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9卷,第3期 2 0 0 8年5月 文章编号:lOOl一4632(2008)03一OOOl一06 中 国 铁 道 科 学 CHINA RAILWAY SCIENCE Vo1.29 No.3 May,2008 高速铁路CFG桩桩板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数值模拟 丁 铭 绩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摘 要:基于典型段体积元,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高速铁路CFG桩桩板复合地基 工后沉降(简称“工后沉降”)及其影响参数。结果表明:桩底部处有明显的下刺入现象,桩顶由于褥垫层较薄 且其模量较大而使刺入不明显;桩长的增加可以有效减小工后沉降,它是决定工后沉降大小的主要参数之一; 当桩体模量达到lO GPa时,若再继续增大,对工后沉降的影响不大;在3~6倍桩径范围内,桩体间距宜取较 大值作为设计桩体间距,在此设计间距范围内工后沉降变化不大,且方便施工,节约造价;一定厚度(0.2~ 0.4 m)和模量(120 ̄200 MPa)的褥垫层可以有效调节桩体的刺入现象,减小工后沉降的发生;钢筋混凝土板 模量对工后沉降的影响与桩体模量相同,其厚度不宜小于0.4 m;路堤高度不是决定工后沉降的主要参数。 关键词:高速铁路;CFG桩桩板复合地基;工后沉降;地基沉降;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U213.152 文献标识码:A CFG桩桩板复合地基(以下简称“复合地 基”)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建筑等刚性基础 的地基处理设计中,并且形成了行业规范_1 ],而 在铁路方面的应用是近期才开始的。高速铁路所采 工后沉降(以下简称“工后沉降”)影响因素进行 系统分析。 1计算模型 1.1几何模型和基本假定 用的CFG桩桩板复合地基与其他工业与民用建筑 行业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异:①其他建筑物为刚性 基础,通过垫层传递到桩和桩问土上的荷载比较明 传统的关于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往往将地基 按照二维平面应变问题_4 ]进行计算分析,将桩体 确;而高速铁路路基为柔性基础,荷载与桩及桩问 土的相互作用关系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还没有形成 公认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②其他建筑荷载为静 荷载,工后阶段桩问土应力比基本能够维持建筑完 工后的平衡状态;而高速铁路地基承受动荷载,桩 土应力关系在工后阶段变化的可能性比较大,桩的 简化为沿线路中心线方向的连续墙,或者将复合地 基当作均质地基来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为了准 确计算和模拟复合地基的沉降,本文将复合地基按 照三维空间应变问题进行计算分析,采用典型区段 体积元_7 ]描述复合地基沉降性状,单元模型为8 节点六面体减缩积分单元,以使计算模型在力学概 念上更为合理和恰当,更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地基 的沉降特性。 上刺和下穿会破坏路基的完整性和下卧层的稳定 性,对沉降控制不利;③其他建筑物地基沉降标准 最小为120 mm,而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要求一 般不大于30 mmE ,标准远远高于其他建筑地基。 为了节省单元数量,减少系统分析时间,计算 模型纵向取沿线路纵向方向的一排桩体间距的厚 度,基本工况取1.6 m;考虑到对坡脚水平位移的 影响,水平方向取不小于路基底部宽度一半的3 再加上影响复合地基沉降的因素众多,很明显目前 简单地套用工民建的设计方法并不适合于高速铁路 建设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以CFG桩桩板复合地基为研究 倍,取60 m;计算深度取最大桩长的2倍,取52 m。如图1所示。 对象,应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方法,研究复合地基 在路基荷载作用下的沉降变形特性,并对复合地基 收稿日期:2007—07~13;修订日期:2008 01—24 基金项目: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2005G015一H) 作者简介:丁铭绩(1971一),男,山西河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中国铁道科学 第29卷 假定: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产生的超孔隙水压有 足够的时间消散;桩土接触分析采用粘一滑接触摩 擦模型,分析过程中桩土之间的摩擦系数保持不 变;轨道和列车荷载按照一定的换算土柱高度及分 布宽度的方法来模拟。 1.2材料本构关系和参数 地基土体取自京津客运专线某段[1。。,其本构 模型采用理想的弹塑性模型,屈服准则采用广义莫 尔一库仑准则,结构物(桩、钢筋混凝土等)采用 图1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 结构单元模拟,路基填土和垫层采用线弹性模型模 拟,具体参数见表1和表2。 表1土层划分及参数 名称 地基层1 地基层2 地基层3 地基层4 泔松 内摩擦角 a 0.08 0.08 0.11 0.11 /kPa 66 64 74 91 豢 表2路基、板、垫层和桩的物理力学参数 量120 MPa;混凝土板厚度0.5 m,模量3O GPa。 2.1 复合地基表面沉降曲线基本特征 图2为复合地基计算模型在上部路基荷载作用 下的变形云图,图3为模型各表面计算沉降曲线, 其余工况的沉降变形曲线云图和沉降曲线特征与此 相似。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线路中心线处,地基表 面沉降达到了最大值;随着距线路中心线距离加 大,地基表面沉降逐渐减少;在距离线路中心线一 1.3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模型左侧的边界条件为Zx一0, 一0,Oz一 定量的地方,地基表面沉降为零,远离路基中心线 地基表面产生少量的隆起;加固区顶面由于有钢筋 0;右侧的边界条件为触===o; 模型底部的边界条件为Zz一0;前后面(沿线 路方向)为 y—O,Ox—O,Oz—O。 