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小侦探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

第六讲 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本章重点内容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与都市批判 《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关于¡°京派¡±的形成、创作及风格 沈从文研究简况 “京派”与“京味” 关于“海派”

沈从文生平及创作简历(一) 简历(1902年-1988年),湖南凤凰人,原名沈岳焕,苗、汉、土家三族血统。15岁小学毕业后进入地方行伍,耳闻目睹了湘军的强悍和杀人如麻,以及湘西人民的美好人性 1922年到北京求学,失败后开始文学创作。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小说月报》和《新月》等刊物上发表作品,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192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集《鸭子》(包括散文、小说、戏剧、诗歌),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蜜柑》,崭露头角;1928年出版小说戏剧集《入伍》,长篇小说《阿丽丝中国游记》第一卷和第二卷,《篁君日记》,短篇小说集《好管闲事的人》、《不死日记》,以及《老实人》、《雨后及其他》等

1929年1月与胡也频、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红黑》和《人间》,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夏,任武汉大学国文系讲师。1931年秋天到青岛大学任教。1932年秋天到北京,进入教育部的¡°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其间每年都出版多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呆官日记》、《旧梦》、《一个女演员的生活》,中篇小说《神巫之爱》、《一个天才的通信》、《泥涂》,短篇小说集《男子须知》、《十四夜间及其他》、《沈从文甲集》、《沈从文子集》、《石子船》、《龙朱》、《虎雏》、《都市一妇人》,长篇传记《记胡也频》,以及散文集《旅店及其他》等 沈从文生平及创作简历(二)

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引起著名的¡°京海之争¡±。这一年他还出版有中篇小说《一个母亲》,短篇小说集《阿黑小史》、《慷慨的王子》和《月下小景》等,并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 1934年是沈从文最为辉煌的一年。写出小说代表作《边城》,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1936)和《湘西》(1939)中的许多篇章,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游园集》、《如蕤集》,以及他的第一部自传《从文自传》,还执编了天津《大公报》的文艺副刊,成为了北方¡°京派¡±作家群体的组织者

辗转流徙。1937年抗战爆发,8月随清华、北大、南开等大学南下,先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联大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任北大教授,参加编辑了《大公报》、《益世报》、《平明日报》等四种报刊的文学副刊。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一个妇人的日记》、《长河》,短篇小说集《主妇集》、《绅士的太太》、《如蕤》(与《如蕤集》篇目有所不同),《春灯集》、《黑凤集》,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昆明冬景》,以及杂文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1949年后离开文坛,进入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研究直至去世 京派简况 ¡°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有以下特点:多是

文学研究会未曾南下的成员;多是北大、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是文化精英;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大都集中于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两大文学沙龙;作品大多发表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等几大刊物

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30年代中国文化和政治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北京等地的作家处于¡°文化边缘¡±地位。这种地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北京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为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第二,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时代中心,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态。这些著名学者教授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第三,特别看重文学的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京派与海派京派与京味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要有三个流派:左翼文学,新感觉派,鸳鸯蝴蝶派。狭义的海派主要指鸳鸯蝴蝶派

海派文学特点:一、世俗化与商业化,二、都市题材,三、性爱小说风尚,四、重视形式的猎奇与创新。张资平、叶灵凤等

重点是新感觉派,把握其写作姿态上的现代性与先锋性,并大略了解其对后来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的影响。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蛰存,施蛰存的《梅雨之夕》、《春阳》为代表作,注意其心理分析的手法以及由男女情爱透视人性的母题

沈从文在《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实际上是广义的,强调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鲁迅在《京派与海派》等文章中所说的海派使用了狭义概念,强调创作者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两人所说的海派不是同一个概念

京派指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一种文学风格。是两个不相干的文学概念

京派作家大多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生活在都市,创作却以家乡生活背景为主。如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芦焚主要描写家乡河南的题材,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 京派创作及风格

京派创作的共同特征: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小说样式。以废名与芦焚为重点

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这与他们的文学态度、对往日生活的怀旧情绪及其人生态度有关

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这来自于他们的怀旧情绪,追求一种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的美学理想以及对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

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最拿手的还是抒情体小说 京派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

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田园浪漫主义 相关知识:在¯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和发达,形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主义,和以沈从文为代表、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京派作家

小说方面,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凌叔华、林徽因、汪曾祺等 散文方面,主要有废名、何其芳、李广田,沈从文、芦焚和后起之秀吴伯萧等

诗歌方面,主要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他们三人因出版有《汉园集》,又称¡°汉园三

