。其一, 是

反映在作为文化建设基础内容之一的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先导性作用方面。

其二, 是反映在

作为文化建设基础内容之一的教育事业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上。其三, 综合国力的诸要素

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加以发挥并完成。当前, 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人类正

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取决于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本世纪科

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既有力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又加剧了国际间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

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 这对劳动者在科学文化方面的素

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求劳动者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 运

用大科学

、大文化

、大经济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早在 年, 小平同志就曾指

出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

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这里, 邓小平同志将劳动者的素质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看作是增

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不仅符合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而且对我国这样的人

口大国来说更有特殊意义。

毫无疑间,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依靠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市场经

济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竟争经济、

法制经济、信息经济、

人才经济。经济的发展

程度无不有赖于劳动者文化、智力等文明程度的提高。目前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不仅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科技、

教育的不发达, 而且在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因此,

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在推进民主政

、依法治国的同时, 切实抓好文化建设, 把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建立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

高上。目前, 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六位,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而科技与教育发展水

平则相对落后, 反映我国综合国力诸因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文

化贫乏同样不是社会主义。

列宁曾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把文化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

位, 认为文化落后是苏维埃的特殊国情, 是由于缺少资本主义充分发展所造成的发达文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明, 因而必须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以及过去社会中一切有用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无产

阶级文化, 强调只有文化发达才能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

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之上的

建国以后,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和政府竭尽

全力发展经济文化, 并将富强

、民主

文明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 站

在跨越新世纪

、加速经济发展的历史高度, 中国共产党将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

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并积极采取措施, 致力于这一任务的实现, 正是潮流所向, 民心所

归。

四、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常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毋庸置疑,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它呼

唤社会的和平安宁, 呼唤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营造

良好的文化环境, 首先是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性, 有利于培养造就数以千

万计的各级各类高素质的人才, 并形成一个科技、教育人才及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

制。其次是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为经济发展培训浩浩荡

荡的劳动大军, 为经济发展注入后劲。再次是有利于发展平等、友爱、互助、团结、文明、

步的新型人际关系, 便于营造出一个相应制衡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但令人担

优的是, 目前我国的人文环境形势严峻, 一些人的道德迷失、不思进取、信念淡薄已严重撞

击着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围墙。此外, 一些地区的社会治安间题

丑恶现象死灰复燃问题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问题等等, 无不成为文化建设的极大障碍。对此, 党和政府早已高度警

觉, 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对策。在环境建设上既抓“ 硬件” , 提供物质保证, 又抓“软件” , 努

力提高人的素质。

尤其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至文明

城市、文明小区, 小至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都把促进经济发展、

转变社会风气、提高人的素

质等几项要求和任务结合起来, 把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 分解为一个城

市、一个单位

、一个村镇的具体任务、

具体目标, 既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又

树立了城市、单位、乡村的良好形象, 同时还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不仅对形成和

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这正是新形势下, 党领导人民移风易俗

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

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无疑是核心目标。每实现“ 国民经济再上一个大的台

阶、综合国力有较大的增长

人民生活有一个大的改善” , 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

离不开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离不开全民族综合素质的

全面

提高。归结为一句话则是离不开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劳动大军的奋斗和

创造。

中国文化曾有着灿烂的历史, 对人类进步曾作出较大的贡献。今天, 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只要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纲领路线和“双百”方针, 坚持“ 二

为”方向, 同心同德, 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单位 铁四局党校责任编辑 王健华方面, 多角度地论述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有机组成部分,

“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凉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

有繁荣的经济, 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一方面, 经济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实

经验 另一方面,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就这一问题, 谈几点粗

浅认识

一、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所谓文化是从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 是以人的

本质、

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 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成果的总和。从广义上说

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内涵。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化概念, 是相对于经济、

政治而言的精神文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一定的经济、

政治

和文化构成的统一体。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

治。

这三个方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各有特定内容

、要求及作用, 三者紧密相联,

不可失衡, 否则必然延缓现代化进程

这样看间题, 正是坚持了恩格斯晚年为驳斥庸俗经

济决定论所提出的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 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

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

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文化建设之所以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一方面说明了精神的力量, 道德的力

量, 总是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具体表现

为 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 是陶冶人的心灵、激励人们奋进的有效途径 高

尚的职业道德、自觉的法制意识,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普及义务教

育、提高科技水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纪律、道德是社会全面

《理论建设》 ?? ?? 年第 期

者招待会上, 就庄严承诺 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世纪之交, 人类社会正处

于全

球经济大变革的时代。工业经济将经历脱胎换骨的改造和升华, 知识经济已成为一种客观

现实、一种逐步扩大的趋势。科技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发明显。

有资料显示 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写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 经济增长方式

