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河店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唐河店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唐河店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唐河店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唐河店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唐河店妪传》原文及翻译王禹偁 原文: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呼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吏民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①。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②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选自朱润东《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译文:

唐河店离南边的常山郡有七里远,以河名为店名。平时辽国的兵士到店里吃饭休息,(人们)不把这看做怪事。自从战争爆发以来,(这里的人)才防范敌兵,但是(辽兵)并不害怕。

端拱年中,有个老妇人留在店里。正赶上有一个辽兵来了,他把马系在门前,拿着弓箭坐着大声叫老妇人帮他打水。老妇人拿着井绳和水罐去井边,刚把井绳放下去又停住了。因为辽话称虏为“王”,她就对辽兵说:“井绳短打不到水,我年纪大了力气又不够,请王自己打水吧。”辽兵就拿着井绳系在弓尾上,俯下身子到井边打水。老妇人从后面把辽兵推入井中,骑上辽兵的马跑到郡城报告官府。马的身上铠甲都具备了,马鞍后面还悬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官吏百姓都称赞她勇敢。噫,国家防御边塞,经常用边土上的士兵,大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熟习战斗的技巧要领而且不害怕不懦弱啊。一个老妇人尚且能这样,那些边土的士兵就更不难想象了。

近年来边土那些勇猛的骑兵,在上谷称为“静塞”,在雄州称为“骁捷”,在常山称谓“厅子”。这些都是熟习战争战斗的方法而且不害怕不懦弱的人。听到外敌入侵,有的父母妻儿都来帮助安置战马整理弓箭,甚至还有不待披戴甲胄就上阵迎敌的。近年来北方胡人来侵袭,很久都打不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士兵的勇猛啊。只是恰逢戍边的将领把静塞的士兵都调配到自己的军营来保护自己,所以上谷没有守住。

现在“骁捷”、“厅子”的名号还在,但是兵马不多,虽然进行了招募,但边境上的人并不响应,为什么呢?因为被选中的都要被送回上都,离开家乡故里;而且每月的军饷很少,有的甚至不能糊口;发给他们的铠甲都很脆弱,战马也瘦弱,不能够抵挡胡人:而那些坚固的铠甲装备和强健的战马都被更上一层的拿走了;到了打仗的时候,却是这些人冲锋在前,当然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了。

如果能稳定那些,让那些士兵热爱故里;增加他们的军需给养,让他们得到足够的吃穿;再给他们配上坚固的铠甲和强健的骏马,那什么样的敌人打不败!如果真的能这样,只要有一万边土上的士兵,就可以抵挡外敌五万啊。参与治理国家的人,不在这方面留心,我看不到

他们的忠心啊。

因此通过一个老妇的勇敢行为,来整体反映边防的事情,赠予那些在位当权的人。

《唐河店妪传》

2、《郑成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郑成功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 原文: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成功谋举兵,兵寡,如南澳募兵,得数千人。会将吏盟,仍用唐王隆武号,自称“招讨大将军”。以洪政等分将所部兵,移军鼓浪屿。成功年少,有文武略,拔出诸父兄中,近远皆属目。而彩奉鲁王以海自中左所改次长垣进建国公屯厦门彩弟联鲁王封为侯据浯屿相与为犄角成功与彩合兵攻海澄师赴援洪政战死成功又与鸿逵合兵围泉州,师赴援,围解。鸿逵入揭阳。五年,成功陷同安,进犯泉州。总督陈锦师至,克同安,成功引兵退。六年,成功遣其将施琅等陷漳浦,下云霄镇,进次诏安。鲁王次舟山,彩与鲁王贰,杀鲁王大学士熊汝霖及其将郑遵谦。七年,成功攻潮州,总兵王邦俊御战,成功败走。攻碣石寨,不克,施琅出降。成功袭厦门,击杀联,夺其军。彩出驻沙埕。鲁王将张名振讨杀汝霖、遵谦罪,击彩,彩引余兵走南海,居数年,成功招之还,居厦门,卒。八年,桂王诏成功援广州。引师南次平海,使其族叔芝筦守厦门。福建巡抚张学圣遣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入焉,尽攫其家赀以去。成功还,斩芝筦,引兵入漳州。提督杨名高赴援,战于小盈岭,名高败绩,进陷漳浦。总督陈锦克舟山,名振进奉鲁王南奔,成功使迎居金门。九年,陷海澄,锦赴援,战于江东桥,锦败绩。左次泉州,成功复取南靖,遂围漳州,锦师次凤凰山,为其奴所杀。漳州围八阅月,固山额真金砺等自浙江来援,与名高兵合,自长泰间道漳州,击破成功。成功入海澄城守。金砺等师簿城,成功将王秀奇、郝文兴如兵力御,不能克。