只考虑初始应力场,而不考虑初始位移。具体 方法是:用同一模型,边界条件中施加反向的重力 荷载,然后在没有工况的情况下先进行一次job运 算,生成job文件,再返回初始模型;在initial condition中引用先前生成的job文件,再进行完整 混凝土板的作用,所以在地基表面处的沉降表现为 均匀弧线状态;桩底部处有明显的下刺入现象,桩 顶由于褥垫层较薄且模量较大而使刺入不明显;整 个复合地基表面沉降曲线呈倒钟型。 l 00IP 002 运算,这样就可以将产生的初始变形值抵消。 :;R‘‘【 (1t11 ^} ; 002 t409- 002 2计算结果与分析 基本工况计算参数为:桩长26 rn,桩径0.4 crfl,桩体模量1.5 GPa,桩体间距1.6 rn;路堤填 土高度3 rn,模量60 MPa褥垫层厚度0.4 rn,模 7 8 一002 8893e—fm2 1 024e一00I 图2复合地基模型变形后云图(变形放大1O倍)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unu/ 逝 阻 高速铁路CFG桩桩板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数值模拟 3 O 4 5 0 5 0 5 0 距路基中心线/m 0 2 4 6 8 i0 12 14 图3复合地基各表面沉降曲线 2.2桩长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桩长分别取8,10,12,14,16,18,20, 22,24和26 m,其余参数取基本工况参数,计算 结果如图4所示。 桩体长度/m 8 l2 l6 2O 24 28 -0.020 -0.025 曲t 蛙一0.030 U娶 H一0.035 -0.040 图4桩体长度和工后沉降的关系 从图4中可以看出:随着桩体长度的增大,工 后沉降随之减小,工后沉降与桩长呈近似直线衰减 关系且衰减速率较大;当桩体模量为1.5 GPa、桩 体长度不小于18 m时,工后沉降小于3 cm。桩体 长度是决定工后沉降大小的主要参数之一。 2.3桩体间距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桩体间距分别取1.2,1.6,2.0和2.4 m,其 余参数取基本工况参数。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 桩体闻距/m 1.2 1.4 i.6 1.8 2.0 2.2 2.4 图5桩体间距和工后沉降的关系 从图5可以看出:随着桩体间距的增大,工后 沉降相应增大;工后沉降和桩体间距呈近似直线增 长规律;当桩体间距为1.2~2.4 m时,桩体间距 对工后沉降的绝对值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对于高 速铁路,在3~6倍桩径范围内,桩体间距宜取较 大值作为桩体设计间距,方便施工,节约工程造 价,又可以满足工后沉降需要。 2.4桩体模量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桩体模量分别取天然地基的模量:50,500, 1 000,1 500,3 000,4 500,6 000,7 500和 10 000 MPa。实际工程中的桩体模量一般比较大, 为了研究的系统性和考虑是否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标 号,本文计算时模量的取值相对偏小,其余参数取 基本工况参数。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桩体模量/MPa 0 2 000 4 000 6 000 8 000 i0 000 -0.O2 一0 03 曲t U娶 H -0.04 图6桩体模量与工后沉降的关系 从图6可以看出:当桩体模量较小时,即地基 未处理或者处理时桩体模量较小时,工后沉降比较 大;随着桩体模量的增大,工后沉降随之减小;当 桩体模量相对较小时,工后沉降随着桩体模量增大 而减小的速率比较大,当桩体模量超过3 000 MPa 后,工后沉降随桩体模量增大而减小的速率比较 小,变化相对缓慢,表明继续增大桩体模量对减小 沉降作用变化不明显,进一步说明了桩体模量对减 小沉降作用是有个限值的,即存在桩的降低沉降的 最优模量。因此,实际工程中进行CFG桩配合比 设计的时候可以适当降低水泥的用量。 2.5褥垫层厚度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复合地基中的褥垫层不是所谓地基基础施工中 的8~10 cm厚的素混凝土垫层,而是一种包括中 砂、粗砂、级配砂石或碎石类等粗粒土组成的散体 垫层,其厚度一般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果褥 垫层厚度过小,桩对基础将产生显著的应力集中,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4 中国铁 一O O l 道科一 0 O 2 学 第29卷 Ⅲ/避蛙詈『H 甚至造成复合地基中桩发生断裂,同时桩间土承载 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必然要增加桩的数量或长 度;如果褥垫层厚度过大,会导致桩、土应力比等 于或接近1,此时桩承担的荷载过小,这样复合地 基中桩的设置也失去了意义,最终导致工后沉降量 增大。正是因为有了褥垫层,才使复合地基和桩基 从图8可以看出:随着褥垫层模量的增大,工 9 5 后沉降随之减小;当褥垫层的模量小于120 MPa O O 时,工后沉降减小比较明显,即沉降变化梯度明显 减小;当褥垫层的模量大于120 MPa时,沉降变 化相对迟缓,即沉降变化梯度变化不明显。由于实 际工程中褥垫层模量一般为50 ̄200 MPa,因此可 有了本质区别:桩和桩间土分别承受一定的荷载, 而不是像桩基那样荷载全部由桩所承担。 褥垫层厚度分别取0,0.2,0.4,0.6,0.8和 以得出,为降低工后沉降,褥垫层的模量应控制在 120 ̄200 MPa。 2.7钢筋混凝土板厚度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1.0 m,其余参数取基本工况参数。计算结果如图 7所示。 垫层厚度/m O 0.2 0.4 0.6 0.8 1.0 图7垫层厚度与工后沉降的关系 从图7可以看出: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加,工 后沉降呈抛物线衰减趋势,这与不加板的CFG桩 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不相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桩 板复合地基中板的存在,使得混凝土板对工后沉降 具有调节作用,使得桩和土的表面沉降较为均匀分 布;同时当褥垫层厚度越大时工后沉降越小,原因 是褥垫层的模量要大于原土的模量。