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也正是由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了打

基础的工程, 成了名副其实的发动机。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教育需要创新, 人类需要接受

智能教育、

通才教育

终身教育。“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百年来久倡不衰的口号, 终将转化成

伟大的实践成果

一如社会学家所分析的那样 谁掌握了面向?? 世纪的教育, 谁就拥有跨

向 ?? 世纪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谁就能在??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

动地位

三、文化建设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把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到“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高度, 在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

从内涵上看, 综合国力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指标概念, 它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物质财富的多

寡、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 还反映着一个国家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它既包含

自然因素, 又包含社会因素, 既包含物质因素, 又包含精神因素, 既包含实力又包含潜力以

及由潜力转化为实力的机制。因而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标志。其一, 是

反映在作为文化建设基础内容之一的科学技术所具有的先导性作用方面。

其二, 是反映在

作为文化建设基础内容之一的教育事业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上。其三, 综合国力的诸要素

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加以发挥并完成。当前, 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人类正

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取决于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本世纪科

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既有力地推动了人类进步, 又加剧了国际间以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

国力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背后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 这对劳动者在科学文化方面的素

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求劳动者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 运

用大科学

、大文化

、大经济的观点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早在 年, 小平同志就曾指

出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

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这里, 邓小平同志将劳动者的素质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看作是增

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不仅符合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而且对我国这样的人

口大国来说更有特殊意义。

毫无疑间, 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依靠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市场经

济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竟争经济、

法制经济、信息经济、

人才经济。经济的发展

程度无不有赖于劳动者文化、智力等文明程度的提高。目前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不仅在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科技、

教育的不发达, 而且在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因此,

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就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 在推进民主政

、依法治国的同时, 切实抓好文化建设, 把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建立在人的综合素质的提

高上。目前, 我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六位, 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而科技与教育发展水

平则相对落后, 反映我国综合国力诸因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经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文

化贫乏同样不是社会主义。

列宁曾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把文化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

位, 认为文化落后是苏维埃的特殊国情, 是由于缺少资本主义充分发展所造成的发达文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明, 因而必须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以及过去社会中一切有用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发展无产

阶级文化, 强调只有文化发达才能保证苏维埃政权的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

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之上的

建国以后,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党和政府竭尽

全力发展经济文化, 并将富强

、民主

文明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值得一提的是, 站

在跨越新世纪

、加速经济发展的历史高度, 中国共产党将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取向

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并积极采取措施, 致力于这一任务的实现, 正是潮流所向, 民心所

归。

四、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常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 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进改革开放和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 。毋庸置疑,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它呼

唤社会的和平安宁, 呼唤人与人之间

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

营造

良好的文化环境, 首先是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性, 有利于培养造就数以千

万计的各级各类高素质的人才, 并形成一个科技、教育人才及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

制。其次是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为经济发展培训浩浩荡

荡的劳动大军, 为经济发展注入后劲。再次是有利于发展平等、友爱、互助、团结、文明、

步的新型人际关系, 便于营造出一个相应制衡和引导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但令人担

优的是, 目前我国的人文环境形势严峻, 一些人的道德迷失、不思进取、信念淡薄已严重撞

击着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围墙。此外, 一些地区的社会治安间题

丑恶现象死灰复燃问题

腐败现象滋生蔓延问题等等, 无不成为文化建设的极大障碍。对此, 党和政府早已高度警

觉, 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对策。在环境建设上既抓“ 硬件” , 提供物质保证, 又抓“软件” , 努

力提高人的素质。

尤其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至文明

城市、文明小区, 小至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都把促进经济发展、

转变社会风气、提高人的素

质等几项要求和任务结合起来, 把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总任务、总目标, 分解为一个城

市、一个单位

、一个村镇的具体任务、

具体目标, 既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又

树立了城市、单位、乡村的良好形象, 同时还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不仅对形成和

发展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更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这正是新形势下, 党领导人民移风易俗

改造社会的伟大创举。

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无疑是核心目标。每实现“ 国民经济再上一个大的台

阶、综合国力有较大的增长

人民生活有一个大的改善” , 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正确引导,

离不开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离不开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全面

提高。归结为一句话则是离不开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劳动大军的奋斗和

创造。

中国文化曾有着灿烂的历史, 对人类进步曾作出较大的贡献。今天, 在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只要全国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纲领路线和“双百”方针, 坚持“ 二

为”方向, 同心同德, 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文化。

作者单位 铁四局党校责任编辑 王健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