译文:

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郑成功谋划起起兵抗清,但兵士很少,(于是)前去南澳招兵,招到几千人。他召集各位将士

盟誓,沿用唐王隆武年号,自封为“招讨大将军”。他派洪政等分别率领属下,转移到鼓浪屿。郑成功年轻有为,文武兼备,在他的父辈和兄弟中出类拔萃,远近闻名,引人瞩目。而此时郑彩正保护鲁王朱以海从中左所转驻长垣,郑彩被封为建国公,屯驻厦门。郑彩的弟弟郑联,被鲁王封侯,驻扎在浯屿,二人形成犄角之势。郑成功和郑彩联合进攻海澄,清军前去支援,洪政战死。郑成功又和郑鸿逵联手围攻泉州,清军赶去支援,包围被解除。郑鸿逵退到揭阳。顺治五年,郑成功攻下同安,进犯泉州。清军总督陈锦率军赶到,攻克同安,郑成功领军撤退。顺治六年,郑成功派部将施琅等人攻破漳浦,攻下了云霄镇,进军驻扎在诏安。鲁王驻扎在舟山,郑彩对鲁王怀有二心,杀死鲁王的大学士熊汝霖和部将郑遵谦。顺治七年,郑成功进攻潮州,清总兵王邦俊抵御,郑成功败退。郑成功攻打碣石寨,没有攻下,施琅投降。郑成功偷袭厦门,杀死郑联,夺下他的。郑彩撤离厦门,驻扎在沙埕。鲁王的部将张名振以郑彩杀熊汝霖和郑遵谦为由,讨伐郑彩,郑彩带领残余撤退到南海,住了几年,郑成功招郑彩回来,郑彩住在厦门,后来去世了。顺治八年,桂王命令郑成功救援广州。郑成功带领向南转移并驻扎在平海,命族叔郑芝筦留守厦门。清福建巡抚张学圣泉州总兵马得功乘虚攻入厦门,把郑成功的家财掠夺一空,扬长而去。郑成功回到厦门,处死郑芝筦,然后率进入漳州。清提督杨名高赶去支援,与郑成功在小盈岭交战,被打败,郑成功出兵攻陷漳浦。清总督陈锦攻克舟山,张名振保护鲁王南逃,郑成功派人将鲁王接到金门居住。顺治九年,郑成功攻克海澄,陈锦前去支援,与郑成功在江东桥交战,陈锦溃败。郑成功率军撤退到泉州,他又攻取了南靖,于是就包围了漳州,陈锦的驻扎在凤凰山,(陈锦)被手下杀害。漳州被围困达八个多月,固山额、真金砺等人从浙江赶去支援,与杨名高的会合,从长泰的偏僻小路到达漳州,击败郑成功。郑成功撤退到海澄,据城而守。金砺等人率军兵逼近城下,郑成功的部将王秀奇、郝文兴命令士兵奋力抵抗,城池未被攻占。

《郑成功传》

3、《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 原文: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转护乌桓校尉。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廷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①有奇巧,乃载之以归。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②。再迁,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顷之,帝崩。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注]①溷hùn轩:厕所。②输作左校,东汉对犯罪的惩罚,服劳役刑。节选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译文:

李膺字元礼,是颖川郡襄城人。李膺禀性孤傲清高,跟别人没有

什么来往,只把同郡人荀淑、陈实当成师友。开始被举荐为孝廉,被司徒胡广征召任职,被推举为最优人才,又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县令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屡次侵犯边塞,李膺经常冒着林箭雨,每次都击败打退他们,敌人十分害怕他。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他的学生,李膺推辞没有接受。樊陵后来通过巴结依附宦官,官职做到太尉,被有节气志向的人看成羞耻.荀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才能(才得以)给李君赶车啊。”他被人敬慕到这个程度。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就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自从李膺到达边境,全都听到消息就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从此之后,李膺名声传扬到远方。

延熹二年受征诏,又调任河南尹。当时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贪污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里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被判诬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再次升迁,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杀死孕妇。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于是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里。李膺知道了他的情况,率领将官士卒砸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他。从此各位黄门常侍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假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泪说:“害怕李校尉。”

不久,桓帝逝世。陈蕃担任太傅,跟大将军窦武一起执掌朝政,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因而提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让李膺担任长乐少府。到陈蕃、窦武失败时,李膺等人又被贬废。

后来张俭事件发生,朝廷搜捕党人,邻居对李膺说:“应当逃走了。”李膺回答说:“事奉君主不能躲避危难,犯了罪过不能逃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节操。我年纪已有六十。生死是命中注定的,逃又能逃到哪里去?”于是前往诏令指定的监狱投案。被拷打死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疆,学生、部下以及父亲兄弟,全部被禁锢不准做官。

当时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学生。但是没有被记录到私党名单上,所以没有遭到处分。景毅于是激昂地说:“我本来就是认为李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在名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了呢!”于是自己上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认为他有道义。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传》 4、《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白居易传》原文及翻译辛文房 白居易传 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馀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②,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③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元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④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

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及所撰古今事实,为《六帖》,述作诗格法,欲自除其病,名《白氏金针集》三卷,并行于世。

注:①勋庸:功勋。此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履道里:洛阳里巷名。唐白居易居处。

③科头:指不戴冠帽。④鸡林国:国家名。 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撰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集,以及所撰古今事件实情的,写了《六帖》,叙述作诗格式方法,想自己改掉其中的不足,名叫《白氏金针集》的三卷,都在世上流传。

辛文房《白居易传》 5、《廉希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廉希宪传》原文及翻译元朝名臣事略 原文: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公方读书略不答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我等不能无疑。”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整虽贵,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 译文:

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人。在辛卯年(即公元1231年)五月二十五日在燕出生,恰逢他的父亲廉孝懿被任命为廉访使(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长官),廉孝懿高兴地说:“这个儿子一定会光大我的家门,我听说古代的人用官职作为姓氏,这是上天要用廉氏作为我们宗族的姓氏啊!我应该听从它。”(从此)他的家族便都用“廉”为姓。

许多显贵的大臣近前考察射箭,一个显贵的大臣回头看看廉希宪,取出三支箭,好像想要给廉希宪,廉希宪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

箭吗?只是我的弓稍微软了点。”众显贵的大臣借给他强劲有力的弓箭,他连续射了三支箭都射中靶心,各位显贵的大臣都惊叹佩服,说:“真是文武全才,是可以重用的书生。”

国家建立初年,授予廉希宪担任平章政事(次于丞相的)。掌管政事的时候,中书省右丞相刘整因为刚刚归附担任都元帅,随从非常多,到廉希宪家门请求拜见。廉希宪的兄弟总共有十人,后来都官至一品。廉希宪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是平民百姓,替刘整通报。廉希宪正在读书,丝毫不答复。蓟国公廉希贡出来,刘整又央求他进去通报。于是廉希宪就让人撤去座椅,自己端坐正中,让刘整进来。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刘整请求退出来,廉希宪对他说:“这是我个人的住处,你想有其他的话对我说,第二天应当到政事堂去。”等到刘整出来,刘整羞愧得脸上没有血色。