从工程经济和 对工后沉降的贡献来说,褥垫层的厚度宜取0.2~ 0.4 m。 2.6褥垫层模量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褥垫层模量分别取5O,80,115,135,150, 200和250 MPa,其余参数取基本工况参数。计算 结果如图8所示。 褥垫层模量/MPa 60 100 150 200 250 300 图8褥垫层模量与工后沉降的关系 混凝土板厚度分别取0.1,0.2,0.3,0.4和 0.5 m,其余参数取基本工况参数。计算结果如图 9所示。 板的厚度/m 0.1 0.2 0.3 0.4 0.5 乓 氆} H 图9混凝土板厚度与工后沉降的关系 从图9可以看出:当钢筋混凝土板厚度较小 时,工后沉降比较大;随着钢筋混凝土厚度的增 大,工后沉降随之减小;当钢筋混凝土板厚度相对 较小时,工后沉降呈线性衰减变化;当钢筋混凝土 板厚度大于0.4 m时,工后沉降变化速率相对较 大,钢筋混凝土板厚度的变化对工后沉降减小的变 化较为明显。因此设计中混凝土板的厚度不宜小于 0.4 m。 2.8钢筋混凝土板模量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钢筋混凝土板模量分别取100,500,1 000, 5 000,10 000和25 000 MPa,其余参数取基本工 况参数。计算结果如图1O所示。 从图1O可以看出:当钢筋混凝土板模量取较 小值时,即不设钢筋混凝土板或采用水泥土等模量 相对较小的材料结构,工后沉降比较大;随着钢筋 混凝土模量的增大,工后沉降随之减小;当钢筋混 凝土板模量相对较小时,工后沉降变化随钢筋混凝 土板模量增大而降低较为明显,当怪筋混凝土板的 模量超过10 GPa时,工后沉降变化速率相对缓 慢,钢筋混凝土板模量的继续增大对工后沉降的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期 葺、傲 錾fH 高速铁路CFG桩桩板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数值模拟 毗 小变化不明显,说明了钢筋混凝土板的模量对减小 % ∞ 土板的宽度也随之加大,即加固区的平面面积也同 工后沉降作用有个限椎,即存在钢筋混凝土板的最 优模量。 钢筋混凝土板模量/Mt,a 5 000 10 000 15 000 20 000 25 000 步增大;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加,工后沉降呈直线降 低,这与荷载的增加以及桩的数量和钢筋混凝土板 的宽度增加的趋势相一致。 3结论 (1)复合地基工后沉降的基本特征:桩底部处 有明显的下刺入现象,桩顶由于褥垫层较薄且其模 量较大而使刺入不明显;整个复合地基表面沉降曲 线呈倒钟型。 (2)桩体的相关属性包括桩长、桩体间距和桩 图1O钢筋混凝土板模量与工后沉降的关系 体模量,桩长对降低工后沉降有显著作用;在3~ 6倍桩径范围内,桩体间距宜取较大值,这样既能 满足工后沉降的要求,又可以节约工程造价和方便 施工;桩体模量达到10 GPa时,继续增大,其值 对工后沉降的减小速率较小,工程设计中可以考虑 适当降低水泥用量。 (3)褥垫层的合理厚度宜取0.2~0.4 m,才 2.9路堤填土高度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路堤填土高度包括0,1,2,3和4 m,其余 参数取基本工况参数。计算结果如图11所示。 路堤填士高度/in l 一2 3 能使得板、桩和桩间土很好地协调,达到降低工后 沉降的要求。当褥垫层的模量小于120 MPa时, 工后沉降变化速率较大;当大于120 MPa时工后 沉降变化速率减小。褥垫层的模量应控制在120~ 200 MPa。 0.020 0 —0.020 5 罄一0.021 0 H一0.021 5 —(4)当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大于0.4 m时, 0.022 0 钢筋混凝土板的厚度变化对减小工后沉降的作用变 —0.022 5 化较为明显;当钢筋混凝土板的模量超过10 GPa 图ll路堤高度与工后沉降的关系 时,工后沉降变化速率相对缓慢,继续增大钢筋混 凝土板模量对工后沉降的减小变化不明显。 (5)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大,工后沉降总的趋势 不是增大,而是降低,主要原因是加固区的平面面 积也在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大而同步增大。 文 献 从图11可以看出:随着路堤高度的增大,工 后沉降总的趋势是降低,但是降低的幅度不大,主 要原因是虽然路基高度增加,但是桩的数量和混凝 参 考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阎明礼,张东刚.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及工程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新建时速300 ̄350 km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Z].北京:中国铁道出版 社,2007. [4]Christoulas S,Giannaros S,Tsiambaos G_Stabilization of Embankment Foundations by Using Stone Cohtrnns I-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1997,15(3):247—258. [5]Juran I,Riccobono O.Reinforced Soft Soil with Artificially Cemented Compacted—Sand Columns[J].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1991,117(7):1042—1060. [6]万林海,郭平业.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06,14(4):547—552. (WAN Linhai,GUO Pingye.Finit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Relations between Design Parameter and Settlement of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6 中国铁道科学 第29卷 CFG Pile Composite Foundation 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6,14(4):547-552.in Chinese) [7] 李海芳,龚晓南.