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授课班级 大数据 课 型 授课时数 讲 练 2 1.理解数据相关性的概念。 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数据绘制散点图。 3.能够根据数据计算相关系数。 教学重点 1.理解数据相关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1.能够根据数据绘制散点图。 2.能够根据数据计算相关系数。 学情分析 相关分析可以判断多个字段之间的关联程度,其中相关系数的原理理解较难,可以简化理解,重点在于计算。 自然界许多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并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反映出来,这种依存关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 函数关系是指事物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依存关系,变量之间可以用函数y=f(x)表示出来,如V=IR,S=πR2等。如果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即当一个变量取一定数值时,另外几个与之相对应的变量按照某种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这就是相关关系。 一、相关关系的概念 变量之间不稳定、不精确的变化关系称为相关关系。相关关系反映出变量之间虽然相互影响,具有依存关系,但彼此之间却不像函数那样一一对应,如人的身与和体重、学生成绩与智商。在复杂的社会中,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多体现为相关关系,而不是函数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影响一个变量的因素往往有很多,而其中的一些因素还没有被完全认识,因此,这些偶然因素导致了变量之间的不确定性。 二、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处于同等地位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相关分析在工农业、水文、气象、社会经济和生物学等方面都有应用。 相关分析通常有2种方法,一种是散点图,另一种是相关系数。散点图以横轴表示自变量,以纵轴表示因变量,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坐标点的形式逐一标在直角坐标系中。相关系数是一个研究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 1.利用散点图进行相关分析 (1)强相关和弱相关 相关关系从强弱程度上分,分为强相关和弱相关。若两个变量的关系较为密切,就称为强相关,若两个变量的关系较为疏远,就称为弱相关。从散点图来看,如果呈现窄长且密集时,就是强相关;如果散点图呈现宽松且稀疏时,就是弱相关。 (2)正相关和负相关 如果散点分布在一条直线附件,称为线性相关,线性相关属于强相关。线性相关从相关方向上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正相关是指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随之增加,或一个变量数值减少,另一个变量随之减少,即两个变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负相关是指一个变量增加,另一个变量反而减少,或一个变量减少,另一个变量反而增加,即两个变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 从图形上来看,当散点图呈现“左下→右上”趋势的时候,就是正相关;从图形上来看,当散点图呈现“左上→右下”趋势的时候,就是负相关。 绘制散点图的一般方法为: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plt.scatter(x,y) plt.show() 其中,x和y表示接受的x轴和y轴对应的数据。 示例代码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ict={'a':[1,2,3,4,5,6],'b':[2,2,4,3,5,6],'c':[5,4,4,3,2,2],'d':[2,1,2,2,2,1]} data = pd.DataFrame(dict) print(\"初始数据为:\\n\plt.scatter(data['a'],data['b']) #正相关 plt.show() plt.scatter(data['a'],data['c']) #负相关 plt.show() plt.scatter(data['a'],data['d']) #弱相关 plt.show() 散点图初始数据如图4-40 所示,输出结果图4-41 所示。 图4-* 散点图初始数据示例结果 图4-* 正相关散点图 图4-* 负相关散点图 图4-* 弱相关散点图 【结果分析】从正相关散点图中可以看出,正相关呈现“左下→右上”趋势,负相关呈现“左上→右下”趋势,弱相关呈现稀疏的趋势。 2.利用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就是用指标计算的方法来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首先判断是否有关系,接着判断关系为正相关还是负相关,相关系数反映了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强弱程度。