过了不久,有些漂泊在外的南宋士人,饥寒交迫狼狈不堪,衣冠破旧,袖藏诗文请求拜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兄弟都揶揄他们。蓟国公廉希贡又给他们通报,廉希宪急忙令人安排座椅,并且告诫妻妾准备酒食。到大门外,(廉希宪)恭敬地(把秀才们)迎入家里,陪他们坐着,摆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很多儒生只说自己的困难和苦处,乞求回去。廉希宪第二天就对元世祖上奏,都会满足他们的请求。

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啊。”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啊。

《廉希宪传》《元史·廉希宪传》 6、《唐才子传·温庭筠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唐才子传·温庭筠传》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 《唐才子传温庭筠传》参考译文 ○温庭筠 【原文】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场中曰:

“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然薄行无检幅,与贵胄裴诚、令狐滈等饮博。后夜尝醉诟狭邪间,为逻卒折齿,诉不得理。举进士,数上又不第。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宗喜歌《菩萨蛮》,綯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綯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

讥綯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唐夫举进士,有词名。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今有《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及《学海》三十卷。又《采茶录》一卷。及著《乾 巽子》一卷,《序》云“不爵不觥,非炰非炙,能悦诸心,庶乎乾 巽之义”等,并传于世。

【译文】

温庭筠,字飞卿,原名温岐,并州人,是宰相温彦博的后世裔孙。他从小就机敏聪悟,富有天才,能一次运笔疾书写成上万字的文章。又善于弹琴和吹笛子,说:“有弦就弹,有孔就吹,必非要爨桐琴和柯亭筒不可呢。”他的诗辞采艳丽而流于轻佻,李商隐齐名,时称为“温李”。温庭筠才情绮丽,尤其长于律诗。每次考试,须押官韵,他在灯烛下从不打草稿,只把手笼在袖子里,靠着书案,每一韵吟一次就成了,考场中叫他“温八吟”。又说他八次叉手作成八韵,叫他。温八叉”。他还常代簪邻座的考生答卷,但他品行轻薄很不检点,与贵族子弟裴诚、令霉五滴等人喝酒。后来,一次夜里在妓院醉后大骂,被巡夜的军士打落了牙齿,他去告状也不占理。温庭筠应进士举,考了几次都没考上。他在宰相令狐绚的书馆中进进出出,受到优厚的待遇。当时唐宣宗喜欢唱《菩萨蛮》词,令狐绚借温庭筠的新作进献给宣宗,告戒他不要泄露出去,可温庭筠很快就告诉了别人。令狐绚又曾问起_玉条脱竹这个典故,温庭筠回答说此典出于《南华经》,而且说:“这不是生僻的书,宰相大人协调治理国政的空余时间,也应读点儿古书。”温庭筠还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竹讥讽令狐绚没有学问,因此他逐渐被令狐绚疏远。他自我感伤说。“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任山南东道节度使镇守襄阳,召辟温庭筠任幕下巡官,因为不得志,温庭筠又到江南游历。大中末年,山北沈侍郎知贯举,专门将温庭筠召到帘下考试,怕他暗中帮助别人。这天温庭筠很不高兴,日近黄昏。他请求先出场,仍然献上书启一千多字,同他,才知他巳口头帮助了八个考生。朝廷当权者鄙视他的行为,就让他留在长安等待授职。宣宗皇帝隐藏身分便装出行,在旅馆里与温庭筠相遇,温庭筠不认识宣宗,他傲气十足地问宣宗:先生莫不是司马、长史之流吧?又问:“你能不是六参、主簿、县尉一类的官?\"皇帝说:“我不是。”后来温庭筠被贬官为方城县尉,由中书舍人裴坦执笔撰写诏书,裴坦用嘴润笔扭扭捏捏了半天,这样写道:孔门儒教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把舞文弄墨放在末端。你本已很早就应进士科举,一向享有崇高的名声。却只一味夸耀挥洒自如的文才,不