路堤下复合地基沉降影响因素有限元分析EJ].工业建筑,2005,35(6):49—51. (LI Haifang,GONG Xiaona ̄Finite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omposite Foundation Settlement under Em— bankment l J 1.Industry Engineering,2005,35(6):49—51.in Chinese) [8] 蒋鑫,邱延峻,周成.深厚层软土地基袋装砂井处治的数值模拟EJ].中国铁道科学,2005,26(1):31—35. (JIANG Xin,QIU Yanjun,ZHOU Cheng.Numerical Simulation of Deep Soft Ground Treatment by Sacked Sand Drain EJ].China Railway Science,2005,26(1):31—35.in Chinese) olin J G,Han J.3D Numerical Modeling of a Geosynthetic-Reinforced Pile-Supported Embankment-Stress [9] Huang J,Cand Displacement Analysis Ec]//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onfCerence on oiS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 cal Engineering.Osaka: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g,2005:913—916.n [1O] 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新建北京至天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松软及软土路基(DK81+906--DK84+210.98段)物 理力学指标统计表[Z].天津: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2005.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of CFG Pile--Slab Composite Foundation in High--Speed Railway DING Mingj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g nand Architecture,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Based on typical volume element and 3D FEM model established,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 lyze the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of high-speed railway CFG pile-slab composite foundation and its af・- fecting parameters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re is evident downward punching in the bottom of the pile while in the top of the pile there is less evident upward punching due to the minor thickness and large modulus of cushion.The increase of pile length,working as one of the main decisive parameters to affect the settlement,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When the pile modulus greater than 10 GPa keeps increasing,it will exert minor decreasing effect on the Dost_construction settlement.Within the range of the pile diameter 3 to 6 times wide,it is advisable to set the space between the piles by wider pile diameter range in that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of the post- construction settlement within this set space.Furthermore,it helps to cut down the cost and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Cushion of certain thickness(0.2~0.4 m)and modulus(120~200 MPa)can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punching of pile and reduce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Reinforced concrete slab with its suggested thickness no less than 0.4 m works on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the same way as pile modu一 1us does.The embankment height is not the main decisive parameter for 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Key words:High-speed railway;CFG pile-slab composite foundation;Post—construction settlement; Foundation settlement;Numerica1 simulation (责任编辑刘卫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