计算相关系数的方法很多,因此应当根据变量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指标。 Pearson(皮尔逊)相关系数可以分析多个数值型变量之间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在相关条件下,可以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Pearson(皮尔逊)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皮尔逊相关系数的特点包括: ①相关系数一般用ρ表示,1 < ρ < 1。 ②相关系数为正,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负,为负相关。 ③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 pandas提供了corr函数用来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其一般方法为: DataFrame.corr() 示例代码如下: print(\"初始数据为:\\n\print(\"data的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为:\\n\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相关系数示例结果 【结果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在data中a列与b列的相关系数为正且绝对值较大,说明a列与b列呈现正向的强相关。a列与c列的相关系数为负且绝对值较大,说明a列与c列呈现负向的强相关。a列与d列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说明a列与d列呈现弱相关。 任务实训 任务1:利用read_csv导入鸢尾花数据集iris.csv的前4列和前50行数据(iris.csv存放在c:\\data路径中),并命名为data1, iris.csv如图4-*所示(其中Sep_len表示花萼长度,Sep_wid表示花萼宽度,Pet_len表示花瓣长度,Pet_wid表示花瓣宽度,Iris_type鸢尾花种类),完成: 图4-* 任务1数据源(部分) (1)输出行数、列数以及所有列名 (2)利用循环语句,绘制第1列与其余各列的散点图。 任务1(1)具体代码如下: data1 = pd.read_csv(\"c:\\data\\iris.csv\").iloc[:50,:4] print(\"导入的数据行数 = %d,列数 = %d\"%(data1.shape[0],data.shape[1])) col = data1.columns print(\"所有列名为:\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任务1(1)输出结果 任务1(2)具体代码如下: x = col[0] y_s = col[1:] for y in y_s: plt.scatter(data1[x],data1[y]) plt.title(\"%s--%s\"%(x,y)) plt.show() 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任务1(2)输出结果 【结果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sep_len(花萼长度)与sep_wid(花萼宽度)散点图最接近正向的强相关,说明这两列的关系最为密切。 任务2:根据任务1的导入数据,重新命名为data2,完成: (1)输出各列之间的相关系数。 (2)输出第1列与其余各列之间的相关系数。 (3)输出所有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7的结果。 任务2(1)具体代码如下: data2=data1 result = data2.corr() print(\"各列之间相关系数的结果为:\\n\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任务2(2)输出结果 任务2(2)具体代码如下: result_1 = result['Sep_len'] print(\"Sep_len与其余各列的相关系数的结果为:\\n\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任务2(2)输出结果 任务2(3)具体代码如下: result_2= result[result>0.7] print(\"各列的相关系数大于0.7的结果为:\\n\输出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任务2(3)输出结果 【结果分析】从结果可以看出,sep_len(花萼长度)与sep_wid(花萼宽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这一点与任务1得到的结论是相似。 巩固训练 利用read_csv导入鸢尾花数据集iris的前4列和前50行数据,完成: (1)绘制Pet_len与其余各列的散点图。 (2)绘制Pet_len与其余各列的相关系数。 《数字信号处理》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研究如何分析和处理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培养学生在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的分析、综合与优化能力,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实