具备审时度势效命朝廷的用处。如同漉放屈原到湘江之畔,贬谪贾谊到长沙城中,你今后尚有受皇上器重之时,埋没不了你命笔为文的妙思。”温庭筠去上任,文士诗人争着写诗为他送行,只有纪唐夫的诗独占鳌头,这首诗写道。“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一纪唐夫是个应举的考生·他的诗也有名声。温庭筠官终国子助教,后来竟被贬流落而死。温庭筠现在有《汉南真稿》十卷,《握兰集》三卷·《金筌集》十卷,《诗集》五卷,及《学海》三十卷,还有‘采茶录》一卷。以及他所著的《乾胰予》一卷,这本书的《序》说:“没有酒来佐餐,肉也不烧不烤,能让大家心中高兴,这不就差不多是‘乾胰’的含义了吗?这些著作都流传于世。”

文言翻译------温庭筠传 在水一方整理

温庭筠,字飞卿,本名岐,太原人,是宰相温彦博的裔孙。小时候非但是个文学神童,还是个音乐神童。与李商隐皆有名,称温李。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有一次犯在了令狐綯的手里了。当时是实行宵禁的,温庭筠醉酒夜归,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陶,令狐陶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

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陶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学。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窃筠“玉条脱”对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陶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陶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陶无学。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温庭筠也曾后悔地写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十五年科考经历下来,我们温大侠也不是白混的。《唐才子传》

载其“多为邻铺假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老小子和我们现在考试的“手”一样,频频帮人写考卷,递小抄。因其在考场喜帮助前后左右的考生,时人送“救数人”绰号。反正我也考不上了,恶心恶心你们,这是多么可爱的一个温夫子。直到公元855年,55岁的温飞卿将闹腾科举考场做到了极致,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境界。堪为考试“手”的开山鼻祖、一代宗师。当时是沈询任主考官,沈老夫子在考生名册上看见这位考场杀手“温八叉”的名字,估计是心里一震,闹心的很吧。鉴于飞卿兄以往的劣迹,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也就是搬个小凳子让温同学单独坐到自己面前来考试。孰料“救数人”同学当场不干了,大闹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

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皇帝,曾傲语诘之。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很快令狐綯就参劾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与第。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理直气壮,掷地有声。这也是温庭筠屡试不第的另一个原因,同时也是后世误传温庭筠品行不好的一个原因。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醹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③

公元865年,不知什么原因温庭筠咸鱼翻身,出任国子助教。这

年冬天,温庭筠“竟流落而死”。死前不知是何等的抑郁不堪。

原文

唐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搢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部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试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有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他皆此类也。宣帝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假其修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宣皇好微行,遇于逆旅,温不识龙颜,傲然而诘之曰:“公非长史司马之流耶?”帝曰:“非也。”又白:“得非大参簿尉之类耶?”帝曰:“非也。”谪为坊城尉。其制词曰:“死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补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竟流落而死也。豳国公杜悰自西川除淮海,庭筠诣韦曲林氏林亭,留诗云:“卓氏炉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豳公闻之,遗绢千匹。吴兴沈徽云:“温曾于江淮为亲槚楚,由是改名庭筠。又每岁举场,多为举人假手。”侍郎沈询之举,别施铺席,授庭筠,不与诸公邻比。翌日,于帘前请庭筠曰:“向来策名者,皆是文赋托于学士。某今岁场中,并无假托,学士勉旃。”因遣之,由是不得意也。(出自《北梦琐言》)

译文

唐时,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当时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他擅长小赋,才思敏捷,用词绮艳美丽。每次考试,按规定韵作赋,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韵作成,速度很快。他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由于他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轻视。李义山对他说:“我近来作了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军宰辅‘,没有得到偶句。”温庭筠说:“你怎么不对’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唐宣宗曾写有

