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与教育的客观制约性
一、单项选择题
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C)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2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D)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3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C)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4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D )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5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C )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6 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个别差异性 7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C)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8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C)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9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D)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10 提出“白板说”的是 ( B)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
11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C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2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D)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13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B)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14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D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15 “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16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B)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7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B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8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C)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9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 D) A 互补性 B 个别差异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20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是身心发展的( D ) A 差异性 B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1下列活动中最具有综合性的活动是( C )
A 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精神活动 22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 B )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环境 C教育 D教育
23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遵循了人发展的( B )
A 互补性 B 个别差异性 C 不平衡性 D 阶段性 24 人类历史上的“狼孩”事件说明了( B )
A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C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作用 D自然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5 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期和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的( C )反映。
A 差异性 B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6 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或盗贼。”这种观点否定了( A )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 B 环境 C 教育 D 教师 27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 )
A 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教育要因材施教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8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 C ) A 华生 B 霍尔 C 高尔顿 D 洛克 29 一般来讲,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C ) A 幼儿期 B 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二、多项选择
1“环境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AE )
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 C 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2环境按照范围来划分,可分为( AB )
A 大环境 B 小环境 C 物质环境 D 社会环境 3“遗传决定论”完全否定了( BCDE )
A遗传的作用 B教育的价值 C 家庭的影响 D文化的功能 E人的能动性 三、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2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主导 作用。
3 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为经济活动 再生产劳动者 和 再生产科学技术 。
5 科学技术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6 教育的社会功能具有 间接性、隐含性、潜在性、迟效性、超前性、有限性 等6个特点。
7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 的特征。
6.所谓 发展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8 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为教育能够 传播 、 改造 、 创造和更新 文化。
9 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律:一是教育 必须促进和适应人的发展 ,
二是教育 必须促进和适应社会的发展 。 10 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 。在这一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 中介转换角色 。 11 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促进人的发展 ,派生功能是 教育的社会功能 。
12 学校教育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 目的性 选择性 系统性 专业性 基础性 。
13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要是通过 选择文化 和 整理文化 来实现的。
四 简答题
1 简述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 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二) 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 教育能够制造政治舆论。 (三) 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2. 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 教育能够创造与更新文化。 (四) 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 间接性。 2. 隐含性。 3. 潜在性。 4. 迟效性。 5. 超前性。 6. 有限性。
2、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实现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1)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①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 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 ③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稳定 (2)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①计划性 ②组织性 ③协作性 ④全面性
(3)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① 对教育目标培养的选择
② 对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4)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① 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 ② 学校教育设有专供学习的课程 ③
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
(5) 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和普通教育中,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具有“定调”乃至“定性”的意义。 内部条件:
1. 取决于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体现程度。
2. 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 取决于在教育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外部条件:
1. 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影响一致性的程度。 2. 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的程度。 3、简述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 4.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 政治制约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三)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 重功利轻发展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2. 重共性轻个性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3. 重服从轻自主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4. 重认同轻创造的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4、人的身心发展有何规律?这些规律对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一)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
1. 人的发展顺序,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特征。
2.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活动的进程需大致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能“颠三倒四”,更不能逆人的发展顺序而行。
(二)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
1.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 人的发展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服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发展特征。 (三) 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
1.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的不一致。
2. 人的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捕捉人的发展的关键期而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
1. 人的发展互补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所具有的相互补偿的特征。
2.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针对地“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
(五)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
1.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互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
2.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必须具有基本的完整性、全面性与和谐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各个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才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形成特长。 (六)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1.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的相对稳定的不同之处。
2.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者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五、案例分析题
1、英国学者高尔顿通过家谱调查发现,科学家、政治家和伟人多出自名门世家,由此得出天才是由遗传决定的结论。这一结论是否正确?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2、宋代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幼时聪明过人,但由于他父亲的浅薄无知,经常带他去拜会亲朋宾客,以此炫耀自己,不对小仲永进行培养教育,他本人也放松了努力,致使他“十岁神童、十五岁才子、二十凡人”。神童夭折了,沦为庸人。请你用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