践性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本课程所涉及的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来解决物联网系统中的信号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思辨能力、工程思维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它既是学习相关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也是毕业后做技术工作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和任务

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CT1):运用时间离散系统的基本原理、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Z变换、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时域采样定理和频域采样定理等工程基础知识,分析物联网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培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点1]。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思辨能力、工程思维和科学精神[课程思政点2]。

课程目标2 (CT2):说明利用DFT对模拟信号进行谱分析的过程和误差分析、区分各类网络的结构特点;借助文献研究运用窗函数法设计具有线性相位的FIR数字滤波器,分析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课程思政点3]。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 掌握从事本专业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工程基础知识,能够用于解决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思考问题,能借助文献研究等方法,识别、表达、分析物联网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2-3具备运用工程和专业基本原理,借助文献研究,分析物联网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课程目标2 标1 毕业要求指标点 1-3能够运用工程知识分析物联网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课程目课程目标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 时域离散信号与系统 (1)时域离散信号表示; (2)时域离散系统;

(3)时域离散系统的输入输出描述法; *(4)模拟信号数字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数字信号处理中的基本运算方法,时域离散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及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

时域采样定理。培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点1]。 教学难点:时域离散系统的线性、时不变性及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 时域采样定理。 教学方式:线上自学+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内容)、线上课后练习、章节测试、在线答疑。 支撑课程目标:CT1、CT2

学时分配:理论课授课6学时+网络学时6学时。网络学时为华为云学院课程,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华为云学院课程课程 章节 时间节点 学时 1 AI技术应用场景--视觉处理与识别 1.1数字图像的基本知识:黑白图像,彩色图像,图像的存储 1.2 图像的坐标变换(平移、旋转、镜像,缩放,插值) 1.2 图像的变换 灰度变换(对比度增强、伽马变换等)信号过系统的过程 1.2 图像的卷积 绪论之后 AI技术应用场景--视觉处理与识别 AI技术应用场景--视觉处理与识别 1.1 离散时间信号之后 1.3 离散时间系统的描述之后 1 2 AI技术应用场景--视觉处理与识别 1.1数字图像的基本知识:图像的数字化,采样与量化 1.4 模拟信号的数字处理方法之后 1.4 模拟信号的数字处理方法之后 1 图像处理理论、应用与实验 2.1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1 第二章 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的傅立叶变换分析方法 (1)序列的傅立叶变换的定义和性质

(2)序列的傅里叶变换与模拟信号傅里叶变换之间的关系 *(3)序列的Z变换和逆Z变换

(4)用系统函数的极点分布分析系统的因果和稳定性以及定性分析系统的频域特性。

教学重点:傅立叶变换正反变换的定义,序列Z变换的定义和收敛域的确定,用系统函数的极点分布分析系统的因果和稳定性。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工程思维、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课程思政点2]。 教学难点:DTFT的对称性,用系统函数的极点分布分析系统的因果和稳定性。 教学方式:线上自学+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内容)、线上课后练习、章节测试。 支撑课程目标:CT1、CT2

学时分配:理论课授课12学时+网络学时1学时。网络学时为华为云学院课程,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华为云学院课程课程 章节 时间节点 学时 1 语音处理理论、应用与1.4 语音信号处理 2.1序列的傅实验 里叶分析之后

第三章 离散傅立叶变换(DFT) (1)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定义 (3)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性质 (3)频域采样定理

*(4)DFT的应用举例——用DFT计算线性卷积;DFT进行频谱分析;

教学重点:离散傅立叶变换的物理意义。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课程思政点2]。培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程思政点1]。 教学难点:谱分析、循环卷积定理,用DFT计算序列的线性卷积。

教学方式:线上自学+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内容)、线上课后练习、章节测试、在线答疑。 支撑课程目标:CT1、CT2

学时分配:理论课授课12学时+网络学时2学时。网络学时为华为云学院课程,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华为云学院课程课程 章节 时间节点 学时 1 1 语音处理理论、应用与实验 语音处理理论、应用与实验 1.4 语音信号处理 1.4 语音信号处理 3.3DFT的定义之后 3.7离散傅里叶变换在信号频谱分析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 快速傅立叶变换(FFT) (1)基2DIT-FFT算法 (2)高效的IFFT算法 *(3) FFT的应用-快速卷积

教学重点:基2 DIT-FFT算法的原理和特点。培养思辨能力和工程思维[课程思政点2]。 教学难点:线性卷积和循环卷积

教学方式:线上自学+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内容)、线上课后练习、章节测试、在线答疑。 支撑课程目标:CT1、CT2

学时分配:理论课授课8学时+网络学时2学时。网络学时为泛雅教学平台对应内容。

第五章 时域离散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 (1)信号流图表示网络结构 (2)无限长脉冲响应基本网络结构 (3)有限长脉冲响应基本网络结构

教学重点:无限长脉冲响应基本网络结构和有限长脉冲响应基本网络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频率采样结构的FIR滤波器的特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章节测试、在线答疑。 支撑课程目标:CT1、CT2