“金步摇”的句子,未能对出下句。收进士们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很赞赏。又有一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为对,这样类似情况很多。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叫温庭筠代他撰词,并告诉温不要泄露此事。温庭均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温庭筠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宰相没学问。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温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追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温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皇上说:\"不是。\"因此把温庭筠贬为坊城尉。皇帝在诏书中说:”读书人应以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温庭筠负有不羁之才,没有得到机遇用他,最后竟流落而死。豳国公杜悰从西川调到淮海,温庭筠到了韦曲的林亭,写了一首诗:卓氏炉前金线柳,随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豳公看到后,赏他绢布一千匹。吴兴的沈徽说:“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带当过老师,因此改名庭筠。每年科举考试时,他常为人代作文章。”侍郎沈询主持的一次考试中,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邻。第二天,在帘前请温庭筠说:“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励吧。”把温庭筠打发走了。从此以后,温更加不得意。 7、《唐才子传·方干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唐才子传·方干传》原文及翻译唐才子传 原文:

方干,字雄飞,桐庐人。幼有清才,散拙①无营务。大中中,举进士不第,隐居镜湖中。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每月明风清,携稚子邻叟,轻舟往返,甚惬素心。所住水门閟②,一草一花,俱能留客。家贫,蓄古琴,行吟醉卧以自娱。徐凝初有诗名,一见干器之,遂相师友,因授格律。干有赠凝诗,云“把得新诗草里论”。时谓反语为村里老,疑干讥诮,非也。王大夫廉问浙东,礼邀干至,嘉其操,将荐于朝,托吴融草表。行有日,王公以疾逝去,事不果成。干早岁偕计③,往来两京,公卿好事者争延纳,名竟不入手,遂归,无复荣

辱之念。浙中凡有园林名胜,辄造主人,留题几遍。初李频学干为诗,频及第,诗僧清越贺云:“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卒。门人相与论德谋迹,谥曰玄英。乐安孙郃等,缀其遗诗三百七十余篇,为十卷。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七》,有删改

【注释】①散拙:(为人)散淡粗疏。②閟:通“秘”,幽深。③偕计:随同计吏。

译文:

方干,字雄飞,桐庐县人。幼年即有卓越的才能,(为人)散淡粗疏没有做什么事。大中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没有考中,隐居在镜湖中。湖的北面有间茅草屋,湖的西面有个松岛。每当风清月明之时,(他就)带着小儿子和邻里老人,撑一只轻便的小船往返于茅屋与松岛之间,使自己一向淡泊的心非常惬意。他住的地方水泉树木幽深隐蔽,一草一花,都让人流连忘返。他家境贫苦,存有一把古琴,(常)漫步吟诗、醉酒而卧来自娱自乐。徐凝当初有(很高的)诗名,一见方干就很看重他,于是与他互相成为师友,徐凝便教方干做格律诗。方干有赠徐凝的诗,说“把得新诗草里论”。当时的人认为方干反说(徐凝)为村里老人,怀疑方干讥诮徐凝,(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夫王廉到浙东问政,按照礼节邀请方干到来,赞许他的操守,要推荐他到朝廷(做官),委托吴融草拟奏表。过了一段时日,王廉因病逝世,事情最终没有办成。方干早年随同计吏往来于两京之间,一些热心的达官公卿争相邀请他,(但)功名最终还是没有得到,(方干)于是回去,不再有追求功名的念想。浙中只要有园林名胜,他就拜访主人,题留的诗几乎遍布那些园林。当初李频向方干学习做诗,李频考中进士,诗僧清越向方干祝贺道:“弟子已折桂,先生犹灌园。”咸通末年(方干)去世。他的门人一起讨论他的德行和事迹,确定谥号为玄英。乐安人孙郃等人汇集他的遗诗三百七十多首,合编成十卷。

8、杜牧《樊川文集》之《张保皋郑年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杜牧《樊川文集》之《张保皋郑年传》原文及翻译杜牧《樊川文集》

原文: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龌龊不相下。

后保皋归新罗,竭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阜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扶何如奈何去取死皋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遥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来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日:“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诏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年投保皋,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保皋果不杀,此亦人之常情也。临淮分兵诏至,请死于汾阳,此亦人之常情也。保皋任年,事出于己,年且寒饥,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榷于保皋,汾阳为优。此乃圣贤迟疑成败之际也,彼无他也,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

世称周、召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

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选自杜牧《樊川文集》) 译文: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担任唐军中的军校。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英勇善战,跃马挥,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人能和他们匹敌的。郑年(擅长游泳),在水中如履平地,连游五十里都不会呛一口水。较量两人的勇力与强壮,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