诗人¡±),以及晚起的林庚等

戏剧方面力量最弱,主要有李健吾、林徽因等

理论方面,人数不多,但影响不小,主要有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著名评论家李健吾(刘西渭)等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与都市批判(一)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为湘西和都市两大题材,而他的湘西题材创作也可分为现实和怀旧两种情况。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的意义,它是作为整个乡村叙述体¯即湘西世界¯的一个陪衬物或一种批判性的观照而存在的。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对于沈从文的意义,正在于它唤起了沈从文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在题材上的主要特点,就是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的民风、民俗。不仅描写地方风情,也触及某些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萧萧》描写了封建宗法制下婚姻的不合理性。作者描写了受害者对自身的悲剧经历,并无半点醒悟,照着世代相传的老谱,她又亲自给下一代安排悲剧。《丈夫》写的是旧传统美德的消泯和解体,《牛》写农民所受苛捐杂税的痛苦。怀旧型作品中,时间的概念和社会的矛盾被有意地模糊了,《边城》中,人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也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存在对立的阶级冲突,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美的化身。在《龙朱》、《媚金、豹子和那羊》、《月下小景》等篇中,作者更是从民间故事、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汲取营养,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与都市批判(二)

沈从文湘西世界和都市题材中的人性描写,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性爱内容的不同态度上。他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探讨不同人的性爱观念,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其都市小说常用讥讽调侃的调子刻写城市各色人等特别是所谓“高等人”的虚伪、无聊、压抑和变态,展现“文明”的绳索如何反过来捆绑人类自己,导致欠缺生命活力的都市“阉寺”病和病态文明。如《八骏图》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而《绅士的太太》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

《边城》等作品则极力赞美湘西人民对性爱的大胆要求,面对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谐和。其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人生形式,既带有很大的理性成份,也带有很大的想象成份。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便是对神性的赞美。而这种神性,就是爱与美的结合。也就是说,神、爱、美,三者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 《萧萧》、《丈夫》、《柏子》等短篇着意表现和赞美湘西下层人民的“自在状态”与质朴坚毅的生命本性,以这种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来区别并批判现代都市文明,同时作者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湘西这种顽强野性的生命形式日益萎缩的悲剧感 《边城》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城》则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集中代表。《边城》体现了他的文学理想。和他所崇拜向往的代表着自然人性的理想人物、理想生活及理想文明 这些理想人物身上闪耀着神性的光辉,体现着人性中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

天真纯洁的女孩翠翠那超越一切世俗利害的诗意的朦胧爱情,那如同“化外之境”的美丽乡情风俗、自然景致,那美丽得令人忧愁的牧歌情调,共同营构了一个优美的境界,然而《边城》不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而是一个爱情悲剧,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

上了纯情的翠翠,而翠翠单纯的心里却只有傩送的影子。退出这场爱情竞争的天保出走后遭遇了不幸,傩送不胜悲哀的重负离家而去,翠翠惟一的亲人外祖父也在这个意外的打击下弃船仙逝,只留下孤零零的翠翠,这一切生、老、病、死的人事命运与作者刻意营造的诗意氛围浑然一体,没有怨恨,没有大喜大悲,一切都是是淡淡的,这就是湘西人生的常态,人们平静地承受着命运的一切安排,恬淡自足中,点缀一丝淡淡的哀愁

在《边城》等这些描写湘西生活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轻淡的叙事、抒情,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意境成为小说的主体,现实与梦幻,纯情人物的设置、自然景物与人事民俗的融合、作者人生体验的投射,加上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共同造成现实与梦幻水融的意境。从而形成沈从文自己的特色文体:诗化抒情小说,成为沈从文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

沈从文研究简况

30年代重点掌握苏雪林和刘西渭的研究

40年代重点掌握郭沫若的观点。郭沫若在《斥文艺》中把沈从文¡°定性¡±为¡°桃红色的¡±作家

50年代重点掌握王瑶的文学史研究

60-70年代重点掌握夏志清的评价对后来形成沈从文热的影响

80年代重点掌握凌宇对沈从文文体研究的意义。凌宇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不仅结束了人们在沈从文研究中过于纠缠于作家的思想价值的倾向,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发掘了沈从文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和流派的认识

90年代重点掌握王晓明的研究。王晓明的《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理想》 关于京派鼻祖废名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的风格。1929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代表作有长篇《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后两部更在诗化的追求中透露出对现实荒诞的讽刺。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文辞简约幽深,具平淡朴讷和奇僻之美。多借日常琐事来展现生活情趣,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他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静温和忧郁,寂寞和无奈,咀嚼并表现着身边的悲欢,间或发出声声叹息。艺术上多暗示、重含蓄、好跳跃,某些作品有意识流的成分

废名的特色和贡献在文体,把握其作品的“理趣”、“禅理”和“涩味”,以及借鉴唐绝句的韵味来写小说,诗、散文和小说融合的体式

相关知识:关于芦焚:芦焚(师陀)的小说要注重其独异的艺术气质的发挥,考察和体味其小说中常见的抒情与讽刺、寓意的融会和弥漫于笔下北方农村衰败图景中的那种悲凉之气;萧乾和林徽因的小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xiaozhentang.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