学时分配:理论课授课2学时+网络学时2学时。网络学时为泛雅教学平台对应内容。

第六章 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概念和性能指标 (2)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3)用脉冲响应不变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 *(4)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低通滤波器

教学重点:用脉冲响应法和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课程思政点3]。

教学难点:巴特沃斯模拟低通滤波器的设计,用脉冲响应法和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 教学方式:线上自学+课堂讲授+翻转课堂(*内容)、线上课后练习、章节测试、在线答疑。 支撑课程目标:CT1、CT2

学时分配:理论课授课5学时+网络学时2学时。网络学时为泛雅教学平台对应内容。

第七章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1)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特点 (2)利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数字滤波器 (3)IIR与FIR数字滤波器的比较。

教学重点:线性相位的概念和判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课程思政点3]。

教学难点:四类线性相位条件和滤波器特点。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章节测试、在线答疑。 支撑课程目标:CT1、CT2

学时分配:理论课授课3学时+网络学时1学时。网络学时为华为云学院课程,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华为云学院课程课程 章节 时间节点 学时 1 语音处理理论、应用与实验 1.4 语音信号处理 语音信号处理的加窗操作 7.3利用窗函数设计FIR滤波器之后 课程思政点1:培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思政点2: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工程思维、思辨能力和科学精神。

课程思政点3: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基础严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适当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课前对应课前任务单通过自学各部分的基础知识,完成课前自测,并反馈难点、疑点,教师根据课前反馈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扩展课本知识。采用案例式教学展示课内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环节;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开展各类课内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用课程思政统领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价值引领。

2.教学手段

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PPT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结合“学习通”软件,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地、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

3.课后答疑以及习题课

习题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本课程中重要的和较繁难的内容,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题课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程度和沟通师生联系的一种形式。习题课分为课内习题课和课外习题课,课内习题课可以安排在知识点后也可以安排在章节后进行;课外答疑可以采用线下答疑、微信或QQ线上答疑,较集中的问题可以以微课形式发布。 五、考核方式

1、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的标志,要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特征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考核,强调积极地学习态度对本课程的重要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组成。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由阅卷教师给出百分制成绩。平时考核评价、再规格化(百分制)评价的方式。最终期末总评成绩构成如下:

总成绩 = 平时成绩*50% + 期末考试成绩*50%

其中:平时成绩= 课后作业*25% + 课堂表现*30% + 随堂测试*10%+线上考试20%+讨论5% + 线上视频学习10%

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

课程目标达成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评定如下表所示: 考核与评价方式及成绩比例 平时成绩(50%) 课程目标 支撑毕业要求 平时作业25% 课堂表现 30% 随堂测试 10% 线上考试20% 讨论5% 线上视频学习10% 70 期末 考试 成绩(50%) 比例 课程目标1 支撑毕业要求1-4 70 70 70 70 70 70 70% 课程目标2 支撑毕业要求2-3 合计 30 100 30 100 30 100 30 100 30 100 30 100 30 100 30% 100% 注:该表中期末考试一列中的各课程目标赋分比例,教师每年命题时可适当微调。 计算方法举例如下:成绩比例第一行中 70% =((70*25%+70*30%+70*10%+70*20%+70*5%+70*10%)*50%+70*50%)/100

2、成绩评定标准 (1)平时成绩

注重考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传达给学生“老师更加看重你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而不会关心你的基础是否优秀”,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课前自学、课堂表现(参与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数量)、讨论、平时测验、线上考试和课后作业等部分,占总评成绩的50%。这部分成绩可以由课堂管理软件提供,例如超星学习通。各部分比例,老师可以参考“教学过程分档化评价”评分标准。

1) 课后作业

主要考核学生对每堂课知识点的复习、理解和掌握程度。课后作业以教材习题为主,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各章节的知识。每次作业的评分标准按照题目正确度为准,最终该项成绩以所有作业的平均分。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如下表:

评价标准 课程 目标 考核 内容 优 (90-100分) 提前完成 90%以上概念清晰和计算方法正确 90%以上系统分析合理,结论有效 90%以上正确 良 (80-89分) 中 (70-79分) 合格 (60-69分) 未按时完成 60%以上概念清晰和计算方法正确 60%以上系统分析合理、结论有效 60%以上正确 不合格 (0-59分) 未提交/抄袭 40%以上概念清晰和计算方法正确 系统分析和结论存在严重错误 方案存在严重错误 成绩 比例 (%) 10 完成进度 概念、计算课 方法的掌程 握程度 目 标 分析或结2 论正确性 与有效性 答案正确性 按时完成 按时完成 80%以上概念清晰和计算方法正确 80%以上系统分析合理、结论有效 80%以上正确 70%以上概念清晰和计算方法正确 70%以上系统分析合理、结论有效 70%以上正确 课 程 目 标 1 40 30 20

2) 课堂表现

主要考核学生学习态度,以便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并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课堂表现考察点为课堂回答问题、翻转课堂展示、小组讨论等项,采用随机抽查或者主动要求的方式;考勤不计算在平时成绩里但是每缺席一次课从课堂表现部分成绩里扣分处理。

3) 随堂测试

课上随机开展,按照实际测试的分数之和按比例计入平时成绩。

4)线上考试

每章一次考试和期中、期末考试,按照实际测试的分数之和按比例计入平时成绩。 5)讨论

按照发帖、跟帖等参与话题讨论的质量和数量给分,按照实际分数之和按比例计入平时成绩。 6)线上视频学习

按照实际学习时长获得相应分数,并按比例计入平时成绩。

(2)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以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成绩依据试卷标准答案评分标准评定。

企业良好卫生规范

1、场所及周围环境

在对食品无显著污染区域内选择生产/经营场所。应采取措施以应对食品安全和宜食用性的不利影响。不利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有害废弃物、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其他扩散性污染源、易发洪涝灾害,以及大量虫害孳生。

生产/经营场所应得到良好维护,便于清洁和消毒,防止产品受到污染,以便实现其预期功能和效果。适用时,包括生产/经营场所内所有地面、厂房、仓库、设施、设备、餐厅、卖场、车辆、工具和容器,以及场所内各建筑物,确保接收、储存、生产和配送产品的食品安全。

2、场所设计、建造、布局和操作流程

合理划分各功能区域,并设计适当的分离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根据生产工艺合理布局,预防和降低产品受污染的风险。

内部设计和布局应满足食品卫生操作要求,避免在食品生产中发生交叉污染。

根据产品特点、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对清洁程度的要求,合理划分作业区,并采取有效分离或分隔。 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和维护。如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按将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原则进行。临时或可移动的食品生产经营场所、设施的位置、设计及建造,尽量避免虫害孳生及食品受到污染。图片

3、库存管理

建立、实施和保持仓库管理规程,以“先进先出”和“有效期优先”的原则控制物料出库顺序。

对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半成品、成品的存放仓库进行管理。定期检查库存产品的质量和卫生情况,及时清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的库存。

4、空气和水质

食品生产/经营涉及到的水(包括冰和蒸汽)和空气(包括压缩气体)符合以下要求:

水、冰、蒸汽储存和处理的方式、产生的与接触食物的蒸汽、蒸发和过滤的回收用水不应导致食品污染。 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食品对加工用水水质有特殊要求的,符合相应规定。 间接冷却水、锅炉用水等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产需要。食品加工用水与其他不与食品接触的用水(如间接冷却水、污水或废水等)以完全分离的管路输送,避免交叉污染。各管路系统应明确标识以便区分。 适宜时,对非用于食品生产的水加以标识,以便将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

确保作为成份或与产品直接接触的空气、压缩气体、二氧化碳、氮气和其他气体符合所需要求,适当储存和处理,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定期监视。

