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朱子读书法》是朱熹谈读书方法的书。前后分为四卷,约4万余字。乾隆四十六年校刊本“提要”上说:“其书本朱子门人辅广所辑……后洪与熙又因而补订之,以辅氏原本为上卷,(即一、二卷);而以所续增者为下卷(即三、四卷)。”就是说,这本书不是朱熹的原著,而是根据朱子“读书之要”,裙拾抄撮、归纳汇集而成。原本系由其弟子辅广(字汉卿)集编,新本系由张洪与齐熙增补。

元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里记载:“朱熹门人与私淑之徒,荟萃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六法: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已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现分条加以略述,以利今人借鉴。

《编定朱子读书法原序》(四库全书·子部15卷)引晦庵(朱子别号)《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书读得多,自然心明眼亮;如池塘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水面就清亮得如明镜一般;如同一夜春水生发,蒙衡(即艋艟,古代战船名)巨舰,也好似一叶扁舟;不费一点力气地自由自在地在江中行驶。《原序》称赞朱子读书道:“秦汉以来知读书者众矣,然皆不足以与闻斯道之传。”“古圣贤非不言读书也,而每教人读书以穷理则至文公(即朱熹)而愈切。”陈希周问朱子读书修学之门径:“先生曰所谓读书者,只要理会这个道理。治家有治家的道

理,居官有居官的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只是一理。如水遇圆则圆,遇方而方,小处小,大处大,然只是一水尔。”这话说得十分通透。读书穷理,读书明道,算是朱子读书法的纲领。

一、循序渐进

这一条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其“序”有二:一是群书先后缓急之序,一是每书诵读考索之序。他说.“群书先后缓急失其序,则迂回艰苦而不切于其身;每书诵读考索失其序,则匆遽急迫而无得于其心,皆非读书之法也。”他在二者之中,尤其重视每书诵读考索之序。群书之中,先《大学》,而后《论》、《孟》,然后《诗》、《书》、《礼》、《乐》、《春秋》。看史先看《史记》、《左传》,次之汉史、三国志,再次通鉴。每书诵读之序,他以答问的方式.回答读某书用某法,强调必须字斟句酌,仔细玩味。以《论语》、《孟子》而言,朱子曰:

以二书言之,则先《论》后《孟》,通—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句字,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紊也,量力所至,约其程课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进焉,则志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

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大率学者喜博,而尝病不精,泛滥诸书,不若精熟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这段话,表明了读群书和读一本书的次序,特别是对如何读一本书,他有明确的态度。先弄懂字句,次了解旨意,再次明理定志,层层深入,有条不紊。所谓“博”与“精”,先

“精”,精了才能举一反三,“博与精”这也是一个次序问题,学者尚且病于“不精”,何况一般读书人。所谓“我观书”与“书观我”,意在强调读书要读进去。《朱子大全·读书之要》里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小者近者,再后教以大者远者。”又说;“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观之,此读书之法也。”在讲课时,也常常说:“急不得,也不可慢。所谓急不得,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朱子语类》(卷七)要按部就班地读下去。

二、熟读精思

这一条指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精于思考。朱子曰:

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读书须是成诵方精熟,今所以记不得,说不出,心下若存若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看文字须入里面猛滚一番,要透彻方能得脱离。若只细细地看过,恐终久不能得脱离。此心又自不能放下也。大凡看文字若有晓不得处,须著下死功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意去理会……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粗心大意不得。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

这段话,说明熟读之重要。不熟就无法活用。熟不熟,又往往与精思有密切关系。所谓精思,就是要把书读通。朱子要求学者读书要读到通透处,如同自己做出的一般。他在《读书之要》里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

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所谓有得,就是得“理学”之要。

三、虚心涵泳

这一条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不能穿凿附会。朱子曰:

读书须是虚心平气,优游玩味。观圣贤立言本意,所向如何,然后随其远近浅深轻重缓急而为之说。大抵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宇是一宇,自家只平着心秤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

读书须虚心熟读,久之自有所得,亦自有所疑。今先寻个疑便不是。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却将圣贤言语来凑合,有不合,便穿凿之使合,如何见得圣贤本意。

这段话,先说读圣贤书不能杜撰,不能想当然。要像用秤去秤东西一样。次批评今人读书的穿凿附会和不虚心。他在《学规类编》里又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评说,为有功耳。近见学者,多是卒然穿凿,便为定论,或即信所传闻,不复稽考,所以日诵圣贤之书而不识圣贤之意,其所诵说,只是据自家见识,杜撰成耳,如此岂复有长进?”这段话的内在意义:读圣贤书,继圣贤志。不管他所崇拜的“圣贤”的标准如何,其“虚心涵泳”的修养工夫,总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四、切己体察

这条指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就是说.读书穷理,要体现在自身的修养之上,要用切身的体会去读所有的书。朱子曰:

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而今人之道理在这里;自

家在外面,原不曾相干涉。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读书不可纸上谈兵,要躬行践履。这是儒家传统的为学方法。他在《朱子语类辑略》里说:“说诚意,直要意诚,修身齐家,皆非空言。今之学者说正心,但将正心吟咏一饷;说诚意,又将诚意吟咏一饷……如此为学,却于自家身上有何交涉。”“切己体察”这段话的落脚点在;“克己复礼,主敬行恕”。即所谓克制自己,恢复礼仪,内省心察,恭敬和顺,使人合乎儒家的人伦道德标准。这是糟粕,要剔除。但读书要联系实际,特别是要联系自身的思想实际,总还是正确的。

五、着紧用力

这一条指读书要抓紧时间,不能松垮。朱子曰: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且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什么精神,什么筋骨?今之学者,全不曾发愤,直要抖擞精神,莫要昏钝,如救火治病然,岂可悠悠岁月。为学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这段话,首明读书要抓紧,次说态度要坚决。说坚决时,举了两个例子:一是读书如救火,—是读书如撑上水船。救火就不能慢,要急着去办;撑上水船就不能松劲,要有咬劲.咬住不放,才能逆水而上。比喻生动、深刻。

六、居敬持志

这一条指读书要专静纯一,全神贯注,同时要有远大志向,不能瞎读书。朱子曰:

程先生(颐)云:“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此最精要。方无事时,敬以自持,心不

可放入无何有之乡,须是收敛在此。及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今学者说书,多是捻合来说,却不详密活熟,此病不是说书上病,乃是心上病。盖心不专静纯一,故思虑不精明,须要养得虚明专静,使道理从里面流出方好。

所谓居敬,就是收放心,精神专一。他又说:“收敛此心,这便是敬”。朱子首先引程颐的话,突出表明“致知”的重要,次从无事时与应事时(即学时与未学时)的两种不同情况,分别采取静时当静、动时当动的态度,即读书时就要专心纯一的读书,一字一句,处处留心。再次以今之学者读书的心病,劝告后人要虚明专静,深刻体会出书中道理。他在《朱子语类》卷十、十一里又说:“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这一条,他认为最为根本。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居敬而持志。”

总之,朱子读书法,是他作为一个理学家读书的切身体会,有其教育史上的价值。这六条,从总的思想体系上来看,体现了他的封建卫道者的思想观念,读“圣贤书”.自然就要吸收“圣贤之道”,宣扬“圣贤之理”,所以朱子读书法所载负的内容是很沉重的,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愈到后来就愈参与了“窒息新鲜空气的流通”,以至成为束缚读书人思想的一根绳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