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再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新罗王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了他一万人,从大和后,海上没有再贩卖新罗人的了。保皋在新罗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了官,在泗州涟水县忍饥挨饿。一天,他对涟水守将冯元规说:“我打算回新罗,投靠张保皋。”元规说:“你和保皋一向有嫌隙,怎么办?为何要到他手上去送死?”郑年说:“饿死冻死不如死在刀下痛快,更何况是死在故乡呢!”郑年于是离开(涟水)。到新罗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两人)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保皋就分兵五千给郑年,握着郑年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都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到了国都,杀了叛徒,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新王于是征调保皋做宰相,让郑年代替保皋的原职。

天宝间安禄山作乱,朔方(唐方镇名)节度使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弟而被赐死,(皇帝)下诏令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十天后,又下诏命李光弼持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分领朔方的一半兵力向东出兵赵州、魏州。安思顺在位时,郭、李都是牙门都将,统率万人,不相契合。虽在一起吃饭,却不正眼看对方,彼此不说一句话。等到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后,李光弼想逃离,主义还没定下来,诏书已到,要他分领郭子仪的兵力向东平叛。李光弼入府请求说:“我本就心甘

情愿(以死报国),只是请求免除我妻儿的死罪。”郭子仪疾步下座,握着他的手上堂并坐,说:“如今国家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没人能够领兵东讨,现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召集全部军吏,拿出诏书宣读,一切安排都遵照诏书的命令,到离别时,两人握手流泪,互相勉励对方用忠义报国。最后平定大盗,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

了解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放心将兵力分给他。(如果)一向怀有怨愤,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发现对方的短处,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难了。在这方面,保皋与郭子仪的贤明可说是不相上下的。保皋任用郑年是由自己做主,郑年当时正饥寒交迫,容易被感动。郭子仪、李光弼,一直实力相当,李光弼的任命,出自天子,和保皋相比较,郭子仪做得更好。这就是圣贤之人做事成败的关键,没有其他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仁义之心与个人的私情杂念混在一起的,如果私情杂念超过仁义之心那么仁义之心就没有了,如果仁义之心超过私情杂念那么私情杂念就没有了,郭子仪和张保皋二人的仁义之心都超过了私情杂念,并且头脑明智,所以最后成功了。

世人都尊称周公召公为百代先师,周公辅助成王,但召公怀疑他的用心。凭借周召的圣明贤能,周公年轻时扶助文王,年老时辅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如果仅有仁义之心,但没有明智的头脑,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于猜疑),更何况不如他的人呢!

杜牧《樊川文集》之《张保皋郑年传》 9、《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萧统 原文: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

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有删改)

译文: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

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高粱),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妻子和子女坚持请求种粳米(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却不能使他前来(指叫陶渊明来他府上)。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过了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先前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文钱给陶渊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便日后能方便地买酒喝。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陶渊明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着,过了很久,采了满手菊花。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

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传》

10、《阎立本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阎立本传》原文及翻译太平广记 原文:

阎立本,唐太宗朝,官位至重,与兄立德齐名。善图画,工于写真。尝奉诏写太宗真容。与立德同制《职贡图》,其人物鞍马、冠冕车服,皆神也。立本画国王粉本在人间,昔南北两朝名手,不足过也。时南山有猛兽害人,太宗使骁勇者捕之,不得。虢王元凤忠义奋发,自往取之,一箭而毙。太宗壮之,使立本图状,鞍马仆从,皆写其真,无不惊服其能。有《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等图,亦辉映前古,时人称其妙。李嗣真云:“师郑法士,实亦过之。后有王知慎者,亦师范于立本,甚得其笔力,阎画乃神品。”太宗尝与侍臣泛春苑,池中有异鸟随波容与,太宗击赏数四,诏座者为咏,召阎立本写之,阁外传呼云:“画师阎立本。”立本时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临池侧手挥丹青瞻望座宾不堪愧赧退戒其子曰:“吾少好读书,幸免墙面。缘情染翰,唯以丹青见知。躬厮役之务,辱莫大焉。汝宜深戒,勿习此也。”立本为性所好,欲罢不能也。至高宗朝,显庆中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兄弟相代为八座注,时论荣之。总章元年,立本为右相,与左相姜恪对掌枢密。恪既历任将军,立功塞外;立本唯善于图画,非宰辅之器。又以年饥,放国子学生归,又限令史通一经。时人为之语曰:“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令史明经。”立本家代善画。至荆州,视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