5、包装材料

食品包装的设计和材料能在正常的贮存、运输、销售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保护食品的安全性和食品品质,并加贴适当的标签。

使用的包装材料或气体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在规定的储存和使用条件下,不对食品安全和宜食用性构成威胁。

任何可重复使用的包装都适当耐用,易于清洁,必要时能够进行消毒。

6、废弃物管理

建立、实施和保持废弃物(包括废水和排水)收集、存放和处置规程,有特殊要求的废弃物处置方式应符合有关规定。

提供足够的废弃物存放和排水设施,并定期维护。其设计和建造应避免污染食品或供水。食品生产排水的流向应由清洁程度要求高的区域流向清洁程度要求低的区域。排水设施应有防止逆流和交叉污染的设计。 废弃物需由接受过培训的人员负责收集和处置,并酌情保存处置记录。车间内废弃物处置点应远离食品设施,以防止虫害孳生。

配备设计合理、防止渗漏、易于清洁的存放废弃物的专用设施;车间内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容器应标识清晰。盛装危险化学品的容器或包装应在处置前予以标识,并采取措施防止食品污染或意外污染事件的发生。必要时,应在适当地点设置废弃物临时存放设施,并按废弃物特性分类存放。

场所外废弃物放置场所应与食品加工场所隔离防止污染,防止不良气味或有害有毒气体溢出,防止虫害孳生。

7、设备与维护

配备与生产用途相适应的生产设备,并按工艺流程有序排列,避免引起交叉污染。设备的设计、建造、维护、使用和储存应满足食品安全要求。

应对场所和设备进行有效的预防性维护,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定期检修,保留记录。防止维护保养工作产生食品安全风险。

8、产品污染风险隔离

建立、实施和保持产品污染预防控制规程,控制对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半成品、成品、返工品和包装材料的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1)微生物污染

建立实施生产经营设备、工具、容器和环境的清洁消毒措施。必要时,应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计划,包括对环境及过程中产品的微生物监控;对生的、未加工的、非即食食品应采取物理或时间上的隔离措施,与即食食品分开,并在转换隔离时进行有效的清洁与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在处理生食后,应对表面、器具、设备、固定装置和配件彻底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出于食品安全的目的,适宜时,需采取措施限制或控制进入高清洁加工区域。

2)物理污染

建立、实施和保持防止物理污染的控制措施,对各类污染进行控制。控制措施可包括:

—通过采取设备维护、卫生管理、现场管理、外来人员管理及加工过程监督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食品受到玻璃、金属、塑胶等异物污染的风险;

—采取设置筛网、捕集器、磁铁、金属检查器等有效措施降低金属或其他异物污染食品的风险; —维护和定期检查设备;

—适用时,使用经校准的探测或筛选设备(金属探测器、x射线探测器等); —建立预案以处置破损(如玻璃或塑料容器破损)情况。

3)化学污染

建立、实施和保持防止化学污染的控制措施,对各类污染进行控制。控制措施可包括: —对清洁剂、消毒剂、润滑剂和杀虫剂等化学污染物实施控制;

—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加工助剂的使用应符合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防止非预期使用。

9、清洗消毒

根据原料、产品和工艺的特点,针对生产设备和环境制定有效的清洁消毒方案,降低污染并避免造成新的污染。

清洁消毒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清洁消毒的区域、设备或器具的名称,清洁消毒工作的职责,洗涤、消毒剂的名称,消毒剂的浓度和时间,清洁消毒的方法和频率,清洁消毒效果的验证及不符合的处理,清洁消毒工作及监控的记录。

