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又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代表作《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二、段意归纳:
第一节: 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发现)
第二、三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访问) 第四、五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告别)
三、内容理解:
第一节:
1. 课文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 “忽逢”一词的含义。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
是偶然的。 第二节: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自然景象:环境优美宁静)
所见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宁静)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社会景象:生活安乐幸福)(精神状态)
避秦时乱
所闻 (与世隔绝之久)
来此绝境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所历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第三节:
1.桃源人见渔人 “乃大惊”的原因。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人来到这里的原因,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也反映了他们厌恶
战争、不满外界生活。
3.这里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中人听后“皆叹惋”的原因。 ——(1)联系上下文,可以推知,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以及当前社会状况。
这些是桃源中人不知而世人熟知的事,如果一一写出来就显得累赘了。 (2)桃源中人听过后,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
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找桃源而不得埋下伏笔。 第五节:
先写渔人“处处志之”而“不复得路”,再写刘子骥“规往”,“未果”。体现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种种的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上,作者是暗示了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四、总结:
1.这篇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记叙了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过程,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后来人们用成语“世外桃源”来比喻理想生活中的安乐而环境幽静的世界。 2.中心:
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 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3.对我们的启示:
积极意义: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归宿,使人们在痛苦中
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极意义:让人产生退守过去、不思进取、陶然无为的心理。而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做敢
于幻想行动,直面现实的勇士,却并非避世。 4.写作特色:
(1)按行踪(先后)顺序,叙述详略得当; (2)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3)展开丰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世界;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
像的空间。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桃花源
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5.《桃花源记》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它“奇”在哪里? 景奇 (桃林奇;山洞奇) 人奇(村人)
踪奇(志之,不复得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