名耳。”明日及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定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日不能去。又张僧繇作《醉僧图》,道士每以此嘲僧,群僧耻之,于是聚钱数十万,货阎立本作《醉道士图》。

(节选自《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一,个别文字从《旧唐书》卷七十七)

【注】八座:封建时代八种高级,历朝所指不尽相同,文中指尚书。

译文:

阎立本,唐太宗在位时,官至重位,与哥哥阎立德齐名,擅于图画,精于写真。曾经奉太宗召令为唐太宗画像。与阎立德一同绘制《职贡图》,画中的人物鞍马、冠冕车服,都非常传神。阎立本绘画的国王的速写单本流传在民间。这以前南、北两朝的名手,也没有超过他的。当时南山有凶猛的野兽伤害人,太宗皇帝派遣勇猛的勇士去捕获它,没有捕到。王元凤自报奋勇,亲自前往捕杀,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太宗皇帝非常喜爱他的豪壮,让阎立本将他射杀猛兽的场面画下来,鞍马仆从,都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样,没有不惊叹和佩服他技艺高超的。另外,阎立本还画有《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等作品,也是光耀以前历代绘画名家的。当时的人称赞其作品的妙处。李嗣真说:“阎立本的画,师承郑法士,实际上已经超过郑法士。在阎立本之后,还有王知慎,也师从阎立本,很是得其精髓。阎立本的画实乃神品。”唐太宗曾经同侍臣们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赏景,看到池中有奇异的鸟儿在水面上随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栏杆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们当场赋诗赞咏,又宣召阎立本前来将怪鸟画下来。宫人们当即向岸上传呼道:“召画师阎立本!”当时,阎立本任主爵郎中。听到传召后,他急忙跑步赶来,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边挥笔绘画起来,望向坐上众宾,满面羞愧不堪。事后,阎立本告诫他的儿子说:“我小时候爱好读书,值得庆幸的是我还不是个不学无术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发写文章,只是凭借绘画被人所知。可是,它却使我象奴仆一样地去侍奉他人,这是莫大的耻辱。你应该深

以为戒,不要学习这种技艺了。”阎立本本性爱好绘画,想要停止也是不能的。到唐高宗在位时,显庆年间,阎立本多次升迁担任将作大臣,之后替代阎立德担任工部尚书,兄弟相代担任尚书,当时人谈论起来认为非常荣耀。总章元年,阎立本官为右丞相,与左丞相姜恪一同执掌枢密院。姜恪原是守边将领,在塞外立有战功;阎立本只善于绘画,没有宰辅的才能。又遇上饥馑,国子监里的学生都放假让他们回家去了,同时又规定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低级办事人员必须通晓一门《经书》。当时有人赋得打油诗一首:“左丞相是个威震大漠的骁将,丞相是个驰誉画坛的名家。三馆学生都放羊回家了,三省、六部及御史台的办事员却要通晓经书。”阎立本家世代擅长绘画。他有一次去荆州,观看张僧繇的遗画说:“(从这画来看)他是空有虚名啊。”第二天又去看,说:“他还是近代的绘画高手。”过了一宿又去看,说:“盛名之下没有低手。”在画前或坐或卧,观赏不已,晚上就睡在画旁边,过了十天了还不离开。梁人张僧繇画《醉僧图》,道士们常常用这幅画来嘲笑僧人。僧众们感到羞辱,于是大家凑了十万钱,雇阎立本画《醉道士图》。

《阎立本传》

《唐河店妪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61184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