配备足够的食品、工器具和设备的专用清洁设施。必要时应配备适宜的消毒设施。

采取措施避免清洁、消毒工器具带来的交叉污染。卫生间和废弃物等高污染区域的工具和设备应单独清洁和存放。

食品清洗设施与洗手设施、工器具及设备的清洁设施应分离。 10、虫害防治

建立、实施和保持虫害控制规程,以预防、监视和控制或消除场所发生虫害的风险。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制定和执行虫害控制措施,并定期检查。生产车间及仓库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害生物的藏匿或孳生或鼠类昆虫的侵入。如:

—去除潜在藏匿或孳生点;

—场所周围的景观设计应尽量减少吸引和藏匿有害生物; —安装纱帘、纱网、防鼠板、防蝇灯、风幕; —易孳生虫害的食品应离墙离地存放。

绘制虫害控制平面图,标明捕鼠器、粘鼠板、灭蝇灯、室外诱饵投放点、生化信息素捕杀装置等放置的位置。

若发现有虫鼠害痕迹时,应追查来源,消除隐患。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制剂进行处理时,不应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应有的品质,不应污染食品接触表面、设备、工器具及包装材料。 应保留虫害防治的记录。

如虫害控制采取外包方式,食品生产经营组织应对外包方进行监视。如有需要,确保外包方或其指定的虫害控制操作人员采取纠正措施(如消灭虫害、消除藏匿点或入侵路线)。

11、员工卫生

建立个人卫生控制规程。应确保所有员工意识到良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理解和遵守确保食品安全和宜食用性的操作规范。

提供必要的员工卫生设施并维护良好。适宜时,应包括更衣室、工作鞋靴消毒设施和/或穿戴鞋套设施、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手消毒设施、风淋室、淋浴室和卫生间等。

员工卫生设施的设计应不会造成交叉污染,保证将食品安全的风险降至最低。 对于临时/流动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必要时,应配备卫生和洗手设施。

12、工作服管理

根据防护程度的要求,为进入作业区的员工提供适用的工作服及配套用品,以便将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包括但不限于:口罩、帽子、发网、衣、裤、鞋靴、围裙、套袖、手套等。 工作服应定期清洗,必要时消毒。

13、员工健康

对员工健康进行管理,明确健康标准,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对食品安全有直接影响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不应让其进入任何食品处理区域,并及时向上级报告。对于某些疾病,应适当考虑在返回工作岗位前获取体检合格证明。必要时,应将有伤口的人员分配到他们不会直接接触食品的地方工作。如果允许受伤人员继续工作,应采取适当措施,对受伤人员伤口进行处理,并防止防护用品或医疗用品污染食品。

每年对食品安全有直接影响的生产/经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保留记录。

14、场所巡检

根据产品的特点以及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建立对保证食品安全具有显著意义的关键步骤的巡检计划,按规定的频次检查生产环境、食品加工人员、设备及设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场所环境和加工设备保持适当的状态。

15、返工

返工品的存放、处置和使用应保持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追溯,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清晰识别和(或)标识返工品以确保可追溯。应保留返工品的可追溯记录。 记录返工品的分类和原因(如产品名称、生产日期、班次、生产线和保质期)。

16、运输储存

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器具和设备、车辆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和状况良好,适合预期用途,降低食品污染的风险。

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半成品、成品和包装材料等应依据性质的不同分设贮存场所,或分区域码放,并有明确标识,防止交叉污染。

根据食品的特点和卫生需要选择适宜且受控的贮存和运输条件,必要时应配备保温、冷藏、保鲜等设施,并对温度、湿度和其他环境条件进行监控。

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或有异味的物料一同贮存运输。运输散装食品的容器和运输工具,应确保食品安全和宜食用性不受影响。

17、来访者

被允许进入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的来访者,在进入时应遵守和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同样的卫生要求。

18、培训

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相关岗位的人员培训计划,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以及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通过培训促进各岗位从业人员遵守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对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识和责任,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

根据食品生产/经营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年度培训计划并进行考核,做好培训记录。 HACCP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更新时,应及时开展培训。

定期评审和更新培训计划,评估培训效果,并进行常规检查,以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

实训产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