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寄⼦由⼆⾸·其⼆ 宋代:苏轼
柏台霜⽓夜凄凄,风动琅珰⽉向低。 梦绕云⼭⼼似⿅,魂飞汤⽕命如鸡。 眼中犀⾓真吾⼦,⾝后⽜⾐愧⽼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译⽂:
柏台霜⽓夜凄凄,风动琅珰⽉向低。
寒霜之⽓让御史台狱的夜晚更加凄楚寒凉,风吹动了檐⾓上的铃铎发出阵阵声响,⽉亮渐渐向天边下落。 梦绕云⼭⼼似⿅,魂飞汤⽕命如鸡。
梦⾥向往云⼭的那颗⼼像⿅⼀样奔跑,可现实⾥的⾃⼰就像将被扔进锅⾥煮的鸡。 眼中犀⾓真吾⼦,⾝后⽜⾐愧⽼妻。
眼前浮现出我的孩⼦们的⾯容,⾝后只有草蓑,我这样贫穷愧对跟⾃⼰受苦多年的妻⼦了。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我死后埋葬在哪⾥呢?汉代的朱⾢曾在桐乡为吏,因深受百姓爱戴,被葬在桐乡,我也希望⾃⼰能葬在浙西⼀带。 注释:
柏台霜⽓夜凄凄,风动琅(láng)珰(dāng)⽉向低。
柏台:⼜称作乌台,御史台前种了许多柏树,乌鸦经常栖息在树上⾯,于是⽼百姓将御史台叫作乌台。琅珰:铃铎。 梦绕云⼭⼼似⿅,魂飞汤⽕命如鸡。 眼中犀(xī)⾓真吾⼦,⾝后⽜⾐愧⽼妻。 ⽜⾐:给⽜抵御寒冷的草蓑。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神游:⼈死的讳称。 赏析:
这⾸诗写诗⼈狱中凄惨的⽣活和对家⼈怀念的感情。这两⾸诗意境妻凉,感情真挚,⼼理描写动⼈。
诗的前两句描写御史台森然阴风阵阵的萧瑟环境,苏轼在阴冷孤寂的狱⾥睡不着,想起⾯对刽⼦⼿的情形,⼼惊胆战。
第三、第四句⽤“命如鸡”表达出苏轼对⾃我命运任⼈鱼⾁的⽆奈和沉痛。这是⼀个亮节⾼格者的悲叹,不管⾝处何地何时,苏轼都始终追求这种⾃由、⾃我的坚定⼈格。
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苏轼觉得⾃⼰罪⽆可赦,思念起孩⼉们,希望他们的才华和能⼒都平常就好,能够平安喜乐才是最重要的。⾃⼰快要死了,还没让妻⼦过上富贵平安的⽇⼦,觉得特别愧对共患难过的'妻⼦。这其中不⽆诗⼈悟透⼈⽣,平常就好的淡泊哲理。 结尾两句,苏轼希望葬在为官过的杭州。这表现出苏轼的忠直秉性,展现出他当官为民的作为和风⾻。
在这⾸诗中,苏轼写了对妻⼦⼉⼥的想念、对⾃⼰的感怀,还有⾃已死了之后⼫体埋葬何地的嘱托。其哀伤之情浓郁,昔⽇⽓势全然不见,所以读此诗⼜不同于苏诗其他之作,别有⼀种情深凄怆之感。【狱中寄⼦由⼆⾸·其⼆原⽂、翻译注释及赏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