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1期内蒙古石油4L-r--71“化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王海燕1,王喜贵2,张雁红2(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化学与社会》是高等学校通识课程中的重要成员,本文试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的构建与实施进行解析,希望能为其他学科通识课程的开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词:通识课程;化学与社会;构建中图分类号:G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81(2019)11一0071一02的误解,构建正确的学科观念;②明白化学是因社会需要而发展的[2],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物质世界,构建正确的物质观;③通过本课程的化学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与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关系密切,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化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奥秘的核心力量[1]。由于化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各大学通识课的构建中必不可少的一名成员就是《化学与社会》这门课程。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自2016年向全校开设《化学与社会》通识课,该课程前身是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学习,要学会利用化学知识、化学思维方式分析思考自己相关专业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④通过具体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过程,强化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有效落实理论与实践的对接。2《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表1主题教学内容表教学内容认识我们的大气;水和水溶液;食品中的化学电池;能量;材料制作实验;综合检测的选修课,已连续开设有十五年之多,有完备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作为校级通化学与生活社会热点与前沿实验与实践设计思路识课程后,面对的学生主体发生明显变化,多数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考虑到作为通识课程应具有基础性、普适性、创新性等特点,针对当前通识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低头族”、“混学分”等现象,我们对《化学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构建,实施效果初见成效,反馈效果较好,下面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希望能对其他学科通识课的构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化学与社会》作为一门通识课,试图为各专业学生提供正确和深刻认识化学的机会,并以化学为窗口,了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通过实例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联系,进而开拓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制定如下目标:①消除选课学生对化学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合适的落脚点;2从化学专业的视角来认识、学习具体的知识内容.并给予合理的解释;3消除对化学的误解,回归社会实际现状与问题;4树立正确的观念,规范行为.理性认识现实问题。5通过錾验皇錾践,在世虫堂业堂。感受业堂。堂Ⅸ致田。《化学与社会》作为跨系选修课,教学内容构建要合理,应符合学生需求与发展,不是简单的依据某一教材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所选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化学专业性,同时又与不同学科间有一定的相通,能促进学生用跨学科的视角与思维,解决自己专业的相关问题,进而促进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共同提升即“专业一通识一专业与综合”。因此,依据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客观实际构建如下教学内容体系,详见表1。收稿日期:2019一08—22基金项目:内蒙古p千范大学2017年教学研究项目:TSl7148;2018年教学研究项目:2018XXT21。作者简介:王海燕(1978一)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教育;王喜贵(1963一)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分析化学;张雁红(1980一)汉族,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材料化学。72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年第11期由上述内容可知,《化学与社会》课程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且每年都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补充。课程内容的多角度、多专业性,无疑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挑战,由于每位教师的精力有限,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所有领域成为专家,于是由不同研究专长的教师组成授课群体,集众家之长助推《化学与社会》通识课程有效实施。3《化学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化学与社会》课程内容广泛、学时少,教学中不追求化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注重学生整体观念水平的提升、扩大学术眼界,学会独立获取知识信息,进而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3.1相关化学知识内容的教学借鉴蔡苹、胡锴提出的“新闻解读式”教学模式r3|,具体环节如下:结合自己专业和感兴趣或收获最多的教学内容,自拟题目,查阅文献,开展实践调查,撰写一篇小论文。意在,撰写论文对于本科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某一具体问题为主线,在整理撰写过程中,要进行“通、专结合"(通识课所学的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开拓思维,进而培养学生表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5学生自制微课程做课程总结,汇报课程的收获及建议,以微课的方式呈现。意在,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课程的不断完善;同时锻炼学生制作微课的能力,并利用教学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4课程的教学评价与考核适时恰当的评价不仅是学生分数记录的凭证,更会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与发展,也是对教学的反馈。在《化学与社会》课程的考评中,注重日常的表现、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能力的质性的评价,力求做到教、学、评一体化[4]。具体考核方式如下: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核成绩占40%;(说明:平时成绩不合格者,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核)期末考核(40%)=论文(20%)+自制微课(20%)。综上所述,《化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力求体现“通识”性,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通专结合意识的培养。虽初见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具体有:①文理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差异显著,实施同步教学对有些化学知识深浅度的处理难于把握,讲的深对化学知识教学,先导入相关的化学新闻事件或历史重大事件,再抽丝剥茧地分析其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原理,最后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拓展讨论[z]。针对要讲的内容主题提前布置任务和相关问题,开展新课过程中进行检测、解答,以便能更好的把控学生和课堂,有效落实学习效果。3.2关于小组活动汇报的教学具体教学环节:将对大气的认识、饮用水的认识、食品的安全隐了文科学生听不懂,讲的浅了满足不了理科生的胃患等主题提前两周布置给学生,准备lOmin一--15min的讲解,每一主题至少分两个小组完成(按专业分每组4人),小组课下进行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设计思口,所以,若后续条件允许应尝试分层教学;②实验课是非常受欢迎的内容,但实验内容还不够丰富,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实验课的规范、管理与实施需要学路、制作课件并进行汇报讲解,之后两小组进行PK,较好的一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在制作过程中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针对课上内容给予点评和认可,并对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3.3关于实验、实践活动的教学具体教学环节:校的支持;③新闻素材的选取有一定的时效性,课件须时时更新,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教学准备工作。[参考文献][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I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蔡苹,胡锴,程功臻.“化学与社会”课程体系建设[J].大学化学,2018,33(9):52~54.针对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学,都对动手实验、实践活动非常感兴趣,为此开展自制简单生活用品活动,教学生自制护手霜、唇膏、肥皂、电池,学习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检测等,学会写实验报告,并把相关实验情况上传教学平台进行展示。3.4查阅文献,撰写论文i-3-1蔡苹,胡锴.“新闻解读式”教学模式在化学与社会课程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7,32(2):19~22.[47郑长龙.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化学学习评价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